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毓明
汪毓明 (1976年9月 - ) 男, 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执行院长[2]、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汪毓明 |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执行院长 | |
出生 |
1976年9月 江苏省常州市 |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职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2019年9月20日,荣获2019“科学探索奖”[3],肯定他在太阳爆发活动和灾害性空间天气方面的成绩,支持他开展行星际和行星空间环境的相关探索。
主要研究方向:日冕 与行星际动力
目录
人物经历
1999年-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理学博士。师从空间物理学界泰斗王水院士。
1995年-199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理学学士。
1995年毕业于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原戚机厂中学)。
2011年,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200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200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
200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空间物理教研室,党支部副书记。
第八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学与环境学科学位分委员会副主任。
科研成果
至今已发表SCI论文70多篇,引用上千次,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Physics(影响因子19.0), GRL(影响因子3.8)和A&A(影响因子4.6)三个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封面文章3篇,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2013年底,被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聘为地学领域国际顶级专业期刊《JGR-Space Physics》(影响因子3.4)新一届主编(Editor)之一,任期4年(2014-2017),成为该期刊自创刊118年以来第三位华人主编。 2019年9月20日,获得2019科学探索奖,将在未来5年获得由腾讯基金会资助的300万元人民币奖金。
荣誉奖项
2014年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
2012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2年特聘教授
2012年首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4]
2011年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009 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2009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入选
2004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4年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
2004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19年9月20日,获得2019科学探索奖,将在未来5年获得由腾讯基金会资助的300万元人民币奖金。
社会兼职
2013年底,被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聘为地学领域国际顶级专业期刊《JGR-Space Physics》(影响因子3.4)新一届主编(Editor)之一,任期4年(2014-2017),成为该期刊自创刊118年以来第三位华人主编。
2015年度地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综合评议专家
第一、二届《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3年-至今,《地球物理学报》,编审委员会,副主编
科研成果
首次提出多重磁云概念,总结出多重磁云的观测特征,并提出多重磁云是产生强地磁暴的一种重要的行星际成因;同时,通过MHD 数值模拟,研究了双重磁云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初步得到其传播规律。
汪毓明 | |
---|---|
汪毓明教授与集美大学师生分享科研经验 |
首次报导了强激波传入并压缩磁云的观测事件,发现该类事件也是产生强地磁暴的一种重要的行星际成因;并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得出了激波穿入深度对磁云的地磁效应的影响规律。
通过大样本统计研究,建立了一个反映地磁指数 Dst与行星际参数-VBz 和?t 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发现南向磁场分量的强度对磁暴的贡献远大于其持续时间,再次证实了多重磁云和激波压缩磁云事件都是强地磁暴的重要的行星际成因。
通过统计研究,得出了能造成地磁暴的 CME(日冕物质抛射) 的部分观测特征。发现有地磁效应的 CME 的日面位置分布具有东西不对称性。预言这 种不对称性是由于 CME 在行星际空间运行过程中偏转所引起的,并建立了日冕物质抛射的偏转传播理论模型、内部参数反演模型,发展了日冕激波强度的估算方法等,在日冕物质抛射的对地有效性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次发现日冕物质抛射之间的超弹性碰撞现象,对磁化等离子体团的碰撞过程、日冕物质抛射的动力学研究,以及对建立更为准确的空间天气预报模式以保障航空航天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专著
Yuming Wang, Boyi Wang, Chenglong Shen, Fang Shen, and Noe Lugaz, Deflected propagation of a coronal mass ejection from the corona to interplanetary space,J. Geophys. Res.,119, 5117-5132, 2014.
Chenglong Shen,Yuming Wang*, Shui Wang, Ying Liu, Rui Liu, Angelos Vourlidas, Bin Miao, Pinzhong Ye, Jiajia Liu, and Zhenjun Zhou, Super-elastic Collision of Large-scale Magnetized Plasmoids in the Heliosphere,Nature Phys.,8, 923-928, doi:10.1038/NPHYS2440, 2012.
Yuming Wang, Caixia Chen, Bin Gui, Chenglong Shen, Pinzhong Ye, and S. Wang, Statistical Study of Coronal Mass Ejection Source Locations: Understanding CMEs Viewed in Coronagraphs,J. Geophys. Res.,116, A04104, doi: 10.1029/2010JA016101, 2011. Wang, Y., H. Zheng, S. Wang, and P. Ye, MHD simulation of the form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multiple magnetic clouds in the heliosphere,Astron. & Astrophys.,434, 309-316, 2005.
Wang, Y. M., P. Z. Ye, and S. Wang, Multiple magnetic clouds: Several examples during March - April, 2001,J. Geophys. Res.,108(A10), 1370, doi:10.1029/2003JA009850, 2003.
Wang, Y. M., P. Z. Ye, S. Wang, G. P. Zhou, and J. X. Wang, A statistical study on the geoeffectiveness of Earth-directed coronal mass ejections from March 1997 to December 2000,J. Geophys. Res.,107(A11), 1340, doi:10.1029/2002JA009244, 2002.
Wang, Y. M., P. Z. Ye, and S. Wang, Multiple magnetic clouds: Severalexamples during March - April, 2001, J. Geophys. Res., 108(A10), 1370,doi:10.1029/2003JA009850, 2003.
Wang, Yuming, Chenglong Shen, S. Wang, and Pinzhong Ye, Deflection ofcoronal mass ejection in the interplanetary medium, Sol. Phys., 222,329-343, 2004.
Wang, Y., H. Zheng, S. Wang, and P. Ye, MHD simulation of the formationand propagation of multiple magnetic clouds in the heliosphere, Astron.& Astrophys., 434, 309-316, 2005.
Yuming Wang and Jie Zhang,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Eruptive X-classFlares Associated with Coronal Mass Ejections and Confined X-classFlares, Astrophys. J., 665, 1428, 2007.
成果介绍
中国科技大学汪毓明教授因其揭示了日冕物质抛射在传播和对地影响过程中若干极具价值的现象和规律,对正确理解和准确预报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有着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而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地球科学奖。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空间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主要驱动源。在当前大力发展航天活动的趋势下,如何预报CME的空间天气效应,对于准确掌握地球空间环境状况、提供空间环境保障具有重大意义。本项目在CME的日面源区特征、CME在行星际空间中的传播和演化、及其地磁效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1)发现了对地有效的CME的日面源区位置分布具有东西不对称性,西边的CME更容易到达并影响地球;(2)建立了至今唯一一个描述CME在行星际空间中偏转传播的运动学模型,在空间天气预报方面具有显著的应用前景;(3)率先从海量的观测数据中发现和确认多重磁云的存在;(4)从观测分析、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等角度来系统地研究多个CME的相互作用,指出这类行星际复合抛射结构很可能具有强烈的地磁效应。这些成果是建立可靠的空间天气预报模式必要的观测和理论基础。
视频
从地球走向深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汪毓明科普中国 2020年08月25日发布
汪毓明:《流浪地球》是一部好科幻片,却不科学 2020年05月20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