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沈學年

來自 歷史上的今天 的圖片

沈學年(1906-2002),浙江餘姚人,我國著名農學家,農業教育家[1],中國耕作學創始人之一[2]。他是最早來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任教者,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藝學系的早期創建者之一。他長期致力於高等農業教育和作物科研事業,為作物育種和建立發展我國耕作學領域做出了貢獻。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中國耕作學創始人之一

出生日期----1906年9月14日

出生地點----浙江餘姚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農學家,農業教育家

逝世日期----2002年3月4日

主要成就----曾任第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耕作學創始人之一

畢業院校----南京江蘇省立第一農業學校

個人生平

沈學年,字宗易,1906年9月14日出生於浙江省餘姚市肖東鄉沈灣村的一個耕讀世家。祖父、伯父、父親均以教書為業,兼事農耕。母親是農家婦女,兄弟6人中有4人從事農業,我國著名的農業科學家沈宗瀚即是其四哥。童年時代,他經常與三哥下田勞動,一同割草、放牛,深知農民疾苦,並立志要為發展農業生產、造福農村出力。

1922年7月,沈學年考入南京江蘇第一農業學校。1926年畢業後升入南京東南大學農科,1928年轉入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農藝系,1930年畢業後任浙江省稻麥改進所技士及浙江上虞五夫稻麥育種場技士兼主任。1932年到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任助教,1933年受聘於金陵大學任講師。1934年7月,去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院學習,獲碩士學位。1935年10月回國,即應聘來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後改組為西北農學院)任農藝組技師兼副教授。1940-1945年任國立西北農學院教授兼農藝系主任,同時還兼任教學試驗農場主任至1947年。此後任浙江大學農學院(後改建為浙江農業大學)教授,曾當選為第三、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第六屆浙江省人大代表、民盟浙江省委第一至四屆委員。直至1989年退休。

沈學年教授從事農業教育和科學研究半個多世紀,主講過遺傳學、作物栽培學、耕作學、水稻生理生態等多門課程。1959年至1988年間,沈學年教授指導培養了碩士研究生20餘人。曾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農藝篇副主編,《農業資源利用及農業區劃》和《農業生態系統管理》主審。沈學年教授在我國作物學界和耕作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

人物簡歷

1906年9月14日 生於浙江省餘姚縣。

1922-1926年 在南京江蘇省立第一農業學校學習。

1926-1928年 在南京東南大學農科學習。

1928-1930年 在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農藝系學習,獲農學士學位。

1930-1932年 任浙江稻麥改進所任技士。

1932-1933年 任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助教。

1933-1934年 任南京金陵大學講師。

1934-1935年 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院學習,獲碩士學位。

1935-1938年 任陝西武功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副教授、教授。

1938-1946年 任西北農學院農藝系教授兼系主任、農場主任。

1946-1989年 任浙江大學農學院、浙江農業大學教授。曾任第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1989年 退休。

2002年3月4日 病逝於杭州。

學術成果

多熟種植

沈學年是我國耕作學科創始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沈學年一直從事稻田耕作制度的研究。為了繼承和發揚我國歷代勞動人民和農學家創造積累的有關耕作制度方面的寶貴遺產,他結合學習蘇聯的農業科學技術,在自己的教學和科學實踐中,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耕作學課程。1980年,中國耕作制度研究會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會議一致推舉沈學年為名譽理事長。1982年,他與姜秉權在浙江農業大學主持召開了第二次耕作學研討會,他在會上明確提出耕作學的性質、任務、研究對象,以及與其它學科的關係,為80年代耕作學的編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次會議後,沈學年接受委託再次主編《耕作學》(南方本)。1983年,農業出版社出版了沈學年與劉巽浩合寫的《多熟種植》一書。這本專著全面總結了我國的多熟種植經驗,對國內外學者研究我國耕作栽培制度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小麥研究

沈學年從事農業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始於30年代初期。他在浙江稻麥改進所和上虞縣五夫稻麥育種場時就開始搜集省內外大量的稻麥農家品種,並以"一穗傳"的方法從事選育工作。1933-1934年在金陵大學工作期間,他發現了"1-3-86"和"寧波晚秈"兩個純系水稻的莖稈細健,抗螟力強。為此,他寫成《水稻抗螟育種》一文,收錄在《金陵大學農學院試驗報告集》中。1935年,他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院撰寫的《作物抗蟲育種》碩士論文中,不僅參考了國外許多論文報告,也包括自己在國內進行水稻抗螟蟲育種的經驗,為我國當時從事作物抗蟲育種的一篇重要文獻。

沈學年在西北農學院任教期間,在廣泛搜集小麥種質資源的基礎上,分別從潘氏世界小麥和當地小麥中系選出"碧玉麥"("武功14")和"螞蚱麥"("武功27"),並在關中地區大面積推廣種植。"碧玉麥"抗銹能力強,莖稈堅韌,色碧綠,上有白色蠟質,籽粒大而透明如玉,故得名。螞炸麥選自當地農家品種,適應性強,產量高。後來在黃河流域大面積推廣,為我國北方糧食增產做出重大貢獻的小麥良種"碧螞1號"就是用這兩個品種雜交選育出來的。

水稻研究

1946年沈學年回到浙江後,長期從事水稻的教學與科研工作。1947年,他出版了《作物育種學泛論》。該書比較系統地講述了國內外農作物遺傳育種的基本原理、育種方法、良種推廣、田間試驗及生物統計,並融匯了他在西北農學院多年教學、科研的實踐經驗和主要成果,對當時我國高等農業教育和作物育種研究,起到了指導作用。1953年沈學年著的《水稻》,是我國較早論述水稻生產的一本著作。1979年,沈學年參加了全國高等農業院校統編教材《作物栽培學》(南方本)的編寫工作,主持"緒論"、"耕作制度"部分的撰稿,也是全書的定稿人之一。為進一步推動南方稻作的發展,他聯合了浙江、華中、江蘇、南京、湖南5所高等農業院校稻作學教師,合編了《實用水稻栽培學》一書。由沈學年統編全書並與學生方德義共同撰寫了"稻作生理障礙診斷"一章。此書1981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沈學年在教學和科研中,一貫注重理論聯繫實際,緊密結合生產,為農業生產服務。在50-60年代的耕作制度改革中,浙江紹興東湖農場帶頭髮展雙季稻,並積極推廣春糧、連作稻三熟制。沈學年深入該場,與場長胡香泉共同研究耕作改制的有關措施,並與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杭州大學的科技人員一起,把胡香泉口述的生產經驗,編寫成《東湖農場三熟穩產高產經驗》小冊子,於1965年出版。浙江省改革耕作制度的研究成果,曾獲得國家科委授予的一等獎。

沈學年經常帶領青年科技人員和學生到農村蹲點或到國營農場如嘉興雙橋農場、諸暨良種場、餘姚實驗農場等進行現場教學。下鄉時,總是和年輕人一道下田,邊干邊講。他那吃苦耐勞、認真負責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大家。他了解下情,對農業生產有充分的發言權。省里有關黨政領導下鄉視察時,經常邀請他當技術顧問。他幾乎每年都要與省農業廳、農科院的有關專家一起參加省內的生產考察,出席省農業科技會議。農閒時,省農業廳還把農業勞模和生產能手請來和他一同總結生產經驗。他也經常起草生產經驗總結和高產典型的報告,這不僅及時指導了生產,而且豐富了教學科研內容。1974年,他在諸暨縣紅村蹲點時總結的《從紅村的糧食高產談科學種田》這本小冊子中,寫了"露天工廠"、"八字憲法"、"四良配套"、"水稻一生"四個部分,語言生動,通俗易懂,多次在群眾大會上宣講,深受農林幹部、群眾歡迎,後來由諸暨、紹興、溫嶺縣農業局大量翻印,普遍散發。

社會評價

沈學年平易近人,謙虛、厚道、熱情。他交了不少農村基層科技人員和農民朋友,並與他們保持經常性的聯繫。對於他們來信中反映的一些問題都要仔細研究,認真解答,做到有信必復。

沈學年十分關心青年一代的成長。他在80高齡時還親赴陝西楊陵和遼寧瀋陽分別參加由中國耕作學制度研究會召開的青年耕作工作者學術討論會。會前他積極承擔論文評選工作;會上他熱情洋溢地勉勵青年們要熱愛專業,發揚鍥而不捨的拼搏精神,為發展我國耕作學科、促進農業現代化早日實現而努力奮鬥。青年時代的沈學年是個籃球運動員,體魄強健,性格開朗,喜好活動。他有三個愛好,即騎自行車,聽話劇,養花草。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特別是為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他熱愛祖國,忠於人民,為發展我國的教育和科研事業做出了寶貴的貢獻,曾被選為全國和浙江省的人大代表。

沈學年對工作和生活充滿情趣、生機和活力。然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竟是一位前列腺癌症晚期患者,1979年曾在上海第六人民醫院做過兩次大手術,此後一直帶着皮管過日子。沈學年是個樂天派,他說:"一息尚在,仍要奮鬥。"在86歲高齡時他又接受農業部的委託,擔任了我國高等農業院校新編《耕作學》(全國本)教材的主審工作。他默默地耕耘,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獻出自己的光和熱。

人物成就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第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六屆浙江省人大代表,民盟浙江省委第一至四屆委員,民盟浙江省委第五至八屆顧問,著名農業教育家,中國耕作制度研究會名譽理事長,中國耕作學科創始人之一,浙江大學教授沈學年先生於2002年3月4日18時24分在杭州華家池寓所安詳逝世,享年96歲。

沈學年教授1906年9月出生於浙江省餘姚市肖東鄉。1930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農藝系,畢業後在浙江稻麥改進所任技士。1932年起,先後任南京中央大學、金陵大學農學院助教、講師。1935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院獲農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應聘於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任教授、系主任。1946年後歷任浙江大學農學院、浙江農學院和浙江農業大學教授及農場場長,併兼任浙江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工會主席30餘年。

沈學年教授從教70年來,桃李滿天下。不僅教學、科研成果卓著,而且思想品德高尚,他把畢生精力奉獻給農業科學和教學事業。

沈學年教授逝世後,遵照生前的遺願,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喪事從簡。

主要論著

1 沈學年.水稻多雌蕊性的研究.中華農學會報,1934.

2 沈學年.作物抗蟲育種.碩士論文,1935.

3 沈學年.作物育種學泛論.杭州:當代出版社,1947.

4 沈學年.水稻.北京:科學出版社,1953.

5 沈學年.作物的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54.

6 沈學年.以防治倒伏為中心的旱稻田間管理.中國農報,1959,(7):25.

7 沈學年主編.作物栽培學.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1.

8 沈學年.紹興縣東湖農場新三熟制早稻育秧經驗.浙江農業科學,1961,(3):108.

9 沈學年主編.作物栽培學(南方本).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10 沈學年等.實用水稻栽培學稻作生理障礙診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11 沈學年,劉巽浩.多熟種植.北京:農業出版社,1984.

12 浙江農業大學(沈學年)主編.耕作學(南方本).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13 沈學年.掌握自然規律,育化旱稻秧苗.浙江農業科學,1990,(3):110.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