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沙彌,梵語,俗稱「小和尚」,在佛教僧團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齡在七歲以上,未滿二十歲時出家的男子。 沙彌翻譯成漢語就是「勤策男」,一義為:當勤受比丘的策勵;二義為:息慈,即息惡行慈。[1]

[]

據典

《摩訶僧祇律》及《四分律行事鈔》以年齡區別沙彌(尼)為三種: (一) 驅烏沙彌(尼):年齡在七至十三歲之間,尚無法擔負其它任務,但已具有守護谷麥,驅走曬穀場上烏鳥的能力。 (二) 應法沙彌(尼):年齡在十四至十九歲之間,已可堪任服役,與法相應,五年中受師調練後,即可進入比丘(尼)位。 (三) 名字沙彌(尼):年齡已超過二十歲,然尚未受具足戒,仍為沙彌(尼)者。不論何種沙彌(尼),必須受持十戒,方能正式稱為沙彌(尼)。

十戒

沙彌(尼)十戒即:1.不殺生;2.不偷盜;3.不淫;4.不妄語;5.不飲酒;6.不着花鬘好香塗身;7.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觀聽;8.不坐臥高廣大床;9.不非時食;10.不捉持金銀寶物。 前九戒與八關齋戒相同,唯第十戒,乃因佛陀深知金銀貨幣易增長貪心,易與人爭利,最後成為財富的奴隸,終為錢財所束縛。這是為了破除貪心而制定的戒條。

法同

至後世,對受持十戒的沙彌(尼),稱為「法同沙彌(尼)」,是真實的沙彌(尼)。

形同

如果只是剃髮染衣,還未受沙彌(尼)十戒的,則名之為「形同沙彌(尼)」,即實質上未具有沙彌(尼)的資格。

行者

行者,唐宋時期的漢族佛教,想要出家者,先要到寺院中生活一段時期,服各項勞役,可以不用剃髮,可以從師受沙彌戒。 相當於出家前的考察期,處於這種狀態的將要出家者,稱其為「行者」。、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