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汪疃鎮

所屬地區 :威海市環翠區

下轄地區 ;少數民族族9個

地理位置; 威海市環翠區西南部

面積 :102.51平方公里

人口 :24956人(2017)

汪疃鎮是威海市環翠區的一個鎮。

汪瞳鎮隸屬於威海市環翠區,

2007年4月劃歸威海工業新區,

2013年11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

威海工業新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定名為威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

實行現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政策。

位於文登區西北部,總面積102.51平方公里,

24956人(2017),擁有6.0萬畝耕地,3.4萬畝山巒,

6000畝淡水水面,

是山東省糧油生產基地,盛產小麥、玉米花生;是山東省中藥材之鄉

盛產天麻、西洋參、黃芪、丹參等;

是山東省的名優果生產基地

各種桃、梨、蘋果葡萄應有盡有

是山東省的畜牧強鎮,

特種養殖品種主要有狐狸、貂、鹿

普通養殖品種主要有生豬、奶牛、奶山羊

肉食雞及各類淡水品種魚類;

是山東省有名的花卉苗木基地,高中低檔各類花卉苗木達30多種。

目錄

村鎮介紹

汪疃鎮位於威海市環翠區西南部,

四周依次與苘山鎮、文登區界石鎮和初村鎮、溫泉鎮、羊亭鎮為鄰

面積102.51平方公里,24956人(2017)。

汪疃、王家產、三家莊、郝家莊、石家泊

於家英、許家產、叢家產、

小屯、杭上、白鹿屯、

前莊、沈家荒、祝家英、

面積 :102.51平方公里

吐羊口、韓西莊、下韓家、上韓家(上韓家、寮 )

許家屯、小阮、上夼、孫家溝、

後白鹿、前白鹿、鞠家莊、段家莊

窯夼、西三莊、東三莊、地文頭、

北大英、陳家山、殷家臥龍、大宅庫

嶺西、白鹿店子、樓下、曹家泊子、

河南莊、翠峽口、柏家莊、曹家房、

黑龍窪、北英武、西黃埠、東黃埠、

古龍屯、鄒家庵、紅石頭、

拔草夼、西梁格、東梁格、郝家屯、

三十里堡(三十里堡、丁家窪北山、

管山頂前)、桑杭埠、

西英武、東英武58個居委會,61個自然村。

鎮政府駐汪疃,南距市區15千米。

歷史簡介

清末屬管山都二、六里和辛汪都一、五、七里。

1930年屬第二區低灣頭鄉、白鹿鄉、汪疃鎮、紅石頭鄉。

1941年12月屬文西縣白鹿鄉和山馬區。

1956年屬文登縣山馬區汪疃鄉、小阮鄉、管山鄉、白鹿鄉。

1958年8月屬巨龍公社。

1959年改稱汪疃公社。

1984年3月撤社改鎮。

1990年末,面積95.2千米

人口9920戶、32897人

其中鄉村9565戶、32137人,

2007年4月 劃入威海工業新區

威海工業新區於2006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並報國務院備案。

威海工業新區位於威海市區南部,地處威海城市群的中心地帶。

轄區總面積292KM2,規劃建設用地面積78KM2。

2007年4月29日,威海工業新區正式成立。

所轄村介紹

汪疃 約隋代建村。元碑記作王疃,當以姓氏得名,亦作旺疃。

清末寫作汪疃。930戶。

王家產 明初,王姓由棲霞丁樓來居。365戶。

三家莊 元末, 臧姓建臧家莊。建國後,臧姓泯,以諧音演作三家莊。262戶。

郝家莊 明末,郝姓自雲南來此建村。145戶。

石家泊 清康熙十八年,石姓自今環翠區望島來平泊建村。152戶。

於家英 元朝,楊姓自牟平五台南 (正文第55頁)來山丘前立村,多梨樹,稱梨樹埠。

明永樂時,威海衛設軍屯於此。

清初,于姓日眾,稱於家營,演作於家英。460戶。

許家產 明末,許姓自縣西寨來王家產之南立村,稱南產,又稱許家產。52戶。

叢家產 明朝中期,叢姓由今環翠區城子來居。191戶。

小屯 清乾隆四十七年,曲姓自牟平曲家疃來威海衛之軍屯舊址立村,小於白鹿屯。115戶。

杭上 明洪武時,唐姓由牟平金山寨來居。村西柳樹成行,稱行上,演作杭上。180戶。

白鹿屯 元朝以前, 付姓居此。明永樂五年,威海衛近白鹿山設軍屯。250戶。

(同上) 前莊 清乾隆時,今環翠區艾山前李姓於此設田莊,稱李家莊。

1981年以居山 (同上)前更名。62戶。

沈家荒 清雍正時,沈姓自臧家莊來墾荒,稱荒里。

清末,稱今名。83戶。

祝家英 明萬曆時,祝姓由牟平城祝家巷來軍營遺址立村,

稱祝家營,演作今名。208戶。

吐羊口 明萬曆時,劉姓由諸城來居,東山口有羊形土堆。250戶。

韓西莊 清嘉慶時,劉姓從吐羊口來建劉家莊。1981年以位於上下韓家之西更名。48戶。

韓家2村 元以前,韓姓來此為孟家看庵,稱韓家山。

清雍正時,以地勢分上韓家(127戶),下韓家(131戶)。

許家屯 明末,許姓自鄰村叢家產來居。100戶。

小阮 明初,阮姓於土台之前立村,稱小阮台,簡稱小阮。376戶。

上夼 明末,曲姓居此,稱曲家庵。清中期,王姓日眾,遂稱王家莊。

清末,以位處夼地上游改今稱。190戶。

孫家溝 宋末,孫姓來山谷立村。210戶。

白鹿2村 唐開元二十年碑為白鹿村, 以位居白鹿山陽而得名。

清中期,形成南北兩村,北.後白鹿(125戶),南稱前白鹿(229戶)。

鞠家莊 清康熙時,趙姓來立趙家莊。後于姓眾,改於家莊。

雍正時鞠姓由沙子來居,于姓泯,稱今名。110戶。

段家莊 明初,段姓從牟平段家莊來居。140戶。

窯夼 清初,姜姓自文登市界石鎮丑家屯來山間夼地建窯燒陶 2 威海工業新區 .威海工業新區.2007-4-1[引用日期2012-12-23]。133戶。

三莊2村 清雍正時,文登縣普濟堂置義田,曲、李、江等姓在此佃耕,形成3個莊子,故名三莊。

清末並為兩村,稱東三莊(180戶),西三莊(160戶)。

地文頭 元末,于姓來水灣北首立村,稱低灣頭。

1940年後,演作地文頭。224戶。

北大英 宋末,石姓受僱於此看管塋地,稱大塋。明初,演作大英。

1961年改今名。271戶。

.陳家山 明萬曆時,陳姓于山丘之東建村。193戶。

殷家臥龍 明中期,尹姓由牟平來居,三面環山,地形隱蔽,嫌"窩窿"不,演作尹家臥龍

明末,殷姓眾,遂為今稱。60戶。

大宅庫 明初,陳姓自牟平來水澤之西立村,稱大澤窟,演作今名。240戶。

嶺西 明朝前期,劉姓自白鹿店子來土嶺西側立村,別稱東嶺西。162戶。

白鹿店 約元初,稱劉家宅庫。明代于姓來居,設旅店,以地近白鹿山稱今名。201戶。

樓下 明初,苗姓來苗山前建苗山前村。

清中期,建一樓房,村遂稱樓底下,簡稱樓下。231戶。

曹家泊子 明初,曹姓自金格莊來平泊立村。148戶。

河南莊 明末,于姓自大水泊來韓家河南立村,稱河南。

1981年更今名。209戶。

翠峽口 清嘉慶二十一年,于姓自文城來峽谷的出口安村,四周樹木青翠。164戶。

柏家莊 清乾隆時,柏姓自蓬萊為于姓來守莊,稱於家新莊。嘉慶四年,稱今名。64戶。

曹家房 清初,曹姓由汪疃來居。54戶。

黑龍窪 清光緒元年,叢姓自生地來居,地勢低洼,北有山嶺蜿蜒似龍、林木蒼翠。38戶。

英武3村 元初 孫姓於鸚鵡山(後演作英武山) 麓建村。

清中期,形成北英武(125戶),西英武(120戶),東英武(188戶)。

黃埠2村 明末, 徐姓自黃龍峴來土阜立村,沿用原址"黃"字稱黃埠。

清時,形成東黃埠(201戶),西黃埠(205戶)。

王家庵 清咸豐時,王姓自大喬家受僱於此,稱王家庵。

1961年從汪疃析出自治。31戶。

古龍屯 清光緒時,李姓自山馬鄒來居,村後有一馬蹄形山嶺似龍蜿蜒。30戶

鄒家庵 清咸豐時,鄒姓自今環翠區崮山後遷來守山林草場。

1955年,與古龍屯、黑龍窪合為三義村。1961年春自治復原稱。30戶。

紅石頭 清道光時,叢姓由撇 (正文57頁)山來管山為王姓守墓地,稱叢家庵。

清末,以北山產紅色岩石更名。82戶。

拔草夼 清嘉慶時, 鞠姓自磨山來笆草夼立村,寫作拔草夼。

1965年,米山水庫水位提高,村北遷400米。100戶。

梁格2村 元朝,陳姓由牟平解甲莊來居,村名來由失考。

1962年分為 東梁格(136戶),西梁格(130戶)。

郝家屯 明末,郝姓從雲南來居,稱郝家庵

清初,改今名。137戶。

三十里堡 明洪武時, 丁姓由丁家窪遷三十里堡東側立村,

且位於管山頂前,又稱管山堡。96戶。

桑杭埠 明初, 初姓來桑樹叢生的山阜之陽立村。

清末,演稱三行埠,再演今稱。145戶。

地理環境

汪疃鎮處於北溫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

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分明,氣候宜人。

常年平均氣壓1010.2mb,平均氣溫11.2℃、

平均日照2540.7小時、平均相對濕度71.5%、

平均降水812.1毫米。

境內旅遊資源豐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經濟情況

汪疃鎮工業基礎雄厚,是山東省工業強鎮,工業結構合理

現已形成食品、塑料、機械、電子、建材、地毯等支柱產業。


汪疃鎮是威海市小城鎮建設示範鎮,

基礎設施配套,交通便利,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事業發達。

汪疃鎮特色農產品: 糧油,小麥,玉米,花生,

中藥材,天麻,西洋參,黃芪,丹參

梨,蘋果,葡萄,

特種養殖,狐狸,生豬,奶牛,

奶山羊,肉食雞,魚類,花卉苗木,苗木

人口民族

汪疃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8896

男 :14823

女 :14073

家庭戶戶數 :10810

家庭戶總人口(總) :27816

家庭戶男 :14284

家庭戶女 :13532

0-14歲(總) ;4507

0-14歲男 :2399

0-14歲女 :2108

15-64歲(總) ;20439

15-64歲男 :10512

15-64歲女 :9927

65歲及以上(總) :3950

65歲及以上男 :1912

65歲及以上女 :2038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6075

2017年,24956人(2017)。

有10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9個

分別是:滿族、佤族、拉祜族、蒙古族、

朝鮮族、布朗族、維吾爾族、傣族、緬甸族;[1]


全鎮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群眾僅有74人,

主要是滿族、佤族,分別有30人和23人,

其中女性群眾52人、男性群眾22人,

主要是從外地遷移而來,

分布在我鎮於家英村、汪疃村、東英武等21個村。

各少數民族群眾生活安定富足,支持鎮村工作,

和漢族群眾相處融洽,為汪疃鎮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和諧社會構建均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本段文化

汪疃鎮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有"戲劇之鄉"的美稱。

特別是傳統京劇,上至八十老翁,下至十幾歲孩童,人人會演唱數個曲目。

全鎮有名氣的文化活動團體10多個,逢年過節便串村演出,京劇、呂劇、秧歌、曲藝樣樣俱全。

汪疃鎮三家莊村民間架花工藝已有100多年歷史。

所謂架花工藝,是集煙火、爆竹、剪紙、彩繪、裱糊於一體的傳統煙火工藝。

燃放時,鞭炮轟鳴,五光十色,各種人物、花鳥、樓閣或戲曲形象隨鞭炮響聲,

自下而上依次顯現在空中,令人耳目一新,觀賞性極高。

據傳,架花工藝為清朝光緒年間本村一位老人自外地帶回,

從此,不僅本村逢年過節表演架花,遠近村莊有錢人家也常請去表演,

名聲越傳越遠,村裡的鞭炮作坊也越辦越紅火。

1940年代末,全村有20多處鞭炮作坊,為架花提供原材料。 1 949年,該村辦起鞭炮廠。1959年國慶節期間,村里架花藝人被威海市請去製作表演。

1974年冬,村里製作大型架花,轟動一時,吸引了本縣及煙臺、威海等地觀眾數萬人參觀。

以後,隨着村里老藝人相繼去世,此手藝漸漸失傳,隨老藝人扎過架花的僅有2人。

名勝古蹟

全鎮古蹟較多,

1970年代,東黃埠村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等,

現珍藏於文登市博物館。

下韓家村保留有宋代"韓成"墓碑一座。

吐羊口村家廟內收藏有長1.90米、寬1.05米的清康熙皇帝御賜匾。該匾為楠木材質

中間雕有康熙皇帝親筆御書"清愛堂"3個鎦金大字,右側刻有"康熙三十五年御書",

左側有"賜四川布政使劉棨"(劉墉之祖父),中間是玉璽,整匾為紅底金字土彩花邊。

汪疃鎮是膠東著名"一一?四"暴動發源地之一。

1935年農曆十一月初四,中共膠東特委以文登為中心,領導發動了武裝暴動。

1935年12月5日晨,時任暴動總指揮的張連珠,率二大隊到達地灣頭(今地文頭)村時,

被國民黨軍隊和文登地方反動武裝2000餘人包圍,雙方展開激戰。

由於力量懸殊,暴動失敗,

張連珠在掩護部隊突圍中被捕,12月8日被殺害於文城。

部分烈士遺體埋於地文頭烈士陵園。


視頻

汪疃鎮:園區黨委「四上」引方向 鄉村振興譜寫新篇章


臨港區汪疃鎮:黨建引領鄉村振興

汪疃鎮兩項目入選省級示範名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