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沙土鎮隸屬於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地處金沙縣東部,東與官田鄉相鄰,南與後山鎮毗鄰,西與嵐頭鎮長壩鎮相接,北與源村鎮木孔鎮接壤,行政區域面積206.96平方千米。

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屬黔西州;1991年,沙土鎮和中心、天堂、普惠3鄉合併為沙土鎮。截至2018年末,沙土鎮戶籍人口為62898人。截至2020年6月,沙土鎮轄11個社區、10個行政村。

2011年,沙土鎮財政總收入3949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771.4萬元。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568.2萬元,增值稅897萬元,企業所得稅5.7萬元。 2018年,沙土鎮有工業企業5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4個。[1]

目錄

歷史沿革

宋朝置清浪集,是歷史上八百里梁山泊最西邊的一個"水浦"。由於歷史上黃河多次泛濫, 變成風沙瀰漫的大沙窩而得名。清順治年間改為沙土集。

1958年9月, 成立沙土鎮人民公社,行政機構稱人民委員會,實行政社合一。 1961年稱管理委員會。1969年8月建革命委員會。1979年12月恢復管理委員會。 1985年12月建立沙土鎮。2001年2月撤鄉並鎮,由原沙土鎮和新興鄉合併為現沙土鎮

社會

自然狀況

該鎮地處平原地帶,東西最大距離20.25華里,南北最大距離30.5華里,其中耕地面積0.8萬公頃。主要河流有洙趙新河和太平溜,境內流長20公里。全鎮植被面積覆蓋率達82%。

交通狀況

截止2019年初,菏澤921路公交(菏澤汽車總站-巨野,三元)經過沙土鎮政務中心站。616路公交(三捷新能源-新興公交車站,兩元),貫穿沙土新興規劃路,終點站為沙土鎮最北新興鐵佛寺路口。

衛生事業

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較差,只有10餘名中醫,幾個大村有中藥鋪。60年代末,各村成立衛生室, 配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91年3月,衛生院改貌,新興衛生院建設了高標準的門診、辦公樓,門診、病房總建築面積1250平方米,醫務工作者24人,病床20張。此外,有村衛生室23處,鄉村醫生和衛生員54人。1995年10月通過了地區級初級衛生保健工作驗收。 2000年,有鎮衛生院2處,村級衛生室32處,病床318張。

人民生活

建國前,廣大群眾過着半飢半飽的生活,年平均糧食28公斤,人均經濟收入不足12元。建國後,隨着經濟的恢復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63年人均糧食80公斤,人均經濟收入20元。70年代,農村吃粗吃飽以玉米、地瓜為主糧,80年代吃細以小麥麵粉為主食,90年代吃好以麵食加雞、魚、肉蛋為主。穿着方面,70年代穿青、 藍、白單調衣服,如今穿着顏色多彩,樣式新穎,逐步向高檔發展。已有90%以上的農戶建設磚石結構的新居。 沙土集建起居民樓,68戶農民住進二層高檔小康樓。 全鎮人均住房面積15平方米,電話裝機總量5680餘部,移動電話1210餘部。80年代普及自行車,90年代摩托、機動三輪、各種汽車已逐步成為代步工具。1994年,全鎮基本實現"三通"'(戶戶通電,村村通程控電話、通柏油路),60%的農民加入社會保險。由於機械化、電器化的實現,農民勞動強度大大降低。男子作為剩餘勞力投入工業和第三產業。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377元。

發展

強鎮由來

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持續名列菏澤市鄉鎮第一名。2012年躋身於山東省百鎮建設示範鎮即省級示範鎮 。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中國鄉鎮之星、齊魯鄉鎮之星、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國鄉鎮企業系統企業管理年活動先進單位、全國最佳經濟效益鄉鎮企業、山東省鄉鎮企業示範區、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山東省科普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公安派出所檔案工作規範化單位、菏澤地委、行署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菏澤地委、行署創建文明村鎮活動先進單位、菏澤地區老齡工作先進集體、菏澤地委、行署計劃生育"三為主"鄉鎮、菏澤市明星鄉鎮企業、菏澤市種植業結構調整先進單位、菏澤市民營經濟工作一等獎、菏澤市建設工作先進單位、菏澤市經濟小區建設先進單位,菏澤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鄉鎮、菏澤市110建設先進單位、 菏澤市科技進步先進鄉鎮、菏澤市信訪先進單位、菏澤市婦女工作先進單位、菏澤市殯改工作先進單位等。

2018年,先後簽約投資20億元的山東五味糧倉食品科技園等過億元項目8個,落地建設牧原養殖等過億元項目3個,恆通熱力等6個項目實現投產運營。創建淘寶村3個,榮獲中國"淘寶鎮"稱號,全鎮網上銷售額已突破1億元。成立沙土鎮投融資公司,已完成首批500萬元資金融資工作。振利家庭農場的甘薯通過省第一批無公害農產品認定。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億元,首次實現入庫稅金億元大關。

2018年12月24日,山東省科學技術廳印發了《山東省科學技術廳關於批准建設第三批省級農業科技園的通知》,在全省範圍內批覆十家農業科技園為第三批省級農業科技園。其中,沙土鎮的牡丹(黃河灘區)省級農業科技園榜上有名,成功入選。同時,沙土鎮外向型食品城正式通過山東省農業農村廳批准成為:山東省農產品加工業示範園區。

經濟發展

建國初期, 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8萬元,1978年為256.7萬元,2000年達到15.25億元。 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7∶88∶5。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600萬元,2012年工商稅收達到12647萬元,財政收入突破6000萬元,達到6246萬元。

該鎮以食品加工業發達著名。自1985年先後興建16個國內外合資、合作、獨資工業企業。其中,在美國、加拿大建立了4家跨國公司,在國內建立了5家聯合公司,與日本、 西班牙、台灣、香港等合資建立了7家合資企業。這些工業企業促進了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服務業等項經濟的發展。2012年全鎮規模企業達到31家,位居牡丹區首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同時, 提倡科學種田,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2000年,糧食畝產348公斤,總產1488.4萬公斤。

1992年以來,全力發展立體種植,實行種植結構調整,主要種植蘆筍、紅蘿蔔、甘藍、芸豆、茄子、黃瓜、芹菜、桃等10餘種蔬菜瓜果。每年向市場供應蔬菜5萬噸,畝產值0.8萬元。 2000年蘆筍種植面積1866.7公頃,畝產1500公斤。大力推廣無公害蔬菜種植,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第二產業

建國前,僅有少數磚瓦窯、白灰窯和零星私營手工業。建國初,手工業作坊大部停辦。1958年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建起麵粉廠、磚廠、絲綢廠等小型企業。1978年後,又辦起煉鐵廠、木工廠、小磨香油廠、預製件廠、化肥廠、磚瓦廠、白灰窯廠等企業。 1979年,鎮辦企業總產值112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11萬元。1988年,經濟體制改革,社隊企業改為鄉鎮企業,形成鎮、村、聯戶和戶等多種形式辦企業。 是年,鎮辦企業總產值3231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207萬元。90年代後,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由資源型、加工型向市場外向型經濟轉移,圍繞"三資" (合資、合作、獨資) "四大"(大調整、大聯合、大開放、大開發),外引內聯,優化產業結構, 逐步形成了以綠色食品加工為龍頭,以綠色產品種植為龍身,"公司+農戶"協調發展的產業化格局。1980年,裕魯集團原是一個加工出口芝麻油的小作坊,2000年該集團已成為擁有29個子公司, 占地面積1.2平方公里、職工6000人的大型企業。1994年被命名為"中國100家最大食品製造企業" 、全國同行業十強之一、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先後獲得國家級、部級以上金、銀、銅牌及各項榮譽獎132項。山東佳美工業有限公司是台灣獨資企業,為匯源等飲料公司提供蘋果汁、桃汁等,該企業年產值達到7億元,是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山東沙土食品工業有限公司是山東省著名的食品產業集團,該公司主要生產黑瓜子、白瓜子、濕瓜子、吊爐花生等休閒食品,年產值達到2億元以上,是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第三產業

建國前,沙土集地處交通要道,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等店號比較多。建國初,區政府發動群眾入股辦起沙土供銷合作社,集體商業日益壯大。1953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私營業大多數納入合作化軌道。1978年之後,個體私營商業、 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1987年,有國營網點2處,集體16處,個體網點發展到26戶。此外,農村尚有小商販378戶。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步入快車道,國營、集體商業服務網點大多實行集體承包或私人承包。鎮政府出台優惠政策,優化發展環境,先後建起趙慶、蘆村2個農貿市場。鎮駐地規劃建設7.2平方公里的商貿城和五縱五橫的食品城和三區一線 (食品工業區、民營工業區、板材工業區及沿經七路長20公里的民營經濟一條線) ,在商貿城開發建設了蔬菜、建材、車輛等六大專業批發市場,其中把紅蘿蔔批發市場建成江北第一專業批發市場。至2012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達到3000餘戶, 私營企業143家,個體運輸戶3000戶,其中客運戶200多戶; 各類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等服務網點400戶,第三產業從業人員6000入,實現總產值1.5億元,創利稅1000餘萬元。

特色產業 沙土鎮境內有美國、加拿大、日本、台灣、香港等五大合資、獨資企業,有四大內資企業,主要以綠色食品加工業為主。這些企業構成了該鎮的經濟特色,鎮內的一、二、三產業大都是圍繞九大企業而興起,以服務於九大企業為特色。

鎮村建設

建國前,"土棚、土屋、土瓦房"較為普遍。1949年底,有鋼筋混凝土結構房屋的戶數不到1%,1978年,達到20%。1997年獲得"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委託省城鄉勘察設計院對該鎮進行規劃和設計, 規劃設計面積7.2平方公里,其中食品工業城占地4平方公里,商貿城3.2平方公里。自1997以來,投入城鎮建設資金5000多萬元,新建校舍221幢,拓寬改造8條街道,總長3.16公里。先後被列為全國5 00家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山東省百新工程試點鎮和山東省中心鎮,是菏澤市牡丹區版圖面積最大的鄉鎮。該鎮把小城鎮建設納入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詳細規劃覆蓋率達95%以上。按總體規劃,合理確定人口和用地規模,統籌安排工業、商業、居住、文化、市政和環境保護等各項建設,先後投入1400萬元建立了11萬伏的變電站;投資700萬元建成了六層程控電信樓;投資2000萬元建成全球通移動通訊中繼站;投資500萬元拓寬了裕成路、 八仙路、中心商業街等鄉村公路,長54公里。真正形成了以327國道為軸線,南有商貿區,北有食品工業區,東有民營工業區,西有行政辦公區的城鎮建設規模。[2]

文化

1949年,境內有小學2處,在校生11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2%。建國後,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郭沫若題寫校名的菏澤市第三中學已初具規模,當時升學率有超二中、趕一中的美譽。80年代,全鎮學校房舍、 設備均達到省級標準。90年代,鎮投資500萬元,建起2處高標準中學和4幢教學樓、實驗樓。全鎮有小學35所,在校生10454人,中學2所,在校生3258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省級標準。

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1786人。自1983年以來,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15項。被評為山東省科普文明先進鄉鎮。

截止2019年初,沙土鎮是全市唯一有兩所公辦中學的鄉鎮,私立中學兩所。

沙土鎮歷史悠久,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諸如舞蹈、地方戲、曲藝、書法、繪畫、雕刻、捏麵人等民間藝術代代相繼。建國後,群眾文化更加活躍和繁榮。80年代,部分村和機關、學校建圖書閱覽室,鎮建立檔案室。1996年10月,建兩處電視差轉台。

名人

何西良,菏澤市沙土鎮李趙石村人,藝名"小花牛",1980年入團學藝。先後擔任菏澤市牡丹區大平調劇團副團長、團長、黨支部書記。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戲劇家協會會員,菏澤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菏澤市人大代表,菏澤市市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牡丹區勞動模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平調傳承人。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9年底, 共有黨員126人,黨支部23個。1978年底,中共黨員總數達到1162人。調整充實了23個村的黨支部。2000年底,全鎮黨員人數發展到2025人。 2001年5月,被評為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是年,牡丹區委常委、沙土鎮黨委書記鄧冠芝同志被菏澤市委評為先進黨委書記。

中共領導下的群眾組織

抗日戰爭時期,建立十二區民眾抗日總動員委員會。工人團體有沙土抗日救國會,建國後改稱沙土工人聯合會,簡稱工會。農民團體在土地革命時期有沙土農民協會,抗戰時期稱沙土農民抗日救國會,簡稱農會。1964年,成立沙土貧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婦女團體在抗戰時期有沙土婦女抗日救國會,簡稱婦救會, 建國後稱沙土民主婦女聯合會,1958年9月改稱沙土婦女聯合會。青年團體在抗日戰爭時期稱沙土青年抗日救國會, 簡稱青救會,1946年改稱沙土青年救國會,1949年9月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十二區委員會,1958年12月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沙土委員會。1985年12月成立沙土鎮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1988年12月成立沙土鎮個體勞動者協會。

本地特產

沙土瓜子

魯西南地區自古有用沙土炒制花生和瓜子的習慣,用大鐵鍋,裡面放上沙土和花生,利用沙土的比熱小、溫差大、土細可入縫隙的特點,能使花生和瓜子充分受熱,可以炒制花生和瓜子,用沙土導熱,皮不糊,仁香而醇,多為原味,不添加任何添加劑,炒好的食品有沙土的清香,最自然的味道,故取名沙土瓜子,在黃淮海流域民間炒制花生瓜子等食品多用此法。

其他相關

山東特色產業鎮20強28日,記者從菏澤市旅遊局獲悉,2016山東特色產業鎮創新發展20強"名單日前公布,牡丹區沙土鎮憑藉食品加工的特色產業成功入選,系菏澤唯一入選的鄉鎮。

近年來,沙土鎮以"活力沙土、宜居沙土、和諧沙土、特色沙土"為總體目標,着力打造山東省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的現代化新市鎮。去年,沙土鎮農副產品加工類企業近200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3家,產品涵蓋瓜子、調味品、蔬果汁等300多個品種,培育形成了"沙土"瓜子、"西達"蘆筍、"佳美"蔬果汁等一批知名品牌。

據了解,"2016山東特色產業鎮創新發展20強"評選要求包括鄉鎮主導產業特色鮮明,特色產業年營業收入10億元以上,企業戶數、從業人員、營業收入、實繳稅金分別在鎮(鄉、街道)經濟總量中占比不低於30%,以及符合產業發展政策、園區建設規範、產業鏈條完善等。入選名單經山東省各地市推薦,經層層篩選、嚴格審評確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