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沂水縣龍泉山

沂水縣龍泉山,一座不大的小山,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城北30公里處的沭河東岸,名曰龍泉山,亦名廟溝山。從山名得知,這裡有泉還有廟,這座小山煞有「山不在高有泉則名」的架勢。[1]

中文名: 龍泉山

位 置: 沂水縣城北30公里

又 名: 廟溝山

所屬地區: 沂水縣

目錄

自然景色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如果你想去一個心馳神往避暑的好地方,非龍泉山莫屬。沿着崎嶇的山路前行,沿途的風景和村落讓人熟悉又親切,這個季節並非是百花爭艷的季節,放眼望去,遠處的群山和綠林、崖壁連接成一片,成為了綠色的海洋。人們在這綠色的海洋中前行,絕對有種讓人渾身清爽的感覺,不愧是一年最好的時節,滿眼都是綠色。

龍泉山是清涼的,清涼的山風習習吹來,忍不住加快步伐,尤其是一腳踏進山林清泉水流的時候,那透涼入骨的感覺足以讓你後悔一時的迫不及待,水是清澈的,也是透心的涼,這龍泉山之水名不虛傳。

區位

龍泉山脈位於東經103°40′-104°40′、北緯29°40′—30°30′之間,呈南(偏西)向北(偏東)走向。北起安縣,經綿陽、德陽、中江、廣漢、金堂、龍泉驛、雙流、簡陽、仁壽,南達樂山市止。山脈長200千米,寬10千米,整個山脈狹窄而長。在四川盆地內部,山脈形成一條高高的、狹長的隆起,其西面是成都平原,東面是川中丘陵。山脈一般海拔為1000米,最高峰在成都市龍泉驛區境內,海拔為1051米。

龍泉山脈在成都境內稱龍泉山。唐代稱「分棟山」(《北周文王碑》稱「分東嶺」,《簡州志》稱「分棟山」),宋代隨靈泉縣改稱「靈泉山」,明代改為「龍泉山」,是成都著名的踏春勝地和林木瓜果之鄉。景區內有北周文王碑、蜀僖王陵,以及摩崖造像等古蹟。山後還有古石經寺,依山起勢,規模宏大。

馬蹄泉

龍泉山附近有一眼清泉,名曰馬蹄泉,另有一眼名曰龍泉,泉眼如碗口般大,泉水常年噴涌不斷。

當地相傳,有一條小白龍因為犯了天條被綁在了南天門外等候處斬,太白金星正好路過於是救了這條小白龍,並貶於此泉,於是得名龍泉。在龍泉的旁邊建有碧霞觀,道觀里供奉着碧霞仙子,香火甚旺。據說在洪武年間,有一個雲遊僧人到此,改名為龍泉寺,成了佛教的場所。後來龍泉寺擴建,觀音堂極為雄偉,觀音像栩栩如生。裡面擺有一方青石,石盤上劃出了棋盤。傳說,這個石盤能記載東海的水平數據,當地人都稱其為海志子。

龍泉寺

清道光《沂水縣誌·建置·寺觀》記載:「龍泉寺,縣北六十里。」建寺年代未知,古寺建築已毀,原址闢為農田。今在原址南約50米處重建,規模不大。村民講龍泉寺附近原立有一塊石碑,碑額刻「聖旨」二字,兩旁雕有二條黑龍,碑面有刻文,內容大約是表彰沭水村的一位貞婦。石碑碑帽差點被盜,曾有四人在夜晚把碑帽拆掉,在企圖運走時被村名撞見而逃。

舊曆下,龍泉山這裡一年有兩次逢山會,各地的商賈雲集於此,貨品種類繁多,本地的土特產以及江浙一帶的木梳、水粉,黑龍江的鹿茸、人參,青海、四川等地的藥材等等一應俱全。這裡的集會也依然很熱鬧。

孟母廟

山下,孟母廟存有一株奇松。據傳,當年孟母曾在這裡教育子女、陶冶情操,在山前種上了一株葫蘆,這株葫蘆長到後來根深葉茂,秧爬滿山。沂山百丈崖的古洞裡有一個修煉者,該修煉者在夜晚打坐時發現東南有一股紫氣,知道有寶物出現,結果修煉者來到孟母處見到山前的葫蘆放光,掐手指一算,葫蘆尚不成熟,於是便返回了沂山。過了幾天,鐵拐李從這裡路過,發現葫蘆寶氣沖天,停下來一摸發現葫蘆成熟了,於是順手摘了下來掛在腰上,飄然而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