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湯陰縣隸屬安陽市,地處中原腹地,自古就是南北交通要衝,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現在方圓250公里範圍內,有鄭州、石家莊、濟南、太原4座省會城市。因此,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使湯陰成為輻射豫、冀、魯、晉4省的商品集散地。便捷的交通是湯陰的主要特點。京廣鐵路與湯鶴支線和湯濮鐵路連接南北西東,使湯陰成為豫北地區重要的鐵路運輸樞紐。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和鶴台、湯上省道公路在境內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湯陰南至新鄭國際機場、北到邯鄲國際機場、僅有一個小時左右的路徑。[1]

目錄

簡介

湯陰縣隸屬安陽市,地處中原腹地,自古就是南北交通要衝,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現在方圓250公里範圍內,有鄭州、石家莊、濟南、太原4座省會城市。因此,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使湯陰成為輻射豫、冀、魯、晉4省的商品集散地。便捷的交通是湯陰的主要特點。京廣鐵路與湯鶴支線和湯濮鐵路連接南北西東,使湯陰成為豫北地區重要的鐵路運輸樞紐。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和鶴台、湯上省道公路在境內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湯陰南至新鄭國際機場、北到邯鄲國際機場、僅有一個小時左右的路徑。

歷史沿革

「湯陰」之名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並逐漸形成聚落。據漢《山海經·西山經》載:「上申之山,湯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北魏《水經注》載:「盪水出縣西石尚山泉,流經其縣……縣因水以取名也。」《清一統志》載:「盪水自河南湯陰北,東流至內黃縣西南入衛河,本名盪水。《寰宇記》:『唐貞觀元年,以水微溫又改名湯陰』。」《戰國史》載,盪陰地名出現於公元前350年。「古文盪、湯一字也,義沿而畫具革矣。」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盪陰縣,治今縣城。因位於盪水

(現湯河)之陰得名。盪原為古國名,因盪水流經古盪國得名。 東魏天平二年(535年)稱魏德縣。唐貞觀元年(627年)以水微溫,改盪水為湯水,並盪原為湯陰縣。

「湯陰」這一詞語的使用,距今長達2357年,且世代傳承,沿用至今。湯陰位於華北平原與太行山脈交匯的山前地帶,這裡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的要衝。京廣鐵路和107國道及京珠高速公路以西為丘陵地帶,以東為平原。湯河、羑河、永通河自西向東流過,湯(陰)濮(陽)地方鐵路、壺(關)台(前)公路橫穿東西。[2]

沿革

湯陰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期就有先民居住,經考古發掘在白營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木構架水井,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水井,是人類群居極其重要的標誌。

夏代,夏帝廑(胤甲)、孔甲把都城定居在今縣東16公里的西河村。孔甲在這裡作了《破斧之歌》,成為「東音」(東方音樂)的開山之作。

商代,這裡屬於商都的畿輔之地,紂王在商都拒諫的故事時時傳來。紂挖比干心之後,比干負傷從商都逃到今縣東16公里的高崗上死去,高崗因名枉人山,今存廟宇紀念。接着,紂囚西伯姬昌(周文王)於今縣北4公里處羑里城,周文王於羑里城七年著述出《周易》,今存羑里城(文王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AAAA景區。

西周時期,周武王滅商建立起周王朝之後,「封紂子武庚於邶」,遺址在今縣東16公里處邶城。管叔和蔡叔勾結武庚舉行叛亂,周公旦率兵平定了叛亂,殺掉了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和霍叔。自此,西周得以安定。

春秋時期,相傳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來到今縣東16公里處邶城一帶,聽到人們傳唱着許多或激情亢奮、或委婉含蓄、皆悅耳怡人的詩歌,便囑咐弟子們悉心收集起來,整理成《邶風》19首,融入了《詩經》之中;孔子和弟子們來到今縣城東南3公里的孔村一帶,一群沿路玩耍的孩童阻擋了他們前行的車輛,孔子留下來在這裡講學,至今五個孔村里還傳頌着孔子當年講學的趣事。鄉人女詩人嫁給許穆公,因稱許穆夫人。許穆夫人提出聯齊抗狄以救衛,齊桓公聞知,即發兵復衛,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記載的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一生詩作很多,由於戰爭頻繁多有散失,僅存《詩經》中《泉水》、《載馳》、《竹竿》三首四言詩,文辭清新,膾炙人口,備受歷代文人推崇。齊桓公在阻止狄族進攻中原援救邢、衛戰中,曾率兵於今白營、胡營一帶安營紮寨。其媵(yìng,妾)衛女愛兵惜將,深受擁戴,由於過度操勞,病逝於軍中。因戰事緊張齊桓公只好將衛女葬於此地,將士們以槍、戈、鉞、斧等兵器挑起鎧甲、衣衫作幡祭祀衛女。由祭祀衛女而衍生出的大型舞蹈跑帷子傳承至今,已被列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戰國時期,湯陰屬魏。公元前350年,盪陰地名開始出現。公元前259年(即秦昭王四十八年,魏安厘王十八年),魏公子無忌(信陵君)竊得虎符,於湯陰縣南9公里處今將城椎殺了晉鄙,奪取兵權,率兵救趙。名醫扁鵲(秦越人)行醫至此,湯陰縣東南7公里之伏道被秦太醫令李醯所派力士殺害,當地民眾請求扁鵲弟子們同意,以隆重禮節將扁鵲安葬在此地。今存扁鵲墓廟,被列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秦屬邯鄲郡。

西漢高祖二年(前205)置縣,屬河內郡;東漢建安十七年(212)改屬魏郡;縣令張遷,字公方,東漢陳留郡己吾縣(今河南省寧陵縣西南)人。累任郎中、穀城縣長、湯陰縣令。

張遷敦厚純樸,垂愛在民。在他的治理下,社會風氣良好,道不拾遺,夜不閉戶。人們種地之後露宿在野外,也不會有任何問題。臘月行祭之日,他將囚徒放假回家,囚徒們感念他的恩德,都能按時歸來。遇到計算人口賦稅等問題,他也不麻煩鄉人。黃巾起義後,許多地方都被燒毀,惟獨他治理下的縣城完好無損。張遷改任時,境內民眾奔走相告,送別者多如雲涌。後人撰書《張遷碑》記錄他的事跡,成為當代書法界彌足珍貴的瑰寶。

三國,屬魏。「魏文帝幸洛道病,有巫師以水飲之,立愈」,遂賜名宜師溝(今宜溝);曹植到羑里城祭祀,賦詩一首《詰紂》:「崇侯何功,乃用為輔?西伯何辜,囚之囹圄?囹圄既成,負土既盈。興立炮烙,賊害忠貞。」

西晉,屬汲郡。永興元年(304)七月,戰事逼近盪陰,雙方在城南展開大戰,惠帝司馬衷部因長途跋涉,加上酷暑難熬,於七月二十四日在今下扣一帶敗了下來。混戰中惠帝司馬衷頰中三箭,隨從百官侍衛看到戰爭打敗,紛紛逃散。在今雲村一帶,亂兵向晉惠帝舉刀時,侍中嵇紹用自己的身體緊緊地護衛惠帝而慘遭殺害,鮮血濺染了惠帝的衣服。惠帝被擒後,行至今光村時,左右兵士看到惠帝血衣,勸他洗去,惠帝說:「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後人因建嵇紹祠紀念,今存相關村名十多個。

隋,屬汲郡。開皇六年(586)復置湯陰縣,於縣東17里(今之古賢)置縣城,十年(590)併入安陽;十六年(596)再置於縣西南30里(今鶴壁市故縣村),改曰盪源;鄉人趙孝逸,官四門助教,書法與北周名家趙文深齊名。趙文深學王羲之,孝逸效法王獻之,都非常有建樹。平涼之後,王褒入關,舉國上下皆學習王褒的書法,惟有趙文深、趙孝逸他們兩人堅持學習二王書法。隋朝建立後,臨二王之作品,往往被人們爭相購買。鄉人堯君素曾為隋煬帝鷹擊郎將,李淵起兵後,派人到河東浦坂城下招降堯君素。堯君素斥退說客,後被叛逃所殺。唐貞觀十二年(638)二月,唐太宗下詔說:「隋故鷹擊郎將堯君素,雖桀犬吠堯,有乖倒戈之志;疾風勁草,實表歲寒之心。可贈蒲州刺史,仍訪其子孫以聞。」

唐,貞觀元年(627),改名湯陰。置今址為縣城。大約在廣德二年(724)大詩人杜甫過湯陰,察看了「八王之亂」古戰場,瞻仰了嵇公祠,作下《傷春》詩。其中之四寫道:「再有朝廷亂,難知消息真。近傳王在洛,復道使歸秦。奪馬悲公主,登車泣貴嬪。蕭關迷北上,滄海欲東巡。敢料每危體,猶多老大臣。豈無嵇紹血,沾灑屬車塵。」

唐代文學家韓愈針對「文王拘羑里」的史實,感慨良多,寫下《拘幽操》讚頌周文王:「目窈窈兮,其凝其盲。耳肅肅兮,聽不聞聲。朝不見日出兮,夜不見月與星。有知無知兮,為死為生。臣罪當誅兮,天王聖明。」

宋,屬相州。紹聖初(1094),蘇軾自定武赴嶺南,一路風塵,來到湯陰吃到一種豌豆大麥粥,不由得詩性驟發。因此賦詩一首《過湯陰市得豌豆大麥粥示三兒子》:「朔野方赤地,河壖但黃塵。秋霜暗豆莢,夏旱臞麥人。逆旅唱晨粥,行庖得時珍。青斑照匕筋,脆響鳴牙齦。玉食謝故吏,風餐便逐臣。飄零竟何適?浩蕩寄此身。爭勸加飲食,實無負吏民。何當萬里客,歸及三年新。」

宣和初(1119),改屬濬州;後仍屬相州。北宋崇寧二年即1103年,著名民族英雄岳飛年誕生於湯陰縣東永和鄉孝悌里。

金(1127~1234)湯陰屬彰德府。

元(1271~1368)湯陰屬彰德路。鄉人許有壬(1287~1364),字可用。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登進士第,授同知遼州事。至治二年(1322)轉江南行台監察御史,劾治不法官僚豪家。次年升中央監察御史。向英宗上疏強國富民十條建議,多被採納。許有壬歷官英宗、泰定帝、天順帝、文宗、明宗、寧宗、惠宗(順帝)七朝,政績顯著,累官左司郎中、兩淮都轉運鹽使、中書參知政事、中書左丞、集賢殿大學士。為政近五十年,他曾多次針對科舉制度、漕運、軍隊建設等國家大事,直言不諱地向朝廷提出批評和建議。有壬善筆札,工詞章。著有《至正集》和《圭塘小稿》,曾為《大元大一統志》作序。

明(1368~1644)湯陰屬彰德府。鄉人李鐩(1448~1529)字時器,今湯陰縣五陵鎮鎮撫寨村人。明成化八年(1472)進士,初授都水主事。累官鴻臚少卿、工部侍郎、工部尚書。成化年間任刑部郎中時,奉命赴山西賑災,在救災同時,廣開水渠,澆灌農田上百萬畝,成績卓著。弘治初年奉詔上書,條陳治理朝政十事,並精將簡政,加強軍備,制定防禦策略,對穩定邊防局勢起到重要作用,深得弘治帝讚許。後,鐩遭宦官排斥,被迫辭職。

清(1644~1911)湯陰屬彰德府。鄉人王伯勉(1618~1677)字子健,號東皋。今湯陰古賢村人。清順治三年(1635)進士,官至山東道監察御史,清廉自守,聲望頗高。著有《東皋文公集》,曾為康熙《湯陰縣誌》作序。乾隆十五年(1750),清高宗皇帝愛新覺羅·弘曆南巡返京途中過湯陰,分別到岳飛廟、羑里城(文王廟)祭祀,留有七言詩二首與祭文。光緒二十八年(1902),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與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逃至西安,返回北京途中,在湯陰縣宜溝鎮下榻,今存行宮;到岳飛廟祭祀,光緒皇帝賜題「百戰神威」,慈禧太后賜題「忠靈未泯」匾文,懸掛於岳飛廟至今。

中華民國時期,湯陰1912年屬河北道;1924年屬河南省。1932年8月屬第十二行政督察區,10月屬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8年屬豫北道;1945年秋屬河南省第三行政區。

1947年3月,解放軍為打亂蔣介石的戰略部署,扼住中原重地,中央軍委指示晉冀魯豫軍區:「在晉南反攻的同時,向平漢線實施進攻,專打王仲廉集團(長期守候在新鄉、汲縣、湯陰、安陽等地,約10萬人),進行連續作戰,以便和晉南作戰一起,給陝北和山東我軍作戰以有力配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連同地方部隊,於3月下旬發起了豫北戰役。4月5日,兵臨湯陰城下,圍城打援。

5月1日下午4時,開始總攻。5月2日拂曉,解放軍占領縣城。接着於湯陰縣城東南石家莊村接受了國編三縱總部司令孫殿英、副司令劉月亭、參謀長鄧喧甫等殘部的投降,解放了湯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湯陰1949年10月屬平原省安陽專員公署;1952年屬河南省安陽專員公署。1952年11月1日,毛澤東主席考察黃河返京途中,在湯陰火車站停留,接見了湯陰縣的黨政領導幹部,察看了站台上的岳忠武王故里碑,稱讚岳飛是一個大好人,指示要保護岳飛廟。1954年9月,淇縣併入湯陰;1957年鶴壁、鹿樓兩區從湯陰縣分出,建立鶴壁市;1958年湯陰屬新鄉專署;1959年11月7日,時任中共中央委員、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同志前來湯陰考察,參觀了岳飛廟。1961年屬安陽專署;1962年淇湯分設;

1983年11月安陽行政公署撤銷,湯陰縣劃歸安陽市管轄。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湯陰縣在其中

地理位置

位置現狀

湯陰縣位於華北平原與太行山脈交匯的山前地帶,地處北緯35°45′~36°01′,東經114°13′~114°42′。這裡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的要衝。京廣鐵路、107國道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石武高鐵縱貫縣境,湯濮地方鐵路,壺台省道公路橫跨東西,使這裡的交通優勢更加凸現。縣城南與省會鄭州相距180公里,北去20公里即為豫北名城安陽。北與安陽縣和安陽市文峰區、龍安區接壤,東至衛河與內黃縣隔河相望,東南至五陵鎮與內黃、濬縣交界,南至大蓋族西南至龍堂西北至王佐與鶴壁市交界。總面積645.8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地形大勢湯陰縣縣境,東西修長(約35公里),南北狹窄(不足20公里),京廣鐵路以西為太行山東麓丘陵,鐵路以東距縣城約10公里處,勢跨浚、湯兩縣之火龍崗,縱貫其間,其餘皆為平原,屬太行山麓的洪積——沖積平原,其海拔一般在53~100米之間。縣境東界為衛河。衛河之濱,屬砂鹼地帶,為黃河故道。地勢西部南部略高於東部北部,坡度在1/200~1/2000之間。縣境內和縣境邊際,從南而北,有永通河、湯河、羑河3條季節河流,先後分別在中部和東部匯流向東注入衛河。

丘陵:

五里崗又名飛鳳山,別名西崗,以位於縣城西5里得名。海拔186.4~78米。南北走向,系太行山東麓,崗丘連綿,溝壑縱橫,地勢起伏不平。北自韓莊鄉康窪村,南至宜溝鎮蓋族村。崗域含康窪、張賈、武窪

、下扣、陳莊、唐王莊、李河、蓋族等村,近10萬畝耕地。土質為黃粘土兼有礫土和白干土。湯河水庫、琵琶寺水庫分築於崗西側之中、南部。

火龍崗《詩?邶風》稱「旄丘」。清嘉慶《濬縣志》謂該處「形若游龍,而所當脊處,若龍脊也,故名龍脊崗」,海拔111.8~71米。位於縣城東南。明代以前,此處草茂林密,鬱鬱蔥蔥,常有野生動物出沒。此後因植被逐漸遭到破壞,生態失去平衡,常年乾旱缺水,當地群眾便呼之為火龍崗。南北走向,南至濬縣,北至菜園鎮崗頭村一帶。崗域含崗頭、龍虎、高漢、里於、瓦崗、大江窯等16個村,13.2萬畝耕地。崗上土質為黃粘土和礫土。

平原縣境內除兩崗外,全為平原地區,分布於京廣鐵路以東湯河兩岸和火龍崗東西兩側,即白營鄉、古賢鄉、菜園鎮、任固鎮和韓莊鄉、城關鎮、宜溝鎮之東部,以及伏道鄉、瓦崗鄉、五陵鎮部分地區。西南略高,東北稍低,呈略微傾斜狀,海拔54~75米。長期以來由於含沙量與輸沙量很大的河流出山而入平原,坡降忽減,水緩沙沉而形成。其沉積物以黃土性物質為主,河床沖積物很盛,微地貌複雜,素稱6泊。

廣潤泊位於縣城東北20公里菜園鎮北部,與安陽交界,海拔55米。涉及楊莊、葛莊、三八、馬營等15個村。面積38700畝。

柳圈泊位於瓦崗鄉柳圈村一帶。海拔56米。涉及瓦崗鄉、五陵鎮、菜園鎮之柳圈、辛莊、東崗頭、大寒泉等21個村。面積26050畝。

任固泊位於任固鎮,涉及任固、蘇胡、商城、辛留、顧德等14個村。海拔54米。面積23065畝。

將城泊位於宜溝鎮將城村一帶。海拔69米。涉及宜溝鎮、伏道鄉、城關鎮的將城、趙屯、孔村等16個村。面積19959畝。

萬畝泊位於縣城東約10公里處,以泊窪易澇面積有萬餘畝得名。涉及古賢鄉、菜園鎮、伏道鄉的南周流、皇甫、水磨灣、東官莊等15個村。海拔61米。面積16550畝。

蘭村泊位於白營鄉蘭村一帶。海拔58米。涉及蘭村、張官屯、小張蓋、徐莊等13個村。面積10676畝。

以上6泊在新中國建立後,經過修水庫、築堤壩、開溝渠等系列治理,過去經常遇到的水澇災害,已很少見。

地質構造

據中國地質研究所《中國大地構造圖》載:本縣地質構造屬湯陰地塹。西有青羊口斷裂,東有湯東斷裂。由於岩層錯動,使第三紀湖相(泥灰岩等)和河湖相(砂礫岩等)上升為丘陵,形成縣境西部五里崗和東部火龍崗。中間下沉,充填巨厚的第三紀沉積物和第四紀河流沖積物。

青羊口斷裂從新鄉起,經青羊口、廟口到湯陰消失。在湯陰附近,此斷裂延伸線兩側的石炭二迭紀地層,已是連續完整的地層。1814年2月4日,宜溝曾發生5.25級地震,1978年10月1日,縣城西曾發生3.9級地震,都是青羊口斷裂活動的表現。

湯東斷裂斷距很大,基岩落差超過1000米。近期兩盤差異運動使其東盤(上升盤)火龍崗上的3個測點大幅度反向下沉。該斷裂在安陽附近被北西西向一條新構造活動明顯扭動性斷裂——安陽斷裂所切割。

總之,本區有北東、北北東和北西西兩組斷裂,這兩組斷裂近正交,前者發育,起着明顯控制作用,後者則對前者有重要影響。

本區地層層序(由老到新)為:

前震旦系(AYZ)花崗片麻岩、角閃片岩、混合岩化片麻岩。

震旦系(Z)石英岩和石英砂岩。

寒武系(∈)竹葉狀、鮞狀灰岩。

奧陶系(O)厚層石灰岩。

三迭系二馬營群(T)灰白色細——中粒石英長石砂岩和紫色砂質頁岩,底部有一層鈣質膠結礫岩。

下第三系(E)砂質頁岩夾細——中粒砂岩。

上第三系(N)粘土、砂質粘土及灰色礫岩。

第四系(Q)砂、粘土、亞粘土、亞礫土。

氣候

湯陰縣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特點是春季多風少雨乾燥,夏季炎熱多雨潮濕,秋季天高氣爽溫差大,冬季寒冷乾燥雨雪少。

水文

地表水①地表徑流地表徑流來自天然降水,年降水總量為3.76億立方米,年平均地表徑流深100毫米,徑流總量6460萬立方米。偏枯年份地表徑流深75毫米,徑流量4680萬立方米,但僅能蓄水100萬立方米,余者均順溝河排去。②過境水湯河、永通河、羑河橫貫縣境,為洪澇排泄河道。平時少水,只在汛期可補充少量地下水。由於洪枯流量相差較大,蓄灌量較低,一般年被水庫攔蓄和引淇蓄灌僅0.47億立方米。衛河從縣境東部流過,但以衛濟津,控制用水,年利用水量不足300萬立方米,可灌溉近萬畝耕地。

全縣地下水,平原地區屬第四紀鬆散含水層;丘陵屬第三紀風化岩石與裂隙水,淺層地下水可采量為8207萬立方米。①極強富水區此水區主要分布在湯河、羑河、淇河故道。面積為46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7.1%。岩性為粘土、亞粘土。地下水埋深一般為3~6米,局部大於6米。含水層砂、礫卵石2~10米,湧水量為25~50噸/小時米,局部大於50噸/小時米。②強富水區此水區分布在羑河、淇河故道的接近區,面積146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22.6%。岩性為亞砂土、亞粘土,地下水埋深一般為2~4米,局部大於4米。含水層厚度小於故河道之流,湧水量為20~37噸/小時米。③一般富水區此水區分布在白營、古賢鄉和城關鎮以及衛河西岸地區,面積為19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30.2%。岩性為粘土、亞粘土及砂土,地下水埋深為3~8米,局部大於15米。含水層不一。西部為砂礫石,東部為砂礓石。湧水量為10~20噸/小時米。④丘陵平水區此水區分布在火龍崗的里於、七澗周圍和五里崗的武窪、雲村一帶。面積為44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6.8%。地下水埋深為10~18米,局部大於20米,湧水量為7~15噸/小時米。⑤貧水區此水區分布在五里崗、火龍崗的大部分地區。面積21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3.3%。地下水埋深約為20米上下。湧水量小於7噸/小時米,是縣內重旱區。⑥含氟水縣境含氟量較大的地下水,分布於五陵、任固兩個鎮部分村莊,危害較重的為五陵鎮南小章、小宋村和水塔河三街。據部分水井抽查,平均含氟量為3.2毫克/升,最高的達4.4毫克/升。從1984年開始,在縣衛生防疫部門的統一規劃下,開始對高氟區實施治水工程,除先後在南小章等村打成5眼含氟達標水井基礎上,又於1987年至90年代初,進一步進行了打深井、建自來水等改水工程,至1994年,一些含氟地區的村莊約有80%的家庭用上自來水。

縣內地下水年變化幅度為2~4米深,水質較好,礦化度輕,屬中性淡水,是人畜飲用和農田灌溉的重要水源。

全縣可以開發利用的地表徑流、地下水和過境水總量為2.38億立方米,人均529立方米,耕地畝均370立方米。目前實際開發利用量為1.67億立方米,占可利用水資源總量70%。

土壤

1985年10月,湯陰縣開始對全縣土壤進行普查。普查結果認為:湯陰縣土壤類型隨着地形的變化呈現規律性變化,由西向東依次為褐土、潮土、風砂土。褐土集中分布在縣境西部的五里崗區和東南部火龍崗區,面積30萬畝,占全縣總土地面積36.4%。潮土在縣境中東部的廣大沖積平原區,面積52.3萬畝,占全縣總土地面積63.1%。風砂土分布在衛河西沿、五陵鎮的北部地帶,面積3000畝,占全縣總面積的0.5%。

行政區域

截止2012年,湯陰縣轄9個鎮、1個鄉:城關鎮韓莊鎮白營鎮古賢鎮菜園鎮任固鎮五陵鎮瓦崗鄉伏道鎮宜溝鎮。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城關鎮:轄6個辦事處、16個村。

新城規劃

2012年7月28日,安湯新城總體規劃評審會召開,會議聽取了規劃承編單位安陽市規劃設計院的匯報,與會專家進行了現場勘察,討論並原則通過了該規劃方案。

安湯新城總體規劃的範圍為北起南林高速公路,南至湯陰縣城北環,西起京廣鐵路,東至京港澳高速公路,主要涉及寶蓮寺鎮和湯陰縣城北部的區域,總用地52.2平方公里,其中,規劃城市建設用地42.4平方公里,寶蓮寺部分32.3平方公里,湯陰部分10.7平方公里,預計新城人口40萬。按照規劃,安湯新城將形成「一帶、一軸、五大特色功能區」(一帶:羑河生態景觀廊道;一軸:安湯新城金融商貿文化軸;五大特色功能區:高校教育功能區、高新產業功能區、生態宜居功能區、科研文化功能區、周易文化功能區)。

該規劃期限為2012年至2030年,規劃期末,將形成「一主一副一新城」的城市等級格局和「兩廊一帶三區多中心」的地域空間結構,最終建成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優美的宜居功能複合新城。

未來的安湯新城將打造產業新城、文化新城、生態新城、宜居新城,成為安陽市新的城市增長空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