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江津區隸屬重慶市,位於重慶市西南部,是中國長壽之鄉,中國生態硒城。

江津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著名景點有碑槽山溶洞群、聶帥舊居、四面山風景區等,曾獲得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防震減災工作先進區等榮譽稱號。

目錄

歷史沿革

江津,夏商屬梁州,周屬巴國,秦屬巴郡。南北朝之前都是江州縣屬地。

南北朝時期,南齊武帝永明五年(公元487年)建縣,為江州縣。西魏(553-557年)改為江陽縣,兼置七門郡,縣治在今江津順江;北周孝文帝元年(557年)縣治遷至今幾江。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撤銷七門郡。開皇18年(公元598年),因縣城地處長江之要津而改江陽縣為江津縣,隸屬於渝州。

唐代,武德三年(620年),劃江津縣西部設置萬春縣。武德五年(622年),改名萬壽縣。

宋朝,乾德五年(967年),撤銷萬壽縣併入江津縣。

元代,至元16年(1279年),屬重慶路總督府自轄的錄事司。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設置重慶府,江津仍屬重慶。

清朝,江津縣屬四川省,康熙七年(1668年)改設川湖總督,康熙19年(1680年)又改為川陝甘總督治下川東分巡道重慶府。

民國元年(1912年),重慶蜀軍政府與四川軍政府合併,設重慶撫府,後改為川東觀察使,轄川東南54州、廳、縣,後改川東觀察使為川東道,轄36縣,江津均在其中。民國24年(1935年),屬四川省第三行政督查區。

1949年12月屬四川璧山專區;1950年,璧山專區劃歸川東行署;1951年1月,璧山專區由璧山縣遷往江津縣,改稱為江津專區;1960年,江津專區駐地遷往永川,仍稱江津專區,後改為江津地區;1981年改為永川地區;1983年2月撤銷永川地區併入重慶市,江津縣屬重慶市轄;1992年,江津撤縣設市,為省轄縣級市,四川政府委託重慶市政府代管;1997年,江津市劃歸重慶直轄市管轄;2006年,江津撤市設區,行政管轄範圍不變。

南北朝時期,南齊武帝永明五年(公元487年)建縣,為江州縣。西魏(553-557年)改為江陽縣,兼置七門郡,縣治在今江津順江;北周孝文帝元年(557年)縣治遷至今幾江。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撤銷七門郡。開皇18年(公元598年),因縣城地處長江之要津而改江陽縣為江津縣,隸屬於渝州。

唐代,武德三年(620年),劃江津縣西部設置萬春縣。武德五年(622年),改名萬壽縣。

宋朝,乾德五年(967年),撤銷萬壽縣併入江津縣。

元代,至元16年(1279年),屬重慶路總督府自轄的錄事司。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設置重慶府,江津仍屬重慶。

清朝,江津縣屬四川省,康熙七年(1668年)改設川湖總督,康熙19年(1680年)又改為川陝甘總督治下川東分巡道重慶府。

中華民國時期,民國元年(1912年),重慶蜀軍政府與四川軍政府合併,設重慶撫府,後改為川東觀察使,轄川東南54州、廳、縣,後改川東觀察使為川東道,轄36縣,江津均在其中。民國24年(1935年),屬四川省第三行政督查區。[1]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江津位於長江中上游,北緯28度28分-29度28分,東經105度49分-106度38分之間,地處重慶西南部,東鄰重慶市巴南區、綦江區,南界貴州省習水縣,西接重慶市永川區、四川省合江縣,北靠重慶市璧山區九龍坡區大渡口區

地質地貌

江津四面高山環抱,地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逐級降低,地形南高北低,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為主,南部緊靠貴州以山區為主,長江橫貫東西並繞城而過,呈「幾」安形。北部華蓋山等系華鎣山支脈,南部四面山區系雲貴高原過渡到四川盆地的梯形地帶。最高海拔1709.4米,主城區平均海拔209.7米。

氣候特徵

江津屬北半球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夏熱冬暖、光熱同季、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濕潤多陰等特點。常年平均氣溫18.4℃,年平均日照時數1141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001.2毫米。

水文

江津區境內河流主要屬長江水系,河流有長江、綦江河、筍溪河、塘河、璧南河、臨江河等。

自然資源

礦產

江津區探明礦產有10多種,有大中型礦體8處,優質石灰石儲量2億噸,淺層天然氣儲量500億立方米。

生物

江津區有維管束植物200科1500種,有珍稀保護植物19種;野生動物有11目30科53屬204種,其中脊椎動物71種,列入國家保護的動物23種。

水能

江津區有大小河流38條,可供開發水能400多萬千瓦。

人口民族

幅員

全區幅員面積3218平方公里,東西最寬處80公里,南北最長處100公里,轄5個街道、25個鎮,幅員面積排全市第9位。

人口

2018年末全區常住人口138.7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4.91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8.43%,比上年末提高1.86個百分點。

2018年末全區戶籍人口149.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72.2萬人,鄉村人口77.0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3萬人,出生率為8.6‰;死亡人口1.4萬人,死亡率為9.4‰。出生嬰兒男女性別比為103.3:100。人均預期壽命79.2歲,百歲老人162人。

2018年,全區戶籍人口中育齡婦女33.6萬人,已婚23.5萬人。其中,年內初婚女性5128人;無孩婦女2.6萬人,一孩婦女12.7萬人,二孩婦女7.3萬人,三孩及以上婦女9131人。常住人口合法生育率98.77%。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0.8‰。

民族

2017年,江津區戶籍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495481人,占總人口的99.56%;少數民族人口6621人,占總人口的0.44%。

行政區劃

2017年,增設聖泉街道。截至2017年8月3日,江津區管轄5個街道、25個鎮。江津區人民政府駐地聖泉街道聖泉路99號。

2019年2月,經重慶市委、市政府批准,中共重慶市江津區委、重慶市江津區人民政府印發《重慶市江津區機構改革方案》。新的江津區機構改革方案包括黨委機構13個,其中紀檢監察機關1個、工作機關12個。政府工作部門30個,分別為:區政府辦公室、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區教育委員會、區科學技術局、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區公安局、區民政局、區司法局、區財政局、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區生態環境局、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區城市管理局、區交通局、區水利局、區農業農村委員會、區商務委員會、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區應急管理局、區審計局、區體育局、區統計局、區醫療保障局、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區林業局、區信訪辦公室、區招商投資促進局、區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

城市區域

2017年12月,江津區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指出,江津區將堅持和完善區委「一三三六」發展思路,即「圍繞一個總體目標、把握三個發展定位、建設三大功能區域、突出六個更加注重」。其中,一個總體目標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個發展定位是:重慶區域性重要戰略支點、重慶現代化大都市重要功能組團、全市改革開放創新示範區;三大功能區域是:城市經濟功能區域、現代農業功能區域、旅遊生態功能區域;六個更加注重是:更加注重創新發展、更加注重協調發展、更加注重綠色發展、更加注重開放發展、更加注重共享發展、更加注重全面從嚴治黨。

城市經濟功能區域由雙福新區、濱江新城、幾江半島、支坪片區(「城市主軸」)和江津綜合保稅區、珞璜工業園、珞璜鎮(「東翼」),德感工業園、德感街道(「西翼」)組成,構成「一軸兩翼」空間格局。城市經濟功能區域是江津的中心城區和行政、經濟、文化中心,是江津新型城鎮化、工業化的主戰場和集聚產業、人口的主要區域。其中,支坪組團與重慶主城九龍坡區僅一江之隔,有16平方公里土地在重慶二環以內,重慶繞城高速在支坪設有下道口,從支坪出發,半小時可到達市中心,50分鐘可到達江北機場、重慶火車北站,到主城各區也均在1小時車程內。支坪片區為「江津未來城市拓展和形象展示的重要區域,綜合保稅區和珞璜工業園發展的後續支撐」,當前正致力於打造健康休閒城,大力發展休閒、旅遊、健康和高新技術產業。目前,江津區正大力推進「城市主軸」同城融城一體化提升發展。

現代農業功能區域由白沙、石蟆、李市、油溪、先鋒、西湖、石門、永興、龍華、吳灘、賈嗣、杜市、朱楊、慈雲、夏壩、廣興16個鎮組成,是全區農業現代化的主戰場。

旅遊生態功能區域由四面山、四屏、蔡家、柏林、中山、嘉平、塘河7個鎮組成,是全區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和特色生態經濟發展核心區域。

經濟

綜述

2018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02.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0.0%。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3.1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18.5億元,增長10.3%(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419.0億元,增長9.6%);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90.7億元,增長11.0%。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別為5.0%、60.4%、34.6%,其中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46.3%。三次產業比重為10.3:57.5:32.2。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5362元(9507美元),比上年增長8.6%。

2018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0%,其中食品煙酒類價格上漲1.4%。

2018全年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1.2億元,比上年同口徑增長10.0%。其中,稅收收入48.7億元,增長9.0%;非稅收入22.5億元,增長12.4%。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4.9億元,增長12.2%。其中,教育支出22.7億元,與上年持平;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5.3億元,增長2.5%;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16.7億元,增長27.6%;住房保障支出3.6億元,增長41.3%。

截至2018年,全區共有各類市場主體10.2萬戶,比上年增長10.2%。其中,內資企業2.3萬戶,外資企業98戶,個體工商戶7.8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903戶。2018年新發展微型企業2745戶,解決就業1.7萬人,累計發展微型企業1.8萬戶,帶動就業12.9萬人。驗收認定微企孵化園6個,微企村12個,累計打造孵化平台29個。其中,孵化園(創業基地)11個,微企村18個。

第一產業

2018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94.2億元,比上年增長4.8%。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1.0億元,比上年增長8.8%。

2018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44萬畝,比上年減少0.06萬畝。油料種植面積14.23萬畝,增加0.02萬畝。蔬菜種植面積55.82萬畝,增加0.75萬畝。水果種植面積22.84萬畝,增加0.38萬畝。

2018全年糧食產量63.08萬噸,比上年增加0.2萬噸,增長0.32%。其中,夏糧產量2.32萬噸,下降1.37%;秋糧產量60.76萬噸,增長0.39%。全年穀物產量48.83萬噸,其中,稻穀產量34.98萬噸,增長0.51%;玉米產量13.46萬噸,增長0.39%;紅薯產量10.6萬噸,增長0.05%。

2018全年豬牛羊禽類總產量8.05萬噸,比上年增長2.02%。其中,豬肉產量6.12萬噸,比上年增長2.46%。年末生豬存欄51.67萬頭,下降5.6%;生豬出欄81.4萬頭,增長1.17%。家禽出欄1132.9萬隻,增長0.07%。禽蛋產量2.35萬噸,增長2.42%。水產品產量2.68萬噸,增長3.9%。

2018全年蔬菜總產量96.44萬噸,比上年增長4.0%。水果產量21.46萬噸,增長5.7%。其中,柑橘產量14.9萬噸,增長5.7%。乾花椒產量3.35萬噸,增長11.9%。

第二產業

工業

重慶江津工業園區成立於2002年,是重慶市政府首批批准的16個特色工業園區之一,由雙福工業園、珞璜工業園、德感工業園、白沙工業園組成,基本形成裝備製造、汽摩及零部件、新型材料、電子信息、食品工業五大產業集群。

2018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19.0億元,比上年增長9.6%,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46.4%。

建築業

2018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99.5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11.1%。85戶有資質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建築業註冊地總產值343.6億元,增長24.5%。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同口徑增長10.2%。第一產業增長61.0%;第二產業增長8.0%;第三產業增長22.9%。

2018年,84戶資質以上房地產開發企業全年完成投資148.9億元,比上年增長29.1%。其中,住宅投資102.9億元,增長50.4%;辦公樓投資0.7億元,下降77.6%;商業營業用房投資19.0億元,下降19.7%;其它用房投資26.4億元,增長29.1%。全年全區商品房銷售面積311.2萬平方米,增長3.2%。其中,住宅類銷售263.3萬平方米,增長12.1%。

國內貿易

2018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32.5億元,比上年增長7.7%,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3.6%;住宿和餐飲業實現增加值26.7億元,比上年增長7.9%,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3.0%。

2018年末全區限額以上商貿單位578家,其中限額以上法人單位333家,限額以上個體戶245家。

2018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12.7%。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8%;鄉村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3%。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額增長15.2%。住宿和餐飲業營業額增長17.5%。

對外經濟

2018全年實現貨物進出口總額108.8億元,比上年增長84.9 %。其中,出口88.0億元,增長170.0% ;進口20.8億元,下降20.8%。按美元計算,實現貨物進出口16.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6.7%。其中,出口13.1億美元,增長173.1% ;進口3.1億美元,下降19.6%。

2018全年新引進各類外來投資項目627個。其中,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18個,10億元以上項目23個。合同引資1300億元。實際到位資金(含續到)596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全年實際利用外資6.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2%。實際利用內資17.1億元,比上年增長12.0%。

金融

2018全年金融業實現增加值32.4億元,比上年增長8.3%,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3.6%。年末有中資銀行地區支行22家。其中,法人金融機構2家(村鎮銀行1家,農村資金互助社1家)。小額貸款公司4家,擔保公司4家。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935.3億元,比年初增加98.1億元。其中,人民幣存款餘額933.3億元,比年初增加99.9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572.8億元,比年初增加83.8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餘額572.1億元,比年初增加84.2億元。

2018年,全區共有保險機構26家,保險正式從業人員466人。全年保費總收入27.7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其中,財產保險收入6.1億元,增長8.9%;人壽保險收入21.6億元,增長18.0%。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9.2億元。其中,財產保險賠付4.0億元,人壽保險賠付5.2億元。[2]

江津工業園區

江津工業園區成立於2002年,是重慶市政府首批批准的16個特色工業園區之一,由雙福工業園、珞璜工業園、德感工業園、白沙工業園組成,2015年成為繼重慶兩江新區、西永微電園後的第三個千億級園區。江津基本形成裝備製造、汽摩及零部件、新型材料、電子信息、食品工業五大百億級產業集群,連續15年躋身重慶工業十強區縣。

雙福工業園

雙福工業園位於江津最北端、重慶近郊西部。目前,雙福新區有九永、二環兩條高速公路,三界、雙福北與雙福南三個高速互通,重慶市軌道交通5號線、17號線將在此設立站點,交通十分便利。雙福工業園主要以汽摩整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物聯網、機器人、商貿物流、智能製造、城市建設、養老養生、休閒旅遊和現代服務業為招商重點。

雙福工業園目前已入駐工業企業400餘家(規上124家),其中汽摩及零部件配套企業160餘家,汽車4S店10餘家,形成了集生產、科研、銷售、服務為一體的汽車基地。園區已有重慶雙福農貿城、和潤汽摩城、攀寶鋼材市場、英利五金機電城等4個專業市場投入運營,西部水暖消防城已建成。園區高校雲集,擁有重慶交通大學等6所高等院校,在校師生超過6萬人,開設專業200餘個,園區依託高校資源及產業優勢,打造了「蹇錫高院士專家工作站」「周遠院士工作站」「江津區科創中心」等一批創新平台和重慶東風小康汽車、重慶創精溫鍛成型、重慶渝豐線纜三個博士後工作站,推進入園企業和高校「產學研」良性互動發展。

2018年,雙福工業園12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439.5億元,增長5.3%。實現入庫稅金23.5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7.6億元,其中工業投資68.7億元。龍旗集團、融創科技湖小鎮項目、保利文旅項目、宋城千古情等項目有序推進。新引進恆大養生谷、福居尚古特色民居、藍光水果俠、凱樂環境監測技術、歐好光電等166個項目,協議引資425.7億元。其中,工業項目142個,協議引資46.6億元。

珞璜工業園

珞璜工業園於2005年設立,2006年被重慶市政府正式命名為江津工業園區珞璜組團,簡稱珞璜工業園,是省級特色工業園。園區位於重慶南部,毗鄰巴南區,與大渡口、九龍坡區僅一江之隔,處於重慶繞城高速以內,是中歐班列(重慶)新起點,長江經濟帶上的「水公鐵」綜合交通樞紐。先後入駐海亮集團、寧波金田銅業、香港敏華、德國杜拉維特、香港玖龍紙業、韓國現代EP、偉星新材、寶灣物流、中國物流等企業930餘家,協議引資超2090億元,其中世界500強企業5家、中國500強企業6家、民營企業500強4家、行業100強16家、上市企業13家、外資企業10家,已投產企業540餘家。

園區憑藉毗鄰主城的區位優勢,依託「水公鐵」交通物流樞紐及綜合保稅區等開放平台,努力建設成為重慶南部集「大口岸」「大樞紐」「大基地」為一體的產城融合新城。重點發展裝備製造、新型材料、智能終端及配套、現代物流等產業。

2018年,工業園119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367.7億元,增長12.1%。實現入庫稅金18.5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9.1億元,其中工業投資93.9億元。珞璜電廠技改項目、三峽電纜二期、中國物流、穎峰、維斯頓管業、眾碩車業等項目建成投用。海亮銅業、華美電力、山城電器一期、維斯頓實業、恆大國際文化城等項目有序推進。新引進金田銅業、碧桂園等257個項目,協議引資143億元。其中:工業項目236個,協議引資113.9億元。

德感工業園

德感工業園是江津工業經濟主戰場,成立於2002年,是重慶市首批16個特色工業園之一,先後獲評「國家新型工業化(裝備製造)產業示範基地」「國家綠色裝備製造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全國模範勞動關係和諧工業園區」。德感工業園地處重慶繞城高速經濟帶,與重慶沿江工業走廊疊加,毗鄰重慶主城,位於江津城市經濟功能區「西翼」,距重慶高鐵西站約30公里、重慶解放碑約50公里、江北國際機場約70公里。園區總體規劃建設面積22.43平方公里。

園區擁有「一江兩鐵多高速」綜合交通優勢。園內建有國家級深水良港、年吞吐能力400萬噸的蘭家沱作業區,規劃建設年吞吐能力460萬噸級糧油專用碼頭和大件專用碼頭;園區距渝昆高鐵江津站3公里,成渝鐵路穿境而過並設有古家沱貨運編組站;園區周邊緊鄰重慶繞城、重慶三環、成渝、渝黔、江合、江習(重慶江津至貴州習水)、合璧津等多條高速公路幹線,可實現快捷暢達的「水鐵公」一體化聯運。

園區投產企業247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107家,高新技術企業25家。德感工業園以打造國家級裝備製造基地與糧油食品加工基地為定位,主要發展裝備製造、糧油食品加工、現代物流以及生產性服務業。其中裝備製造業投產企業128家,糧油食品加工業投產企業18家,其他產業投產企業101家。園內有瑞士ABB集團、中冶科工集團、中船重工、中國兵裝集團、三一重工、中糧集團、新加坡豐益國際集團、新興際華集團、北汽集團、華電集團、中航工業等11家世界500強企業,集聚了金龍魚、福臨門、魯花、紅蜻蜓、福達坊五大糧油品牌。

2018年,工業園10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407.6億元,增長13.1 %。實現入庫稅金15.1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9.6億元,其中工業投資79.3億元。三五三九、橋頭火鍋等6個項目建成投產,益海嘉里、江增鼓風機、五洲國際、黃國糧業等66個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新引進上海展志、河南黃國糧業、東莞崧崴、瀋陽斯瓦特等126個項目,協議引資154.8億元。其中:工業項目122個,協議引資139.4億元。

白沙工業園

白沙工業園成立於2011年,是江津工業園區「一區四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園區總體規劃面積約10平方公里,是國家級農產品加工基地、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重慶市機械加工基地和白沙城市拓展新區,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富硒食品)深加工、機械加工、新型材料三大產業。園區區位交通條件優越,長江黃金水道流經園區,緊鄰重慶繞城高速和四面山高速公路,渝瀘高速、重慶三環高速公路穿園而過,正在修建的白沙長江大橋和合璧津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推進,將高速、鐵路貨運站、碼頭實現無縫連接,形成「水公鐵」聯運優勢,未來綜合交通物流優勢將更加凸顯,區位優勢突出。

近年來,園區累計引進江小白酒業、驕王天然產物、三易食品等工業項目170個,協議引資逾250億餘元。

當前,白沙鎮正着力講好白沙千年人文故事,在積極推進白沙「文博城、影視城、酒城」三城同建,即「整合多元文化,建設白沙文博城」「融入智能元素,建設重慶影視城」「傳承百年技藝,建設燒酒文化城」,進而將白沙打造為最具特色的文化休閒旅遊目的地。

2018年,白沙工業園2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54.4億元,增長39.5%。實現入庫稅金6.8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0億元,其中工業投資17.8億元。江記酒莊(三期一階段)、名寬機械、雅克塑料、布羅迪家居等21家企業動工建設,申基特機械、德立玻璃、智青陽油脂等20家企業實現試生產,園區累計72家企業建成投產。新引進洋橋玻璃製品、米色釀酒、君藝美居門業等55個項目,協議引資111.36億元。其中工業項目52個,協議引資60.48億元。[3]

重慶江津綜合保稅區

重慶江津綜合保稅區於2017年1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是重慶繼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和西永綜合保稅區之後的第三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規劃面積2.21平方公里,網外配套區面積27.9平方公里。2018年7月5日,江津綜保區封關運行。

重慶江津綜合保稅區位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地處重慶主城南部、繞城高速以內,是西部地區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向西通過中歐班列(重慶)國際鐵路大通道連接中亞及歐洲地區;向東沿長江黃金水道貫穿長江經濟帶,實現江海聯運;向西南可通過渝昆鐵路連接泛亞鐵路,輻射東南亞各國並通過中新互聯互通陸海新通道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目前,正加快建設重慶—東盟冷鏈、水果分撥中心。

重慶江津綜合保稅區充分發揮國家級開放平台的作用,以保稅加工為主導、保稅物流為支撐,保稅服務為鏈條,圍繞智能終端、高端裝備、大宗物資和跨境電商等開展招商引資,圍繞口岸和保稅功能完善升級、通關物流效率提升、國際多式聯運、臨港產業發展推進制度創新,與國際貿易規則接軌融合,努力建成重慶西北向和南向大通道的重要開放引擎和加工貿易基地。

2018年4月23日,江津綜保區通過海關總署等8個國家部委聯合驗收;6月28日,首批貨物順利通關;7月5日,封關運行;11月30日,重慶江津到廣西防城港汽車班列首發;12月10日,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江津班列推介會召開;12月28日,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江津班列首發,中國西部(重慶)東盟商品分撥中心、農副產品分撥中心揭牌。全年簽訂明峰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嘉德集團等正式投資協議23個(工業類8個,非工業類15個),總投資207.5億元。完成進出口總額59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2億美元,利用內資2362萬元。則途、周百福珠寶等12個項目順利運營,聰江電子、長安民生、中歐木業、津朗科技4家企業開工建設。

江津綜合保稅區

重慶市(江津)現代農業園區

重慶市(江津)現代農業園區於2009年8月啟動建設,位於江津腹心地帶,面積120平方公里。先後榮獲「全國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市級休閒與鄉村旅遊示範區」等稱號。

魯能、兩江藝農、錦程等77家農業龍頭企業入駐,各類新型經營主體280家,形成5萬畝優質糧油、晚熟柑橘、蔬菜、花椒、特色養殖(畜禽、水產)等特色富硒產業基地和1萬畝花卉苗木基地。培育雨仙農谷、益可家、浩豐雞蛋等富硒品牌20餘個,建成魯能美麗鄉村、創豐雨仙農谷等一批觀光休閒農業基地。

2018年,現代農業園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9億元。新引進大不同、 江記農業、愛琴谷、中藥研究院4家企業,新培育各類新型經營主體15家,新增土地流轉3.5萬畝,新增優質富硒果蔬基地2000畝,新增特色養殖基地1100畝,新培育果珍友民火龍果、歸來無核沃柑、奔象金秋砂糖柑、壽鄉源牌多維硒米、佳民食用菌5個農業品牌,其中壽鄉源牌多維硒米獲評「特色硒產品」,是重慶市農業企業富硒農產品首次獲得國家級硒博會獎項。試點運行農村土地流轉租金履約保險工作,目前明確投保企業21家,生效保單38張。園區累計建成公路149.4公里、生產便道135公里。建成雨仙湖水庫等灌溉水源7口,整治山坪塘2口,完成2家企業小農水項目。

江津富硒產業及名優特產

2012年6月13日,江津區被中國老年學學會授予「中國長壽之鄉」稱號。截至2018年7月,江津區百歲老人已達152人,百歲老人數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市第一(約占重慶總數的1/10),是目前重慶市唯一的中國長壽之鄉。

經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歷時一年多的調查顯示:江津區中硒及高硒土壤占比為90.21%,土壤硒含量適中,分布合理,所出產的大部分農產品富硒;江津人長壽,除環境宜居、心態平和、習慣良好等因素外,還與當地土壤和食品中富含硒息息相關。

從2013年起,江津立足富硒資源優勢,堅持「富硒富民」,走以富硒產業為核心的特色效益農業發展之路。目前,江津已形成了糧油、蔬菜、畜禽、花椒、茶葉、水果、水產、中藥材八大富硒綠色產業。截至2017年底,已建成富硒種植基地40萬畝,打造特色品牌37個,認證富硒產品52個,獲評「中國富硒美食之鄉」「中國生態硒城」。

江津富硒農產品

江津花椒:江津是「中國花椒之鄉」,早在公元14世紀的元朝就開始種植花椒。境內花椒種植面積50萬畝,位居全國三大花椒基地之首,鮮花椒年產量26萬噸左右,占據全國20%的青椒份額。江津花椒是重慶市最著名的三大特色農業(江津花椒、涪陵榨菜、奉節臍橙)之一,2017年總產值達到30.6億元。

富硒花椒「椒王」產品

江津白酒:江津釀酒歷史悠久,以盛產高粱白酒享有「酒鄉」之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土特產辭典》,產自江津的「幾江牌」白酒被列入中國97種名優白酒之中。「幾江」牌白酒1988年獲「商業部優質產品」稱號,1993年獲全國輕工業博覽會銀獎與「五朵金花」一併被評為首屆七大「四川省名牌產品」白酒,1998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命名為「重慶名酒」和「重慶市首批著名商標」。2014年,江津酒廠集團旗下的53°元帥酒和42°釣魚城酒榮獲「重慶十大名酒」稱號。

江津白酒

江津米花糖:原為太和齋米花糖,始創於1910年,1979年被四川省商業局評定為優質產品。1985年,「玫瑰牌」油酥米花糖獲得國家商業部優質產品稱號。1996年獲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國際名牌食品」稱號。1997年獲重慶市著名商標。江津米花糖名牌有:「玫瑰」牌、「荷花」牌、「幾江」牌、「芝麻官」牌。

江津米花糖

江津柑橘:江津是「中國柑橘之鄉」,種植歷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2006年「渝津牌」江津錦橙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為「中華名果」。江津柑橘種植面積現已達20萬畝,年產量19.4萬噸,早熟有溫州蜜柑,中熟有渝津橙、卡拉卡拉等,晚熟有清見、默科特、W•默科特、塔羅科血橙等。其中,塔羅科血橙獲得「重慶名優柑橘金獎」,W•默科特獲得「重慶晚熟柑橘節優質柑橘金獎」,卡拉卡拉臍橙獲得「重慶晚熟柑橘節優質柑橘銀獎」。

江津柑橘

江津芝麻杆:江津芝麻杆的做法歷史悠久, 以芝麻為主要材料,經過多道工序精工製成。芝麻杆里含有豐富的芝麻,而芝麻有顯著的醫療保健作用。江津芝麻杆從原輔材料取料到整個製作過程,秉承純天然配方按最傳統、最嚴格的工藝流程和管理程序生產,無論品牌、品質、產銷量均為該行業和國內消費市場的領袖和標杆。「芝麻官」牌為江津芝麻杆的名牌產品。

江津芝麻杆

江津石蟆鎮橄欖:是重慶江津的特產。石蟆鎮是重慶唯一規模種植橄欖之地,是重慶市命名的「橄欖之鄉」。目前該鎮橄欖種植面積達6.5萬畝,年產鮮橄欖2000—3000噸,占全鎮農業總產值30%,橄欖已成為該鎮特色農業支柱產業。;[4]

交通

公路

2018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30.3億元,比上年增長4.9%,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3.4%。全區公路里程累計6500公里。其中,一級公路63公里,二級公路543.5公里,三級公路100.6公里,四級公路4113.9公里,等外級公路1679.1公里。境內高速公路190.8公里。其中,繞城高速25.3公里,江合高速47.7公里,江永高速17公里,江綦高速26公里,九永高速4.3公里,江習高速70.5公里。行政村公路通暢率為100%。

2018全年機動車保有量達到30.9萬輛。其中,汽車保有量16.8萬輛,摩托車14.0萬輛,掛車1099輛。從營運車輛看,營業性客車1494輛,比上年減少91輛。其中,班線車784輛,出租汽車505輛,公交車205輛。貨車7823輛,比上年減少40輛。

截至2017年底,通過江津區的主要交通線路和樞紐有:江津公路長江大橋、幾江長江大橋、鼎山長江大橋、觀音岩長江大橋、白沙沱長江大橋、新白沙長江大橋、地維長江大橋、210國道、渝昆高速、渝黔高速、重慶繞城高速、渝瀘高速等。

鐵路

成渝、渝黔、渝貴鐵路交匯江津,鐵路總里程達161.5公里,火車站16個,其中三級站4個。2018年1月通車的渝貴鐵路,在境內設有珞璜南站,直接實現了江津至貴陽2小時,江津至廣州6小時。目前,渝昆高鐵已開展預可研編制等前期工作,設計時速350公里,預計在江津濱江新城設站。未來還規劃有沿江鐵路、永川-江津-綦江鐵路、市郊鐵路西環線等。

軌道交通

在江津區內規劃有5號、17號、19號等重慶軌道交通線。其中,軌道交通5號線延伸線江津段已開工建設,在江津境內設雙福站、享堂站、江津高鐵站、聖泉寺站4個站,計劃2020年建成投入營運。規劃中的軌道交通5號線江津段二期工程(江津至魚洞段),將從濱江新城跨江延伸至江津幾江半島,往東經支坪組團、珞璜組團至巴南區魚洞。

水運

江津因位於長江要津而得名,歷史上就是長江重要的水路交通樞紐。長江、綦河、筍溪河、塘河等主要干支流通航水域306公里,其中,長江幹線127公里,是重慶長江岸線最長的區縣,占全市長江航道里程近五分之一。而今,江津區是重慶市航運中心的樞紐型港區,是重慶開放高地的重要水運開放口岸。經過近年不斷建設,建成生產性泊位53個,玖龍紙業碼頭、珞璜樞紐港一期等一批現代化港口相繼建成投用,港區年通過能力提高到2200萬噸、55萬標箱。正在建設的重慶市四大樞紐港之一的珞璜港,設計通過能力2000萬噸、100萬標箱,到2020年,全區通過能力將達到2600萬噸、115萬標箱。珞璜樞紐港與比鄰的重慶江津綜保區、珞璜鐵路樞紐物流園成為西南地區水公鐵綜合運輸能力強、開放程度高的綜合交通樞紐。境內港口可通過208公里高速公路,連接雲貴川黔周邊省市;港口鐵路專線連接渝新歐可直達德國杜伊斯堡,南向鐵路可達昆明、貴陽、南寧、北海。向東是江海聯運,2450公里直達上海港。

社會事業

依託厚重的文化底蘊,江津已培育出了愛情文化、楹聯文化、古鎮文化、長壽文化、名人文化、抗戰文化等六張特色文化名片,不斷提升城市品質內涵,承繼城市文脈。目前,江津區已完成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程序。

教育事業

2018年,全區共有高等教育學校7所,在津學生人數為6.6萬人,在津教師為5269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3所,完全中學10所,初級中學20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4所,普通小學99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196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教職工745人,完全中學教職工2694人,初級中學教職工1527人,九年一貫制學校教職工819人,普通小學教職工4579人,特殊教育學校教職工21人,幼兒園教職工 3971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0.73萬人,在校生2.10萬人,畢業生0.84 萬人;高中招生0.79萬人,在校生2.38萬人,畢業生0.73萬人;初中招生1.58萬人,在校生4.24萬人,畢業生1.23萬人;小學招生1.24 萬人,在校生8.44萬人,畢業生1.44萬人;特殊教育招生29人,在校生104人,畢業生22人;學前教育在園幼兒3.72萬人。初中畢業升入高中階段9978人。其中:升入普通高中6755人,升入中職3223 人(不含升入外區縣高中、職高學校)。學齡兒童毛入學率98 %,普通初中毛入學率100 %。

江津區境內高校主要有:重慶交通大學雙福校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江津校區、重慶交通職業學院、重慶電訊職業學院、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等。

科學技術

2018全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1家,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128家,重慶市高新技術產品165個。

2018全年有23個產品獲「重慶市名牌產品」稱號。新申報市級標準化項目1個,制修訂國家標準2個。區政府新出台住宅老舊電梯改造更新獎補政策,全年完成295台老舊電梯的安全評估,完成91台老舊電梯的改造更新,投入獎補資金984萬元。富硒認證增至23家企業、80個產品。完成全區855家基層醫療機構的2022台件醫用計量器具免費檢定工作。

2018年,全區擁有國內註冊商標11020件。其中,中國馳名商標7件,地理標誌5件,農產品商標2138件,涉外商標11件,富硒商標52件。全年新增註冊商標1604件。其中,農產品商標382件,涉外商標1件。新申報中國馳名商標1件,地理標誌2件。

文化事業

2018年,全區共有文化館、圖書館、檔案館各1個,陳列館2個,名人故(舊)居7個,藝術表演團體30個,電影放映隊33個,鎮街綜合文化站30個,館藏圖書120萬冊。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各1座,電視差轉台2座。出版各類報紙298期1108萬份。組織綜合性文藝演出886場次,其中鎮街演出206場次。放映電影5.2萬場。其中,保利萬和 3.1萬場,恆大影城1.4萬場,其他影城2953場,農村電影2742場,中小學校電影648場。有線電視在冊用戶22萬戶,其中在線數字電視用戶15萬戶。製作播發廣播6387.5小時,電視節目播出6205小時。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100%,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95%。

醫療衛生

2018年末全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125個。其中醫院14個,在醫院中有公立醫院7個,民營醫院7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107個,其中鄉鎮衛生院2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個,門診部(所)253個,村衛生室826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4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和計劃生育監督執法局1個。

2018年末全區共有衛生技術人員5434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241人,註冊護士2131人。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1.61人,每千人口擁有註冊護士1.53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8051張,其中區級以上醫院3689張,鎮街衛生院3064張。

2018全年全區無甲類傳染病報告病例,乙類傳染病報告病例3101例,發病率225.69/10萬,乙類傳染病中死亡病例99例,乙類傳染病死亡率7.21/10萬。報告死亡傳染病病例100例,傳染病死亡率7.28/10萬。常規免疫報表適齡兒童(常住、流動)四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三聯疫苗、麻疹疫苗)基礎免疫接種率分別達99.98 %、99.97 %、99.98%、99.98 %,四苗全程接種率為 99.97%;乙肝疫苗首針及時接種率達98.24%,流腦疫苗、乙腦疫苗接種率分別為99.97%、99.98%。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1.67%,新法接生率99.99 %,住院分娩率99.99%,嬰兒死亡率3.7‰。

體育事業

2018全年獲國家級以上比賽獎牌141枚,重慶市級比賽獎牌361枚。舉辦各類較大規模體育賽事及活動近150場(次),直接參與人數42萬餘人(次)。新建鄉鎮健身廣場1個,市級社區健身點12個。2018年10月舉辦了重慶江津濱江城市鐵人三項挑戰賽,共有來自多個國家的近700名運動員參賽。

郵電通信

2018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不含速遞和廣電網絡,下同)11.5億元,比上年增長5.9%。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8億元,增長15.8%;電信、移動、聯通業務總量8.7億元,增長3.1%。郵政業全年完成郵政函件業務12.6萬件。包裹快遞業務總量190.4萬件,其中國內普通包裹0.6萬件,特快專遞189.9萬件。

2018年末全區電話用戶170.4萬戶,增長8.7%。其中,移動電話用戶146.0萬戶,增長7.6%;固定電話用戶24.4萬戶,增長15.6%。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38.7萬戶,增長21.5%。

人民生活

2018全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30元,比上年增加2745元,增長10.0%。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7元,增加3066元,增長9.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48元,增加1553元,增長9.3%。

2018年,全區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2044元,比上年增長10.5%。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6450元,增長9.9%;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271元,增長9.4%。全區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6.98%,其中城鎮為36.30%,農村為39.69%。

社會保障

2018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2.9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84%。

2018年末全區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6.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1萬人。其中,參保職工30.5萬人(含征地農轉非5.6萬人),參保離退休人員15.8萬人。年末領取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5.9萬人,增加0.9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5.4萬人,減少0.4萬人。年末領取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9.7萬人,增加0.5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0.6萬人,增加1.9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18.2萬人,減少0.4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4.1萬人,增加1.6萬人。年末全區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 0.1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4.3萬人,增加5.2萬人。其中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10.5萬人,增加5.0萬人。

2018全年支出城鎮基本養老保險金34.4億元,比上年增長7.2%;支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金3.5億元,增長20.7%;支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金6.7億元,增長9.8%;支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金7.2億元,增長12.5%;支出失業保險金1289.0萬元,下降23.0 %;支出工傷保險金7052萬元,增長23.9 %。

2018年末全區共有1.0萬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下降10.0%;3.3萬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增長2.5%。供養特困人員1.4萬人,發放特困供養金1.2億元。醫療救助21.8萬人次,支出6286.2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1萬人。

扶貧救災

2018年,全區共有已脫貧的貧困村15個,建卡貧困戶8441戶2.6萬人,其中未脫貧戶828戶2094人。全年共投入各類扶貧資金5.5億元,其中:專項扶貧資金5039萬元,行業扶貧資金4.7億元,社會扶貧資金3060萬元(含對口幫扶開州1802萬元)。全年共完成減貧任務1014戶2562人;扶貧村小康路已完工7.1公里,已開工73.8公里。開展貧困人口各類培訓5200餘人次,培育致富帶頭人77人;開發扶貧公益性崗位217個;貧困人口住院個人自付醫療費用比例降低至8.8%,慢病、重特大疾病等特殊病種的門診自付比例降低至11.6%;貧困戶子女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率為0%。全區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均值提升至2.4萬元,比上年增長8.3%,貧困戶家庭年人均純收入提升至0.7萬元,比上年增長12.2%。

2018全年下撥各項救災資金499.5萬元,衣被物1.0萬件。

市政環境

2018全年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投資0.8億元。全年改造建設污水管網36公里,車行道、人行道23.2萬平方米。主城區新建、改建道路26.3公里,新增路面臨時停車泊位3568個,新建、改造路燈及庭院路燈5020盞,城市道路照明設施亮燈率達98.5%,設施完好率達97.5%。全年建成區範圍內新增城市綠地1320畝,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22.6%,綠地率18.9%,人均綠地面積27.8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16.7平方米。城區供水能力18萬立方米/日,城鎮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15.2萬立方米,城區污水處理率達97.2%。全區垃圾處理能力約1000噸/日,全年累計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約36.5萬噸,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100%。

2018全年完成營造林面積1.13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5067公頃,封山育林1567公頃。年末森林面積16.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1.3%。

2018全年完成削減化學需氧量排放1688.4噸,削減氨氮排放123.9噸,削減二氧化硫排放12195.7噸,削減氮氧化物排放6616.3噸,削減揮發性有機物692.8噸,削減總磷49.7噸。獲取環境監測數據269040個,其中自動檢測數據245712個,污染源監測478廠次。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86天,城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為51.7分貝,交通幹線噪聲平均值62.9分貝,空氣中二氧化硫年均濃度0.018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年均濃度0.042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0.070毫克/立方米,細顆粒物年均濃度0.046毫克/立方米,臭氧年均濃度0.078毫克/立方米,一氧化碳年均濃度0.946毫克/立方米。

安全生產

2018全年一般生產安全事故死亡26人。其中,道路運輸事故死亡21人,建設施工事故死亡2人,冶金機械八行業事故死亡2人,工商貿其他事故死亡 1人,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非煤礦山、生產經營性火災、農業機械、漁業船舶、水上交通等7個行業(領域)「零死亡」。全年發生1起較大事故,與上年持平。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029人。[5]

江津名人

「千古風流地,人文薈萃城。」江津,江流萬古津潤八方,萬里長江第一津。公元487年(南北朝)建置縣,歷經1500餘年。這裡,依山傍水,人傑地靈,走出了名垂青史的明代勛臣江淵,針砭時弊的中華聯聖鍾雲航,功勳卓著的開國元勛聶榮臻,慷慨放歌的愛國詩人吳芳吉……據《重慶歷史文化名人錄》記載,先秦以來重慶100位歷史文化名人中,江津籍名人多達10人。此外,還有大批江津文化名人、著名專家學者、兩院院士等。

江津籍文化名人

聶榮臻(1899.12—1992.5),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吳灘場(今重慶市江津區吳灘鎮)人。聶榮臻同志是傑出的、忠誠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新中國國防科技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長期擔任黨、國家和軍隊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2003被評為重慶歷史名人。

江淵(1400—1473),字時用,號定庵、可潛,別號竹溪退叟。明朝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慶府江津縣九龍鋪(今重慶市江津區雙福街道享堂社區)人,官至工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2003年被評為重慶歷史名人。

鍾雲舫(1847.8—1911.1),名祖棻,自稱鐵漢、錚錚居士,清四川東道重慶府江津縣青草背(今重慶市江津區鼎山街道)人,被尊稱為「聯聖」,2003年被評為重慶歷史名人。

卞小吾(1872—1908.6),清四川東道重慶府江津縣稿子鄉今重慶市江津區石蟆鎮)人,清《重慶日報》的創辦者,是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宣傳家、愛國實業家、辛亥革命烈士,2003年被評為重慶歷史名人。

漆南薰(1892.9—1927.3),字樹棻,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李市(今重慶市江津區李市鎮)人,經濟學家、四川國民黨左派活動家、革命烈士,2003被評為重慶歷史名人。

吳芳吉(1896.5—1932.5),號碧柳,自署白屋吳生,世稱白屋詩人,祖籍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德感壩(今重慶市江津區德感街道),出生於重慶楊柳街碧柳院,是中國現代傑出的詩人、教育家,2003年被評為重慶歷史名人。

冉鈞(1899.5—1927.4),原名高鎰,化名浩然,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雙福黑林村(今重慶市江津區雙福街道)人,重慶和四川地區共產主義先行者,革命烈士,2003年被評為重慶歷史名人。

李初梨(1900.4—1994.5),原名李祚利,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高占(今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人,曾任新華社社長、中聯部副部長、黨委書記,是中國文物收藏和保護的先行者,2003年被評為重慶歷史名人。

譚祖堯(1902—1927.4),字述尼,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高占(今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人,李大釗秘書,著名革命烈士,2003年被評為重慶歷史名人。

鍾惦棐(1919.10—1987.3),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幾江鎮(今重慶市江津區幾江街道)人,著名電影評論家,曾任中國電影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2003年被評為重慶歷史名人。

鄧若曾(1936.6—),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白沙鎮 (今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 人,歷任國家青年排球隊教練,國家女子排球隊教練、總教練。1981年、1983年、1984年、1985年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1985年離任,進入國家體委訓練局諮詢委員會。1997年組建重慶必揚鄧若曾女排俱樂部。現已退休。

江津籍兩院院士

周澤昭(1901.12—1990.4),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今重慶市江津區)人,著名醫學家,外科專家。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曾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特邀委員,1972年調任四川省衛生廳副廳長。周澤昭主要著作有《兩性衛生學》、《救護手冊》、《戰爭毒氣病的病理治療》、《戰爭外科學》、《兒哺育法》等。

李先聞(1902.10—1976.7),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長沖鄉(今重慶市江津區長沖)人,中國植物細胞遺傳學的奠基人。1948年7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1954—1972年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籌備主任、所長,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研究中心主任,先後參加了第9、10、11屆國際遺傳學大會,並當選為第11屆國際遺傳學大會的副主席。

李亞農(1906.6—1962.4),名旦秋,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高占鄉(今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人,著名歷史學家。1941年赴蘇北抗日根據地,歷任新四軍政治敵工部副部長、中華建設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華東研究院院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並籌建上海歷史研究所,任所長。

夏培肅(1923.7—2014.8),女,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今重慶市江津區)人,著名計算機專家。1960年,夏培肅成功設計試製了中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電子計算機,之後她負責研製高速陣列處理機並獲得成功,於1983年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周開達(1933.4—2013.7),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先鋒鄉(今重慶市江津區先鋒鎮)人,著名水稻育種專家。在雜交稻育種理論和方法及應用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西南雜交水稻之父」。先後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四川省首個該獎項獲得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部省以上成果獎23項,1996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1999年獲四川省科技傑出貢獻獎,1999年被人事部記一等功,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蹇錫高(1946.1一),四川省重慶市江津縣(今重慶市江津區)人,著名高分子化工專家。1994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遼寧省高性能樹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大連理工大學高分子研究所所長,大連寶力摩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客籍江津文化名人與兩院院士

陳獨秀(1879.10—1942.5),字仲甫,譜名慶同,官名乾生,安徽省懷寧縣(今安徽省安慶市)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1938年流寓重慶江津,1942年5月病逝於重慶江津鶴山坪石牆院,享年63歲。2003年被評為重慶歷史名人。

鄧稼先(1924.6—1986.7),安徽省懷寧縣(今安徽省安慶市)人,著名核物理學家。1940年到1941年在四川江津國立第九中學(現江津二中)求學。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員,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院長,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中國核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譽為「兩彈元勛」。

周光召(1929.5—),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人,著名物理學家,在理論物理、粒子物理研究上卓有成效,是世界公認的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的奠基人之一。1941年到1942年在聚奎初中(現江津聚奎中學)14班求學。歷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第六屆中國科協主席、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被譽為「兩彈元勛」。

陳文貴(1902.8—1974.1),四川省重慶市永川縣松溉(今重慶市永川區松溉)人,著名醫學家和微生物學家。1914年至1917年在江津聚奎小學(今江津聚奎中學)第七班求學,1917年至1922年就讀於江津縣立中學(今江津中學)。抗戰時期,他是揭露日軍進行細菌戰最早的見證人和控訴人。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調查、揭露與控訴了美國侵朝戰爭使用細菌的罪行,獲朝鮮人民政府二級國旗自由勳章,回國後調任中央衛生部防疫司司長。陳文貴是國家一級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微生物學家,第一屆政協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趙仁愷(1923.2—2010.7),江蘇省南京市人,著名核動力工程專家。1938年至1942年在四川江津國立第九中學(現江津二中)求學。國家「863」計劃能源領域第二屆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曾任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榮獲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究設計」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為研製中國核潛艇、為實現海軍裝備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1997年獲「何梁何利」技術科學獎,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任繼周(1924.11—),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人,著名草地農業科學家。1938年至1941年在四川江津國立第九中學(現江津二中)求學。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獲得「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01年獲「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稱號。2009年榮獲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第一獲獎人)。曾先後任全國科協第六屆委員,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第一至第四屆委員。

黃熙齡(1927.4—),湖北省荊門市鍾祥縣人,著名地基基礎工程專家。1942年至1945年在四川江津國立第九中學(現江津二中)求學。主要從事地基計算、處理、土的性質與基礎工程等的專題研究,在解決重要工程複雜地基的技術性問題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汪耕(1927.10—),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人,著名汽輪發電機專家。1938年至1945年在四川江津國立第九中學(現江津二中)求學。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6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頒發的「中青年突出貢獻專家證書」,1990年獲英國劍橋國際人物傳記中心頒發的「世界著名人士證書」,並被列為《國際有成就著名人士錄》(1991)年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塗銘旌(1928.11—),四川省重慶市巴縣(今重慶市巴南區)人,著名金屬材料專家。1941年至1943年在四川省旅宜中學(後更名為幾江中學,現江津田家炳中學)求學。1984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0年被授予「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91年被收入《二十世紀中國名人辭典》,1991年享受政府津貼,1995年被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兼任四川省機械工程學會及四川省納米技術協會名譽理事長等職。

陳星弼(1931.1—),原籍浙江省浦江縣,出生於上海,著名半導體器件及微電子學專家。1942年至1943年在四川江津國立第九中學(現江津二中)求學。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電子部優秀教師,1998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丁衡高(1931.2—),江蘇省南京市人,慣性技術和精密儀器專家。1939年到1945年在江津縣私立三楚小學、三楚中學(現江津區白沙中學)求學。1985年~1996年11月任國防科工委主任。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6月8日晉升為上將軍銜。丁衡高曾主持並參與突破慣性平台系統、儀表及器件的多項關鍵技術,是中國慣性技術有關學科領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慣性技術學會理事長,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名譽理事長,同時當選中共第十三、第十四屆中央委員。

趙鵬大(1931.5—),祖籍遼寧省清原縣,出生於瀋陽市,著名地質學家。1945年至1946年在四川江津國立第九中學(現江津二中)求學。1988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2年獲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克倫賓獎章,是獲得該獎的第一位亞洲人。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5年當選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及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2011年5月6日,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協會經過提名和全體理事會會員投票,全票一致通過授予趙鵬大院士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協會終身榮譽會員稱號。

榮廷昭(1936.1—),四川省重慶市壁山縣(今重慶市璧山區)人,著名玉米遺傳育種學專家。1950年至1953年在四川省江津園藝學校(現江津二中)求學。現任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所長、教授,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榮廷昭一直從事作物遺傳育種教學和科研工作,選育了集高配合力、高產、高抗多種病害於一體的玉米自交系30餘個和經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的雜交種40餘個,累計推廣近億畝,新增玉米40多億公斤。

特產美食

江津花椒

江津是「中國花椒之鄉」,早在公元14世紀的元朝就開始種植花椒。境內花椒種植面積50萬畝,位居全國三大花椒基地之首,鮮花椒年產量26萬噸左右。

江津白酒

江津盛產高粱白酒,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土特產辭典》中,產自江津的「幾江牌」白酒被列入中國97種名優白酒之中。

江津米花糖

江津米花糖原為太和齋米花糖,始創於1910年,1979年被四川省商業局評定為優質產品。米花糖出名的有:「玫瑰」牌、「荷花」牌、「幾江」牌、「芝麻官」牌。

江津柑橘

江津柑橘種植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早熟有溫州蜜柑,中熟有渝津橙、卡拉卡拉等,晚熟有清見、默科特、W·默科特、塔羅科血橙等。

江津芝麻杆

江津芝麻杆 以芝麻為主要材料,經過多道工序製成。芝麻杆從原輔材料取料到整個製作過程,按傳統、嚴格的工藝流程和管理程序生產。

石蟆鎮橄欖

石蟆鎮橄欖是重慶江津的特產。石蟆鎮是重慶市僅有的規模種植橄欖之地,是重慶市命名的「橄欖之鄉」。

景區景點

2018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016.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4.6%。其中海外遊客14.1萬人次,增長14.9%。旅遊綜合收入141.2億元,增長23.1%。全年公民申請出境人數4.7萬人次,增長11.7%。

生態文化之旅

四面山風景區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重慶市首批十大旅遊度假區)

四面山景區位於重慶西南部,距離重慶主城區130公里,距江津城區90公里,屬雲貴高原大婁山北翼余脈,系地質學上的倒置山。景區於1988年被確定為重慶市級自然保護區,1994年被評為第三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11年被評為中國風景名勝區攝影基地、中國網民最關注的十大景區、「中國最美十大森林公園」,望鄉台瀑布被評為「中國最美十大瀑布」,洪洞村被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四面村榮獲「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稱號,四面山愛情主題汽車影院露營地被評為「2013年中國十大自駕游宿營地」,2014年被評「重慶首批市級旅遊度假區」「影響世界的中國文化旅遊名景」「江津四面山愛情朝聖之旅」全國十佳主題旅遊線路,2015年被評為「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中國森林氧吧」「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四面山景區幅員面積213.37平方公里,主要有望鄉台、土地岩、龍潭湖、洪海、珍珠湖等八大核心景區(水口寺、坪山、大窩鋪原始森林3大景區暫未開發)、128個景點,自然景觀獨特、生態環境優美、旅遊資源豐富,極具遊憩價值,是休閒度假的旅遊目的地。

2018年,四面山風景區全年接待遊客687.0萬人天,比上年增長15.6%。景區門票收入7993萬元,比上年增長24.5%。旅遊綜合收入51.0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四面山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2億元。新開工建設項目36個,總投資約3.9億元。四面山高速公路連接線、四面山遊客集散中心一期工程、特色旅遊小鎮建設等重點項目建成投用。張雙路、雙燕路等5.6公里農村公路,2.5公里人行便道、168戶農村貧困人口危舊房改造等民生項目完工投用。四面山遊客集散中心二期工程、四面山污水處理廠技術改造項目等項目有序推進。四屏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4億元。新開工建設項目12個,總投資約308億元。完成協議引資306.5億元。四屏高速連接線、靈仙河右幅特大橋、花小原400畝主題公園、雙生喜麓酒店等項目已完工,中建六局文旅項目、中建八局康養項目、融創運動休閒項目等項目順利推進。

愛情天梯(中國愛情朝聖地)

愛情天梯位於重慶市江津區中山鎮常樂村,距中山古鎮18公里。上世紀50年代,中山古鎮高灘村村民劉國江和比他大10歲的寡婦徐朝清相愛,當時徐朝清有四個孩子,引來村民閒言碎語。為了躲避世俗的偏見,他們攜手躲進深山老林,過着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互稱「小伙子」和「老媽子」。雖然「老媽子」一輩子也沒下過幾次山,但為讓愛人出行安全,「小伙子」一輩子都忙着在懸崖峭璧上開鑿石梯通向外界,2萬個日月星辰,鑿出6000多級「愛情天梯」,見證了當代日益稀缺的經典愛情!

2006年,「愛情天梯」獲評「中國當代十大經典愛情故事」,兩位主人公被評為「感動重慶十大人物」。2012年,「愛情天梯」獲評「重慶新地標」。2015年,「愛情天梯」獲評人文勝地類「新重慶•巴渝十二景」。現在,兩位老人已先後去世,但愛情天梯仍然在那裡,成為情侶們心目中的愛情朝聖地。

四面山少林寺

位於重慶市江津區中山鎮南15公里外的白鶴村。四面山少林寺由原雙峰寺擴建而成,雙峰寺原名景德寺,又名雙景寺,是西南少有之古代禪宗寺廟。始建於宋景德年間,寺名為朝庭所賜。據記載,盛時有僧徒五百餘,廟產眾多,廟田綿亘方圓數十華里。明清時,一度曾毀於兵亂和火災,清康熙和光緒年間又兩度重修。嘉慶年間,少林寺僧遊方來此,傳法授功,光大禪門。寺廟旁邊的龐大古墓群,有保存完好的歷代主持墓5座,明代和尚墓155座。雙峰寺前有由500級巨型石板構成的大路,大路與山下的筍溪河連通。相傳當年要到本寺出家,須能背起一塊大石板,並修上一級石梯。

現在的寺廟,包括大雄寶殿、藏經樓、祖師殿、地藏殿、觀音殿、鐘樓、鼓樓、佛學院宿舍、佛學院教室等建築,傳承禪宗佛法及南少林武術。其中的石刻、壁畫、楹聯合稱寺內三絕。

清溪湖(國家水利風景區)

位於重慶市江津區蔡家鎮,是有名的國家水利風景區,也是江津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始建於1977年,舉江津全縣之力奮戰7年建成。清溪湖水庫大壩宏偉壯觀、氣勢磅礴,高45米,壩頂長188米。清溪湖周邊風光優美,露營基地受背包客喜愛,在這裡,白日可賞清溪湖自然幽美風光,可溯溪河裡摸蝦釣魚,可楠竹林里搭吊床悠然自得,可歇農家樂里談天論地;晚上,聽鳥聲、觀電影、捉螢火蟲、喝夜啤酒、沿環湖道散步,遠離城市的喧囂,別有一番滋味。

黑石山風景區(重慶市級風景名勝區)

位於江津區西南部,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重慶市級風景名勝區、重慶市級森林公園,也是江津聚奎中學所在地。黑石山集山、水、亭、榭、橋、樹、花、鳥為一園,美輪美奐。半個世紀前已入選美國出版的《世界風景名勝辭典》,被列入《美國旅遊辭典》。這裡有中國五十大書院之一的聚奎書院,「川東第一大禮堂」鶴年堂以及抗戰遺址石刻群。始建於1870年的聚奎書院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抗戰時期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到此講學;鶴年堂在抗戰時期也有許多名人到此演講,其中包括陳獨秀、馮玉祥等。山上林木茂密,高大的松、柏、樟、楠,約數千株。

石門大佛(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門大佛寺位於石門鎮境內,距江津城區50公里,1956年8月16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首批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市直轄以後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正殿為七重飛檐歇山式頂,琉璃瓦蓋,通高24.84米,依崖而建,雄偉壯觀。寺內有中國現存最大的腳踏蓮花觀音造像,通高13.5米,屬深浮雕近圓雕石刻,刻工精湛。佛像端莊嫻靜,慈眉善目,頭戴寶冠,胸懸法輪,腳踏蓮花,身披袈裟,全身貼金繪彩,自古有「長江第一大佛」之稱。該造像是中國第九大佛,是世界最大的觀音菩薩石刻造像。

石門大佛以「豪華瑰麗」著稱。站在大佛寺頂端,可近距離觀看觀音菩薩的帽子,精雕細刻,玲瓏剔透。帽子上有一笑容可掬的羅漢,憑添了人世情味。細看大佛上身,衣裝花團錦簇,工藝之精湛,為全國大佛中絕無僅有。大佛腳底有一縷泉水,讓山泉流到佛腳聖井,常年滿而不溢。

重慶影視城

重慶影視城位於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白沙鎮與重慶「老山城」時期的歷史風貌相似,並擁有西南地區最大的山地民居建築,在這裡可以找到老朝天門、老解放碑的影子,還有老巷子、吊腳樓、會館、寺廟、書院等一應俱全。目前白沙影視基地發展初具規模,先後有《重慶諜戰》《霧都》《母親母親》《開羅宣傳》《不成問題的問題》等近90部電影、電視劇在此拍攝。2018年7月2日,白沙影業正式掛牌,重慶市文化委授予白沙影業為「重慶影視攝製一站式服務平台」,標誌着白沙影視基地正式向着以智慧型、科技型、創新型為優勢特色的重慶影視城(江津白沙)上檔升級。

城市榮譽

1996年12月,江津市獲得原國家體委第二批命名的「全國武術之鄉」稱號;

2000年1月,江津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表彰為「全國雙擁模範城」;

2003年12月,江津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表彰為「全國雙擁模範城」;

2004年12月,江津市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2004年12月,江津榮獲「中國花椒之鄉」稱號;

2007年7月,江津區被全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表彰為「全國雙擁模範城」;

2012年1月,江津區被全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表彰為「全國雙擁模範城」;

2012年3月,全國雙擁模範城(縣)命名暨雙擁模範單位和個人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江津區被授予「全國雙擁模範城」榮譽稱號,也是第五次獲此殊榮。

2012年6月,「中國長壽之鄉·重慶江津」新聞發布會暨授牌儀式上,中國老年學學會秘書長翟靜嫻宣布授予江津區「中國長壽之鄉」稱號。

2013年6月,第二屆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市)表彰大會在浙江省紹興市隆重召開,江津區在開展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工作中措施得力、成效明顯,榮獲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區」稱號。

2013年12月,江津區受到國家地震局表彰,授予「2013年全國地市級防震減災工作綜合考核先進單位」稱號。

2015年1月,江津區獲評「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2015年3月,江津區榮獲「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2015年9月,江津區榮獲「全國森林旅遊示範區」稱號;

2016年7月,江津區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這也是該區第六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殊榮。

2017年10月,江津區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 「中國富硒美食之鄉」稱號;

2017年12月,江津區濱江新城被推選為「中國生態宜居新城」。

2017年12月,江津區被中國產學研促進會正式授予「中國生態硒城」稱號。

2016年7月,江津區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這也是該區第六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殊榮。

2018年5月,「2018中國最美縣域榜單」公布,重慶江津上榜。

2018年6月,農業農村部確定「2018年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江津區入選。

2018年10月,江津區被確定為「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

2019年1月,江津區被認定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相關視頻

回來吧,孩子(江津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