溝鯰
溝鯰 |
中文名:溝鯰 外文名:Silurus 領 域:農業科學 |
溝鯰是一種生長快、個體大、食性廣、產量高和抗病力強的良種魚類,養殖兩三年後,個體最大可達>5~6公斤,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溝鯰具有 雜食性,幼苗時以食稜角、棱足類浮遊動物為主,成魚以食底棲生物、小雜魚、 藻類為主。 [1]
目錄
溝鯰養殖方法
1、選擇優良魚種 飼養鯰魚要保持水質良好,在魚池消毒完畢放養魚苗前一周開始培肥水質。可在水面上種植一些水浮蓮,起到遮陰、防逃及調節水質的作用。池水須經常更換,一般10~15天須換掉1/3池水。應經常觀察池水水質的變化,一般水質以黃綠色為宜。若發現魚苗竄出水面,說明池水過肥水中缺氧,應及時注入新水放掉老水。特別是在悶熱或雷雨天氣,要注意勤注新水及時增氧,有條件的還可安裝增氧機增氧以防死魚。注水達0.9米後可用沼渣作魚池基肥,每平方米魚池投放沼渣250克左右。
待池水中出現大量輪蟲時放入鯰魚苗,放養魚苗應無傷、無病、體健活潑,魚種規格應在3厘米以上,大小儘量一致,以免互相殘殺。在魚苗投放時,做好魚體消毒,將1公斤鹽用30公斤水稀釋後將魚苗放入鹽水中浸泡5分鐘方可放苗。放苗前可將少量池水放入一容器中,把幾條魚苗放入試養。若魚苗一天內生活正常,則可向魚池中投放魚苗。放養時間在晴天為宜,一般畝放養3厘米長鯰魚苗種6000~1萬尾。每隔2~3天,加新水1次,再追施少量化肥。
2、科學投餵餌料 剛孵出的魚苗完全靠自身的卵黃為營養,2天左右卵黃開始慢慢消失,仔魚能夠正常進行水平遊動時,便可下塘開口吃食。魚苗開口飼料可用熟蛋黃或小型枝角類和橈足類浮游生物。將雞蛋煮熟,去殼取蛋黃用紗布包好,在盛水的盤中擠壓蛋黃,使其形成蛋黃顆粒水漿全池潑灑。隨着魚體不斷長大,可投餵水蚤、蚊幼蟲、水蚯蚓、蠅蛆及各種小家魚苗,或餵些蠶蛹粉、豬血、人工幼苗配合飼料等。投餵量以下次投餌前池中略有剩餌為宜,這樣可避免因投餵不足導致魚苗間互相殘食。
剛運來的魚苗,抵抗力弱,且規格不一,若直接放入大塘飼養,則因魚苗活動範圍大,體力消耗多,而且所投入的餌料一時很難吃到,造成白白浪費,還會污染水質。可先集中在小塘內精養,然後放入大塘飼養。這樣既便於管理,又可使魚苗更好地適應新環境,並在小塘內容易得到充足的食物,促使其快速生長。當鯰魚苗體長已長到5~7厘米時要抓緊馴食,投餵人工配合餌料,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達到45%以上,拉網分池將不同規格的魚種分開,以免相互殘食。
當小塘內培育的魚苗達到10~15厘米左右時,便可從塘內篩選個頭大的魚种放入大塘飼養,個頭小的魚種仍留在小塘內進行強化培育,使魚種生長平衡,規格一致,避免出現大魚吃小魚的現象,從而有效提高魚苗的成活率和單位產量。 鯰魚屬雜食性魚類,性貪食,因此要正確掌握投飼量,做到塘內有多少魚投多少料,防止盲目投餌。同時,要實行分點投喂,撒餌均勻,少量多餐,投足餵飽,防止饑飽不均而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同時,在魚苗培育初期,應以動物性飼料為主,進行強化培育,隨着魚體生長,逐步轉投一些植物性飼料,做到動植物飼料相結合。日投餌量應控制在魚體總重量的5%~8%左右,每隔1周或半個月須調整1次投餵量,使投餌量更趨合理。 投料一要定時,每天定時投喂,上午和下午各餵一次;二是定量,每次投飼量以投餵後3~4小時食完為好,每天投飼量約為池內魚總重量的5%左右,可視天氣及魚攝食情況適當增減。
3、加強繁育管理 鯰魚繁殖盛期在3~5月間,中、北部較南部慢1個月左右,先選擇成熟度良好的雌、雄種魚,每組分別挑選雌魚3尾及雄魚1尾放入各組的布斗網中。 雌鯰魚在繁殖期較易區別,此時雌魚腹部膨大且柔軟,生殖孔圓形紅腫,肛門不凹入,用手指輕壓腹部會有淡黃色卵粒排出。
雄魚體型瘦長,下腹部較平坦,生殖孔狹小長,胸鰭通常較同體長雌魚大,用手指輕壓,成熟魚會排出少量的白色精液。 采卵前先用手觸摸,檢視雌魚腹部柔軟度並輕輕擠壓,如有卵粒產出,即以干導法進行采卵;倘若沒有卵粒產出,須等待一段時間後再行檢查。
先捉取可排卵的雌種魚,一人以紗布裹住其腹部,並將生殖孔朝向采卵的瓷器或容器,容器必須乾淨而無水,另一人捉住雌魚尾部,順向肛門輕輕擠壓,卵粒即緩緩擠出落入容器內。
倒入已準備好的精子懸浮液,用羽毛攪拌,並加入乾淨的水將多餘的精子洗去,數次後即完成授精。受精卵呈圓球形、綠黃色,稍微有紅點,直徑為1.65~1.8毫米。
受精卵起初不具黏性,約20分鐘後開始具有黏性,應在未具黏性前將受精卵撒布於附卵片,一般可用紗窗網等材料,附上並用羽毛輕輕攪動,使受精卵均勻附着,倘若卵粒附着過密,會影響孵化率。
溝鯰溝鯰發病的主要原因
1. 放養密度高 一般池塘面積5~10畝為宜,水深1.5~2米,每畝放養10~20厘米的鯰魚苗1500~1800尾,濾食性魚種150~180尾。而有些養殖戶為了獲得高產,放了5000尾左右,甚至有的放了10000尾。
2. 池塘底部淤泥深 有的發病池塘的底部淤泥深達1米左右,而一般池塘底部的淤泥只需保持在5~10厘米,因為要保證水體的肥度,淤泥能為藻類提供碳氮的來源,這部分淤泥就相當於池塘的腎,起到調節水質的作用。但淤泥過厚、有機物多還會隱藏一些寄生蟲和致病菌,容易惡化水質、有機物耗氧過大,造成下層水長期呈缺氧狀態,致使下層氧債高。而缺氧後有機物厭氧發酵,還會產生氨、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影響魚類的生存和生長,在夏、秋季節容易造成魚類缺氧浮頭,甚至泛池死亡。
3. 飼料種類單一 蘇北地區的雞腸較為低廉,每500克的價格一般在0.65~0.8元,所有養殖戶都貪圖便宜,從苗種開始一直到捕撈上市全部投餵雞腸。由於投餵雞腸等動物性飼料,營養嚴重不均衡,缺乏全面營養要素,特別是缺乏維生素。維生素是維持機體生命活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大類有機物質,雖然魚類對這一類物質的需要量相對較少,但十分重要。魚類一般又不能自身合成所需的維生素,必須從飼料中獲取。如果缺乏維生素中的任何一種,都能引發疾病。另外,此病一般是先發生於魚體的下部或尾部。其原因是投餵的飼料為動物的內臟或下腳料,由於動物內臟的脂肪物理指標接近魚體內的脂肪物理指標,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高,魚攝食後進入血管,造成血液黏稠,對於尾部這樣遠離心臟的部位,心臟的動力明顯不能夠使尾部的血液順暢循環,容易發生血管堵塞、發病。
4. 解毒調水不及時 由於養殖戶不重視調水解毒,發病時的池塘理化指標都會異常,特別是氨氮、亞硝酸鹽高,池塘底部溶解氧低。其原因:池塘平時不換水,投餵的飼料大都是含有較高的蛋白質和脂肪的動物內臟,而鯰魚自身產生的排泄物在池塘淤積,5、6月份氣溫已經很高,魚的排泄物加速分解,魚塘底部又發生了氧債,便產生了大量的氨氮及亞硝酸鹽,要麼導致魚類氨氮、亞硝酸鹽中毒,要麼導致魚類處於應激狀態、免疫力下降,一旦水中存在較強的致病菌,便極易暴發疾病。
溝鯰疾病預防
1. 降低苗种放養密度,合理養殖 條件好的池塘每畝不超過2000尾,濾食性魚類150~180尾。池塘條件差的魚塘可酌情降低放養數量。
2. 清整池塘 主要工作為清淤消毒。每年冬天,待魚出池後,排乾池水,挖去過多的淤泥,讓池底冰凍日曬1周左右。這樣可使池塘土壤表層疏鬆,改善通氣條件,加速土壤中有機物質轉化為營養鹽類,並達到消滅病蟲害的目的。清塘藥物最好使用生石灰,因為生石灰不但能殺滅塘內病原、中間寄主、攜帶病原的動物和敵害,而且還有改良土壤、水質和施肥的作用。具體方法:畝用生石灰50~75千克,也可適當增加用量。清塘時在塘底挖掘幾個小坑,或用容器把生石灰放入加水化漿,不待冷卻立即均勻向四周潑灑,第二天早晨最好用耙子耙動塘泥,這樣消毒效果更好。
3. 合理搭配投餵,解決飼料品種單一問題 大口鯰屬兇猛肉食性魚類,其食性廣、食量大,在自然水域中喜捕食各種魚蝦和水生昆蟲,且同類相殘現象嚴重,甚至能吞食相當於自身體長2/3的同類。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經過馴化,完全可以經過轉食改用人工配合飼料餵養,且對配合飼料適應性很好,攝食量大,群體產量高。如果我們仍然只投餵鮮活動物性飼料,這些飼料數量極其有限,營養也比較單一,且對環境污染嚴重,易誘發各種魚病。而配合飼料經科學配方,其營養全面、飼料係數低,並且飼料在加工過程中,可以消除部分毒素,殺滅病菌和寄生蟲,減少魚病發生的概率。同時在飼料配製過程中,還可根據需要加入適量的藥物,更有效地防治魚病。飼料在加工中要注意原料儘可能粉碎得細一些,並且黏合劑質量要好,以保證飼料顆粒在水中有1小時左右不鬆散,提高大口鯰攝食利用率。
4. 及時調節水質 ①生物方法調節水質。高溫季節在池塘內適量投放水花生、水葫蘆等,覆蓋面積一般為池塘的5%~10%,可淨化水質,遮陰降溫。②定期使用改良劑等,調節控制不良水質。5月底、6月初,每10天或半個月定期交替使用微生態製劑和化學改底藥物調節水質,防止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物質超標。③科學合理使用增氧機,促進水體對流,增加水中溶氧和散發有毒氣體,調節水質。
5. 在飼料中添加藥物預防 目的主要是提高魚的體質和免疫力,一般不提倡預防使用抗生素,因為抗生素易產生抗藥性,一旦發病,將導致無藥可用。特別是有些養殖戶甚至一些水產技術人員推崇減半使用抗生素預防魚病,這種方法更不可取。因為抗生素殺滅病菌主要是通過血液含有一定的藥物濃度來起作用的,減半使用,不僅不能起到任何作用,還會使病菌產生耐藥性,真正發病時則束手無策。添加的藥物一般為黃芪多糖、水產用維生素、大蒜素等中草藥。
溝鯰治療方法
溝鯰等無鱗魚的爛身爛尾疾病不易治癒,是因為它們的皮膚是第二呼吸器官,發生爛皮、爛身一般都是鰓組織發生了病變。如果魚體乾澀,說明魚的疾病已到了晚期;如果魚體黏液變多,說明魚病為初期或剛發生,這時要抓緊治療,先治療鰓病,再治療爛身。
具體治療方法:發現魚得病時,先停食1天,同時全池用過硫酸氫鉀複合鹽改底。第二天使用水質解毒保護劑。第3~5天連續3天全池潑灑碘製劑或苯扎溴銨、戊二醛等刺激性不強的消毒藥物。特別提示:平時預防時可使用二氧化氯,但一旦發生了爛身、爛尾、出血、鰓病則不提倡使用二氧化氯,這是因為二氧化氯的刺激性較強,會導致魚發生應激性反應,有時會造成大批的死魚,強氯精更是如此。當然,如果魚病不是太嚴重,且池塘有機質較多,可上午使用二氧化氯、下午使用碘製劑,這樣能減少有機質對碘分子的消耗。 潑灑解毒藥物的同時,可用抗生素、維生素、三黃粉等拌餌投餵,每天兩次,連餵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