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香火龍的特點的特點
汝城香火龍 |
汝城香火龍的特點的特點汝城香火龍起源於歷史上祀龍止雨和祀龍止水的民俗活動,其形象主要來自汝城當地寺廟中有關龍的壁畫和雕塑。汝城香火龍表演多在每年的元宵節期間舉行,屆時人們齊聚空場,在夜色中舞起龍燈,以祈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1]
汝城香火龍表演有游龍、接龍、搶香、化龍等儀式,其造型精美、氣勢威猛、香火明麗,招龍儀式氣氛熱烈,場景壯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一、表演程序
汝城香火龍表演一般有如下程序:
擇日:按傳統習俗,舞龍的時間選定在每年元宵節前後的夜晚,或因陰雨天氣順延至整個正月之內。
祭祖:擇好日期後,當晚7時,鳴三眼銃告示遠近觀眾。7時30分後,全村男女老少紛紛持松明火把為香火龍點火,主持者到宗祠內設香案祭品祭拜祖宗。
燃香:待祭拜完畢,香火全部點燃,主持者一聲令下,數十支三眼銃轟鳴,緊接着鼓樂喧天。一百多位青壯年頭頂草帽,身穿舊衣一齊上陣。舞龍頭每8人一組,舞龍尾3人一組,其餘龍身各段每2人一組,將香火龍抬將起來,先繞宗祠大門舞三周,一旋一拜,三拜之後,尾巴先退,再退龍頭,沿村內主道及村旁水田邊遊走。
游龍:由數十盞燭光閃閃的龍燈引路,依次是三眼銃放隊,雙獅、雙魚、生肖吉祥物、特定時事標語隊(一人一字)、吹打樂隊、鞭炮焰火隊,居中是香火龍,之後又有鼓樂隊、龍燈隊、三眼炮隊。
接龍:香火龍依次向整個村道及村周圍主要道路和有關店家門口游去,每到一戶人家,都有人插香點火放鞭炮迎接,叫「接龍」「接福」「接平安」。在較重要的地點,香火龍還要叩頭致禮。等到走完了規定的線路,香火龍又旋歸宗祠前,叩頭三次。
搶香:龍香快要燃盡時,舞龍者將香火龍盤攏三圈放在地上,龍頭居中朝向宗祠方向。之後,觀龍人便去扯龍香,人們把扯來的龍香插在自家神案上或畜欄門邊,以祈求家庭平安、六畜興旺。
化龍:龍香扯去後就開始化龍了,在一陣陣鼓樂鞭炮聲中,舞龍人將龍點燃,熊熊的火焰直指青天,意味着龍歸天。第二天龍燈會人員將焚化的龍灰用東西裝好,在陣陣鼓樂鞭炮聲中把龍灰送到河邊,裝香燒紙錢後將龍灰倒進河裡,叫「送龍」歸大海。
二、動作特徵
汝城香火龍表演的過程中,有翻滾、噴水、沉海底、跳躍、吞食、睡眠等動作,其中「沉海底」和「吞食」難度較高。引路和尾隨的兩頭獅子,除各自翻滾跳躍的動作外,還做些引龍和隨龍「護駕」的動作。
三、表演道具
汝城香火龍的主要表演道具為香火龍,其製作材料以汝城當地所產的稻草、棕葉、毛竹、向日葵稈以及特製的龍香為主,所用工藝也是當地傳統的扎制工藝。
汝城香火龍的製作很講究,先用稻草紮成長數百米、直徑4厘米粗細的「趙公鞭」待用。按照設計圖分節依次用「趙公鞭」紮成龍頭、龍頸、龍身(每節一拱)、龍尾,再在規定位置紮上龍足(圓龍不現足)、龍爪和龍脊。汝城香火龍龍頭結構複雜精美,先生角,次生嘴,依次是龍鬚、龍眼、龍耳、龍牙、龍鼻、鼻須、龍額、龍珠,環環緊扣,形成整體。待各部分紮成後,沿水平方向於龍身兩側插龍香,每隔2厘米插一支龍香於「趙公鞭」上,用細篾片連接形成連線,每支龍香長60厘米,按造型插遍龍香,包括插成龍鱗,需龍香4萬支左右,插好龍香後,在祖祠前將每一節構件用竹竿繩索連接好,裝上抬杆,一條汝城香火龍便製作完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