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都江堰市隸屬四川省成都市,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部,以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譽為「天府之源」。全市幅員面積1208平方公里,轄13個鎮、5個街道、1個鄉,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69個城市社區和187個農村社區,城市建成區35.3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約71.63萬人,戶籍人口約61.88萬人。

都江堰市也是四川省經濟綜合實力「十強縣(市)」。2012年,全市GDP超過208.18億元。

都江堰是國際旅遊名城,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稱的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發祥地。

都江堰市旅遊資源富集,擁有舉世矚目的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青城山,是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先後榮獲「首屆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範例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園林城市」、「最佳中國魅力城市」等殊榮。[1]

目錄

建制沿革

都江堰在新石器時代是古老蜀族活動地區,與古蜀國的建立和發展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公元前約2500—2300年,古蜀先民開始在芒城一帶活動。

秦惠文王滅蜀歸蜀郡。政區設置始於秦,稱湔氐道。

漢朝,湔氐道升為縣。

蜀漢時改稱湔縣,不久改為都安縣,屬汶山郡。

自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守李冰創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後,這裡先後為道、郡、軍、州、縣所在地,並逐步發展成為成都平原西通藏衛、北達甘(肅)青(海)的交通樞紐,川西北重要的物資集散地。

西晉後期戰亂頻繁,政區設置變化極大。劉宋,汶山郡治遷灌口,轄都安、晏官二縣。

三國蜀漢,改稱湔縣、都安縣,屬汶山郡。

西晉,徙都安於今聚源鎮導江村,在都安舊治(今灌口鎮)置晏官縣。

劉宋時期(南北朝時代的南朝),汶山郡治遷灌口,轄都安、晏官二縣。

南齊武帝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劃今都江堰市岷江以西地域及崇州市、汶川縣部分地置齊基縣(治所在今青城鄉五里村),與都安、晏官同隸汶山郡。

南梁,於齊基縣置齊基郡,郡縣同治。

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汶山郡還治;改晏官縣為汶山縣,仍屬汶山郡,廢都安縣以其地入於郫。

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廢齊基郡,改齊基縣為清城縣(治所在今石羊鎮古城村),屬犍為郡。

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汶山縣,以其地併入郫縣。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於汶山縣舊址設鎮靜軍,於都安舊址置盤龍縣。

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改盤龍縣為導江縣,屬蒙州,清城縣屬蜀州。

唐玄宗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改清城縣為青城縣。

前蜀武成元年(公元908年)改鎮靜軍為灌州,轄青城、導江二縣。

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改灌州為永安軍,仍轄青城、導江二縣。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更永安軍為永寧軍,不久改為永康軍,轄縣不變。

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廢永康軍為永康寨,以導江隸彭州,青城隸蜀州。

北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復置永康軍,仍轄青城、導江二縣。

南宋末年廢永康軍為灌口寨。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以灌口寨地置灌州,裁撤青城、導江二縣。

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灌州為灌縣。

明太祖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撤崇寧縣入於灌縣。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復置崇寧縣。

清代、民國沿襲。

1950年1月19日灌縣人民政府成立。

1959年2月郫縣併入灌縣,8月又分置。

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灌縣改為都江堰市。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都江堰市成為極重災區。在中央、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尤其是上海人民大力無私援助下2011年都江堰市災後重建基本完畢。

區劃沿革

1999年,都江堰市轄12鎮、16個鄉:灌口鎮蒲陽鎮石羊鎮玉堂鎮幸福鎮中興鎮柳街鎮聚源鎮天馬鎮崇義鎮龍池鎮、青城山鎮;胥家鄉、駕虹鄉、金鳳鄉、向峨鄉、土橋鄉、安龍鄉、兩河鄉、大樂鄉、徐渡鄉、沿江鄉、民興鄉、青城鄉、大觀鄉、白沙鄉、麻溪鄉、虹口鄉。

2000年,都江堰市轄12個鎮、16個鄉。

2004年09月08日,都江堰市撤銷青城鎮及麻溪、金鳳、駕虹、土橋、沿江、徐渡、大樂、兩河8個鄉。將原青城鎮所屬行政區域併入青城山鎮;青城山鎮政府駐原青城鎮場鎮正中街。將原麻溪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紫坪鋪鎮;紫坪鋪鎮政府駐紫寬街。將原金鳳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蒲陽鎮;蒲陽鎮政府駐和平街。將原駕虹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胥家鎮;胥家鎮政府駐石龍上街。將原土橋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崇義鎮;崇義鎮政府駐官家花園。將原沿江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柳街鎮;柳街鎮政府駐五一村。將原徐渡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石羊鎮;石羊鎮政府駐政府街。將原大樂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安龍鎮;安龍鎮政府駐海棠路。將原兩河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大觀鎮;大觀鎮政府駐雙風路。

2004年,都江堰市轄17個鎮(灌口、幸福、蒲陽、中興、聚源、天馬、崇義、龍池、柳街、胥家、安龍、大觀、紫坪鋪、翠月湖、石羊、玉堂、青城山)、2個鄉(向峨、虹口),49個社區委員會、333個村委會;面積1208平方千米。

2014年2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都江堰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撤銷紫坪鋪鎮、虹口鄉和翠月湖鎮。將紫坪鋪鎮和虹口鄉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龍池鎮管轄,將翠月湖鎮所轄行政區域劃歸青城山鎮管轄。

2014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都江堰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撤銷灌口鎮和幸福鎮,設置灌口街道、幸福街道、銀杏街道、永豐街道、奎光塔街道5個街道辦事處。[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都江堰市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邊緣,地處岷江出山口。介於北緯31°44′54″-31°02′9″之間,東經103°25′42″-103°47′0″之間。 東西寬54千米,南北長68千米,面積共120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都江堰地跨川西龍門山地帶和成都平原岷江沖積扇扇頂部位。市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都江堰山地丘陵面積占65.79%,平壩面積占34.21%。地勢從高山、中山到低山再到平原逐級降低,海拔592-4582米,相對高差3900米。都江堰市在地質構造體系上,屬華夏構造體系,跨成都平原和龍門山地區兩個不同自然地理區,地貌單元屬岷江沖積扇一級階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階梯分布,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說。

氣候環境

都江堰市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歷年最冷月平均氣溫4.6℃,最熱月平均氣溫24.4℃。平均年降雨量為1243.80mm。降雨量年內分配不均,年際總量變化不大;在空間分布上不均勻,由東南向西北,幅度在1100-1800 mm之間;雨季平均開始於5月21日前後,平均結束於9月14日前後;一次降雨持續最長日數20天。區內主導風向:NW,C,風向頻率(%):12、41,最大風速:17米/秒,平均風速:1.3米/秒,本地無颱風出現。

年平均最大相對濕度80,最小相對濕度75,月平均最大84,月平均最小60;年平均最大絕對濕度15.2,最小絕對濕度14.3,月平均最大絕對濕度32.4,月平均最小絕對濕度2.8;30年來的氣象監測表明,都江堰市空氣濕度指數低於成都市各區(市)縣。歷年平均氣壓933.7,極端最高氣壓958.7, 極端最低氣壓912.2;最熱季節的平均氣壓925.9,最冷季節的平均氣壓938.7,雨季氣壓928.0。全年晴天日數120天,陰天日數95天,霧天日數7天,歷年平均日 照時數1016.9小時,歷年平均雷暴日數28天。

水文

都江堰市山脈以岷江為界,河東、河西分屬兩條山脈。河東諸山(舊稱東岷)屬於龍門山脈,河西諸山(舊稱西岷)屬於邛崍山脈。河東龍門諸山,以光光山最高,屬龍門山脈中南段的西干支脈,由彭州――汶川縣延伸至市境內。河西諸山屬於邛崍山脈的東支,山脈自崇州鹿頂山而來,到都江堰市泰安鄉三合頂分為兩支:一支沿北東方向延伸為熊耳山、瑩華山、趙公山;另一支朝南東向延伸。趙公山(原名大面山),呈北東――南西走向。其東麓群山如翠浪,以石定江為界,其北邊自上而下依次有:瑩華山、老君山、張家山、三台山、南華山、斗底山、大小牛心山、臥牛山、鳳凰山等;其南邊有由趙公山而來的支脈,經棋盤石、歧山廟的主峰延伸為著名的旅遊勝地――青城三十六峰(其最高處為高台山彭祖峰,即青城第一峰,海拔1260米,再由天倉山金鞭岩、筆架山至馬家嶺進入崇州境。

都江堰市境內河流均屬岷江水系,可分為三種類型:岷江及其在市境內的支流等常年性自然河;都江堰灌溉渠等人工河;山溪等季節性自然河。岷江是長江的重要支流,市境內岷江正流全長47公里,可分為兩段:都江堰渠首以上屬於岷江上游,流經境內的龍溪、麻溪、白沙等鄉,全長17公里;岷江經渠首一分為二,外江為正流,今稱金馬河,經市境進入溫江、崇州,全長30公里。都江堰的灌溉河,屬人工開鑿河道,通過內江引水入閘,呈扇形進入市區。市區仰天窩跨越四江之上,這四條江均系人工河,自北向南依次是:蒲陽河、柏條河、走馬河、江安河。這些人工河穿越市境,分別灌注入新都、郫縣、溫江,最後匯入金堂的沱江和成都的府河。[3]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地處橫斷山北段川西高山峽谷這一世界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內,地質構造複雜,是四川盆地走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生物種類繁多,是目前世界上亞熱帶山地動、植物資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區。都江堰市的動物資源較為複雜,有亞熱帶農田動物群和川西北山地野生動物群。動物資源約有300餘種,其中主要野生動物資源有一類保護動物12種,包括已記錄的大熊貓50-70隻,是大熊貓的重要分布中心之一。野禽約有250種,其中,盛產各種鳥類,是我國鳥類中畫眉和雉類的一個分布中心。

都江堰市屬亞熱帶濕潤常綠闊葉林區域,是川西平原植被和龍門山植被兩大植物區系的交匯地區。植被垂直帶譜明顯、完整,代表了橫斷山北段系列。已記錄該區內的的高等植物3012種,被中科院列為全國生物多樣性「五大基地」之一。其中,保存了許多第三紀甚至更古老的原始科屬和孑遺植物,如有稀有國家保護植物1級一種(珙桐)、2級10種(連香、杜仲、銀杏、紅杉等)。苔蘚種類密集度高,達一二百種之多,為世界所獨有。此外還有許多珍貴、稀有、奇特古老的樹木,如聞名於世的青城山天師洞古銀杏,樹高34米,胸徑2.2米。野生果類,以中華獼猴桃(茅梨)最為著名,種植面積達6萬畝,年產百萬斤以上。中藥材資源豐富,共有900餘種,其中,以盛產黃柏、杜仲、厚朴、川芎著名,是世界藥用植物的主要產地之一。花卉資源豐富,木本觀花卉以山茶、杜鵑花等為著,其中,可供觀賞的杜鵑花達427種,是全國最大的杜鵑花培育基地。草本觀花卉類有菊花、蘭草等種。

礦產資源

都江堰市有礦產資源數十種,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石英砂、河沙等建築材料。

區域人口

截至2010年末,都江堰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210521戶,家庭戶人口為601211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8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14人減少0.28人。

男性人口為331637人,占50.40%;女性人口為326359人,占49.60%。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2.51下降為101.62。

0-14歲人口為72391人,占11.0%;15-64歲人口為509444人,占77.43%;65歲及以上人口為76161人,占11.5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7.33%,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4.39%,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4%。[4]

區域經濟

綜述

都江堰市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49.3億元,到2009年GDP達116.6億多元。

2012年,都江堰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8.18億元,比2011年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1.99億元,比2011年增長4.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6.17億元,比2011年增長17.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10.02億元,比2011年增長12.6%。一、二、三產業比重為10.6:36.6:52.8,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6%、47.6%和48.8%。都江堰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30.86億元,比2011年增長16%,民營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62.9%。

第一產業

2012年,都江堰實現農業增加值21.99億元,比2011年增長4.5%。都江堰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6.87萬畝,總產量16.61萬噸,比2011年下降1.2%;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2.29萬畝,總產量1.95萬噸,比2011年增長1.8%。畜牧業生產小幅增長。2012年,都江堰生豬出欄75.03萬頭,比2011年增長3.4%;豬肉產量5.11萬噸,比2011年增長3.5%;家禽出欄1104萬羽,禽肉產量2萬噸,比2011年增長4.1%。全年新增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1.2萬畝、設施農業2400畝;新增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企業6家。

第二產業

2012年,都江堰工業完成增加值48.51億元,比2011年增長17.8%。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3.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1.1%,拉動GDP增長4.2%。都江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6家,完成增加值38.38億元,比2011年增長19.3%。

2012年,都江堰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66家,完成建築業增加值27.66億元,比2011年增長17.7%,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的13.3%,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6.4%,拉動GDP增長2.2%。

第三產業

2012年,都江堰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0.62億元,比2011年增長12.3%,總量和增幅均位居三圈層第一位。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3.94億元,比2011年增長18%;零售業實現59.51億元,比2011年增長9.9%;住宿業實現2.08億元,比2011年增長15.9%;餐飲業實現15.09億元,比2011年增長20.4%。

2012年,都江堰接待遊客1731.4萬人次,比2011年增長18%;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6.61億元,比2011年增長21.8%,其中門票收入2.71億元,比2011年增長12%。[5]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2年,都江堰年新建了7個城鄉科技信息服務站;以省級知識產權試點園區為抓手,創新技術交易服務體系建設,全年完成專利申請1253件,技術交易額突破2億元。

教育概況

2012年,都江堰市舉辦2012年第十屆學生藝術節。通過省級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縣達標驗收,完成玉樹州民族中學異地複課任務。教育質量穩步提升,高中升學率95.1%(專二以上),高考一次性上線率增幅居三圈層第一。截至2012年底,都江堰共有小學24所,在校學生26619人,專任教師1974人;普通中學27所,在校學生30144人,專任教師2427人。 摺疊醫療事業 2012年,都江堰市通過全國中醫先進縣驗收,列入全國中醫養生和「治未病」試點縣,市中醫院成功晉級三級乙等醫院,平義、解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評為省級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石羊、中興、青城山鎮衛生院被評為成都市級示範鄉鎮衛生院。截至2012年末,都江堰共有醫院、衛生院50家,醫院、衛生院床位數4990張,衛生技術人員4179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600人;衛生防疫人員217人。全年嬰兒死亡率5.07‰,產婦住院分娩比例100%。

體育事業

2012年,都江堰市承辦「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全國蹦床冠軍賽、成都市第十二屆運動會、成都市第七屆殘運會等重大賽事。組織和指導都江堰開展「全民健身·青城太極」推廣普及活動、元旦越野賽暨全民健身跑、冬泳比賽、「全民健身日」活動等全民健身活動250項次。

文化事業

2012年,都江堰市工人文化宮被評為「全國職工教育培訓優秀示範點」,完成「兩館一站一室」公共電子閱覽室標準化建設,實現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全覆蓋,市域範圍內的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美麗的花朵」童聲合唱團,赴北京參加第十一屆國際合唱節獲優秀組織獎。2012年,11處文物單位被列入國家、省級重點文物名錄。[6]

交通運輸

航空

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60千米,30分鐘可直達國家級航空樞紐、西部第一、中國第四的雙流航空港,該港擁有141條國內定期航線和54條國際地區航線,通航城市達146各:具備5000萬以上年旅客吞吐能力和150萬噸年貨郵處置能力。

公路

213國道(蘭州至昆明)橫貫市境東西,截至2011年,通車裡程近千千米,黑色化、水泥化的高等級和次高等級公路占1/3以上。縱向通過成灌高速、成青旅遊快速通道、沙西線延伸段三大走廊與成都市相連,縱向依託三橫道路體系將城市的各個部分聯繫起來,更有都江堰-成都-北海、都江堰-成都-重慶-上海兩條高速出海通道。

鐵路

成汶鐵路直達市區,通過都江堰-成都城際快鐵至成都僅需20分鐘,到重慶市僅需90分鐘,都江堰市火車站距離成都貨運中心站青白江車站60千米,年吞吐能力250萬噸。

風景名勝

都江堰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因堰而興的城市。市境內有文物保護單位102處,體現了城中有水、水在城中、「滿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

市區西南有青城山,秦時是皇帝敕封的國家祭祀山川的聖地,自漢代張陵「結茅傳道」後,成為中國道教的發祥地之一、道教祖庭,有「神仙都會」和「第五洞天」之稱,被譽為「活的道教文化博物館」、「楹聯、匾額、石刻寶庫」。

市區西北有「人間仙境」之稱的都江堰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成都平原與川西北高山、高原的過渡地帶,地貌構造形成於1.9億年前的三迭紀後期,有三葉蟲、珊瑚蟲及腕足動物的化石。

城市榮譽

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水文化搖籃 活的水利博物館 青城天下幽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