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參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沙參
【生境分布】
輪葉沙參生於草地或灌叢中;分布於遼寧、吉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沙參生於低山草叢中或岩石縫中;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地。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桔梗科植物輪葉沙參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或沙參Adenophorastricta Miq.的乾燥根。李時珍釋其名曰:「沙參白色,宜於沙地,故名。」[1]
【藥材歷史考證】
沙參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又名白沙參。《吳普本草》云:「白沙參,三月生,如葵,葉青,實白如芥,根大白如蕪青。三月采。」《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云:「花白色,根若葵根。」
《本草綱目》曰:「沙參,處處山原有之。二月生苗,葉如初生小葵葉,而團扁不光。八、九月抽莖,高一二尺。莖上之葉則尖長如枸杞葉而小,有細齒。秋月葉間開小紫花,長二三分,狀如鈴鐸,五出,白蕊,亦有白花者。並結實,大如冬青實,中有細子。霜後苗枯。其根生沙地者長尺余,大一虎口,黃土地者則短而小。根、莖皆有白汁。
八、九月采者,白而實;春月采者,微黃而虛。」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桔梗科沙參屬(Adenophora)植物形態特徵一致。《本草圖經》「淄州沙參」圖特徵:葉輪生,邊緣有鋸齒。形態與輪葉沙參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Fisch.相符。《本草綱目》(金陵本及江西本)和《植物名實圖考》的沙參圖形態與沙參Adenophora stricta Miq.一致。
【植物形態鑑定】
1.輪葉沙:參多年生草本。莖高達1.5m,不分枝,無毛或少有毛,全體有白色乳汁。莖生葉3~6枚輪生,無柄或有不明顯葉柄;葉片卵圓形至披針形,長2~14cm,寬可達2.5cm,邊緣有鋸齒,兩面疏被短柔毛。花序狹圓錐狀,長達35cm,花序分枝大多輪生,每一花梗有一小苞片;花萼無毛,筒部倒圓錐狀,裂片鑽形,長1~4mm,全緣;
花冠筒狀細鐘形,口部稍縊縮,藍色或藍紫色,無毛,長7~11mm,5淺裂,裂片短,三角形,長2mm;雄蕊5,與花冠等長或稍伸出花冠外;花盤細管狀,長2~4mm;子房下位,花柱長約2cm,明顯伸出花冠外,柱頭3裂。蒴果球狀圓錐形或卵圓狀圓錐形,長5~7mm,直徑4~5mm。種子黃棕色,矩圓狀圓錐形,稍扁,有一條棱,並由棱擴展成一條白帶,長1mm。花期7~9月。
2.沙參與輪葉沙參主要區別特徵:莖葉被短毛,莖生葉互生,無柄或僅下部的葉具極短的柄;葉片橢圓形或狹卵形。圓錐花序不分枝或少分枝;花萼全部被硬毛,常常極密,裂片披針形,全緣;花冠口部不收縊,外面常被短硬毛;花盤長1~1.8mm,花柱常略長於花冠;蒴果近球形。花期8~10月。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呈圓錐形或圓柱形,略彎曲,長7~27cm,直徑0.8~3cm。表面黃白色或淡棕黃色,凹陷處常有殘留粗皮,上部多有深陷橫紋,呈斷續的環狀,下部有縱紋及縱溝。頂端具1或2個根莖。體輕,質松泡,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黃白色,多裂隙。無臭,味微甘。
【藥材顯微鑑定】
取本品粗粉2g,加水20ml,置水浴中加熱10分鐘,濾過。取濾液2ml,加5%」萘酚的乙醇溶液2~3滴,搖勻,沿管壁緩緩加入硫酸0. 5ml,兩液接界處即顯紫紅色環。
【採集加工】
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後趁鮮刮去粗皮,洗淨,乾燥。
【飲片炮製】
除去根莖,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性能功用】
【附註】
置乾燥處貯藏,防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