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沈思孝(1542年-1611年),字純父純甫,號繼山浙江嘉興人。明代政治人物。明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進士。

目錄

簡介

考取進士時高拱想要用他為屬官,但思孝拒絕,出為廣東番禺縣令,並糾正兩廣總督殷正茂與洋人通商的政策。

萬曆初年,升為刑部主事,因與艾穆一起上書,反對張居正奪情留官,被張居正廷杖充軍。居正死後召回,升任光祿寺少卿,又遷太常寺少卿,被御史龔仲慶攻擊,思孝被改任順天府尹,又被彈劾,改調南京太僕寺卿,最後沈思孝告病辭官。

後被吏部尚書陸光祖起用為南京光祿寺卿,又升任僉都御史陝西巡撫。在寧夏征討叛亂時與魏學曾意見不合,而後被給事中侯慶遠彈劾,說思孝放棄邊關,只敢躲在內部,守著妻小。朝廷將思孝改任為河南巡撫,思孝推辭,而後被改為大理寺卿

宦官郝金假傳太后旨意被捕,刑部為郝金脫罪,但沈思孝駁斥,說要極刑,皇帝很高興,提拔沈思孝為工部侍郎。陝西必須進貢大量羊絨,是當地的一大負擔,思孝上奏求情,朝廷同意減少十分之四,升右都御史,協助辦理馬政。給事中楊東明鄒廷彥相繼攻擊,皇帝處罰了楊東明與鄒廷彥。

萬曆廿三年,日本大名豐臣秀吉威震日本後,入侵朝鮮,是為朝鮮之役,明朝官員們打算媾和,說要封秀吉為日本國王,沈思孝奏請力戰,斥責主和派。此時其友丁此呂被吏部尚書孫丕揚藉由考察的機會貶斥,沈思孝因而捲入黨爭,與孫丕揚等人爭執,蔣時馨也懷疑自己遭到沈思孝陷害,於是陷入大量的陰謀論。沈思孝請求辭官,皇帝同意。

天啟年間,沈思孝贈太子少保。思孝以正直聞名於天下,然而其重視義氣、又好勝,動輒得罪朝廷大臣。

人物軼事

忠直保守,尚氣好勝

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兩朝元老、內閣首輔徐階退休,回到故鄉松江華亭;這一年,緊鄰松江的嘉興出了一位進士,他就是沈思孝。沈思孝出身嘉興西河沈氏,這一家族後來與華亭徐氏家族有過聯姻,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躋身嘉興旺族之列。

沈思孝26歲進士及第,三年後被派到廣東番禺縣任知縣。番禺縣臨海,提督兩廣軍務的殷正茂想聽任民間私人與海外諸國商人進行貿易,並開海口諸山以徵稅,沈思孝以為不可。其實早在隆慶元年,朝廷已解除海禁,允許民間私人進行海外貿易。隆慶開關,成效顯着:倭寇漸不為患,財政收入增加,史稱「公私並賴」。然而,沈思孝罔顧這些成效,堅持閉關鎖國,以求一時之安。初入政壇,年紀輕輕,沈思孝的政治思想和舉措就這般保守,反映了他的政治眼光,也預告了其一生的政治格局。

彈劾張居正

隆慶六年(1572),穆宗駕崩,其第三子,年僅10歲的朱翊鈞即位,是為神宗,由內閣首輔張居正輔政,次年改元萬曆,開啟了張居正當國掌權的十年。

萬曆五年,張居正收到了父親去世的噩耗。按照明朝祖制和禮俗,他應回到家鄉為父親居喪守孝二十七個月,期滿再入朝為官。此時此刻,張居正輔佐幼主,大權在握,各種改革舉措也在逐步推進,如果他此時離開,兩年以後再回來,且不說大權旁落,就是各種改革也不能順利進行。進退兩難之際,戶部侍郎、張居正同榜進士李幼孜倡導奪情。所謂奪情就是朝廷在大臣居父母之喪期滿,召出任職,或命其不必棄官去職,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參加慶賀等。張居正的奪情屬於後者。

奪情之議一出,滿朝文武譁然。諸翰林王錫爵、張位、趙志皋、吳中行、趙用賢、習孔教、沈懋學等人都認為不可,張居正一概不聽。到了十月,彗星出現,大內起火,群臣認為天垂異象、地上火災,都由張居正奪情所致,是上天在示警。十月十八日,翰林編修吳中行上疏,十九日趙用賢復上疏,他們請求張居正回鄉奔喪,喪畢還朝,被杖責六十。

二十日,刑部員外艾穆、主事沈思孝聯合再上疏,他們認為:社稷所重,莫如綱常。元輔大臣,是綱常表率。綱常不顧,怎麼能安社稷?朝廷奪情,以例留張居正,一方面破壞先王之制,另一方面傷父子之情,壞倫理綱常。位極人臣,反而不修匹夫的節操,如何面對天下萬民和後世子孫?陛下實在眷顧張居正,應愛之以德,讓他奔喪終制,以全大節。

此疏一上,張居正更加生氣,廷杖艾穆和沈思孝各八十,杖畢加鐐鎖,並囚禁,又將沈思孝貶到廣東,戍守神電衛。

在張居正權勢熏天的情況下,沈思孝犯顏上疏,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是不識實務,雖於奪情一事無補,卻在朝中樹立了威望,史稱他「以直節高天下」。張居正死後,神宗召沈思孝還朝,恢復他的官職,不久又升為光祿少卿。

朋黨所累

張居正去世後,沈思孝頗有時望,本該仕途順遂,有所作為,但他尚氣好勝,為朋黨所累。

沈思孝和同僚江東之、李植、王士性及王國等友善,也交好於太宰孫丕揚。王國想出任巡撫,請沈思孝請託孫丕揚,孫丕揚沒有答應。王國因此怨恨沈思孝,離間沈思孝和孫丕揚的關係。眼看着沈思孝官位屢升,王國惱羞成怒,和沈思孝反目成仇,勾結李植、蔣時馨攻擊沈思孝。他們要借孫丕揚之手除掉丁此呂,揭發丁此呂貪贓數萬。丁此呂是萬曆五年的進士,和沈思孝一向交好。沈思孝揚言於朝,要救丁此呂。神宗厭惡蔣時馨,罷了他的官。孫丕揚上疏言:蔣時馨無罪,丁此呂貪贓有證據,沈思孝不該包庇丁此呂,並請求告老還鄉。神宗下詔慰留孫丕揚,責備沈思孝,並逮捕丁此呂。御史俞價、強思、馮從吾,給事中黃運泰、祝世祿,都為蔣時馨訟冤,言語之間不免侵犯沈思孝、江東之。給事中楊天民、馬經綸、馬文卿又各自上疏彈劾沈思孝。沈思孝在朝中非常孤立,聲望也掃地。丁此呂個人的貪贓問題,竟演變成為朝臣的黨爭,沈思孝也難辭其咎。

然而,沈思孝並未以此為鑑,他又捲入與諸台諫官的舌戰之中。趕上神宗對台諫官妄言不任事積怒已久,張新建又倚重沈思孝,慫恿神宗命令部院彈劾台諫,名單呈上後,神宗親自察看,數十名台諫官被逐。沈思孝雖沾沾自喜,很是得意,但不安其位,辭官回鄉。

沈思孝鄉居15年,在湘湖濱(今嘉興市南湖區七星湘家盪)建別墅綠羅莊。着有《溪山堂草》4卷、《陸沈漫稿》6卷、《繼山草堂集》20卷、《秦錄》1卷、《晉錄》1卷。[1]

參考來源

  1. 沈思孝:忠直保守,尚氣好勝, 秋水野禾的博客網, 201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