汜勝之
汜勝之(生卒年不詳),漢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曹邑(今山東曹縣)人。漢成帝時,汜勝之在朝任議郎,管理農業生產,他曾在三輔(今陝西關中)區地教百姓種田,獲得豐收。 [1]
汜勝之 | |
---|---|
漢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 | |
出生 |
生卒年不詳 曹邑(今山東曹縣) |
國籍 | 中國漢代 |
職業 | 在朝任議郎 |
目錄
人物簡介
汜勝之,他把自己和關中老百姓從事農業耕作的技術知識和實踐經驗寫成農學著作18篇,《漢書》把這本書稱為《汜勝之十八篇》,後世稱為《汜勝之書》。該書寫成於公元前一世紀後期,已佚。北魏時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一書中,保留了《汜勝之書》中的部分資料。 [2]
《汜勝之書》的主要內容是講述耕作、選種、播種、溲種法、區田法和幾種農作物的栽培技術。
如記載關中農民種瓠瓜(葫蘆)的技術,是翻鬆土壤,施足底肥,在一個坑內埋10粒瓜種,當10棵瓜苗長到2尺高時,用布條把瓜苗扎在一起,待幾天後,10棵瓜苗就長在一起,然後選其中長得最壯的一顆留下,將其餘9棵掐去。
這樣,一株瓜蔓有10條根在地下吸收水份和養料,結出的瓜特別大。
再如,《汜勝之書》中記載了桑苗截干法。這種培植法是把第一年生長起來的桑苗,用利刃貼着地面截斷,到第二年桑樹苗長得又快又茁壯。這種方法,直到今天關中地區的農民還使用。
汜勝之書》所講述的區種法,是把土地劃成許多長方形小區,根據土質好壞和作物品種的不同,分上農區、中農區、下農區,各類區的土方大小、間隔、下種、施肥都有區別。這種方法雖然費力費時,但卻能提高產量。
《汜勝之書》中記載了我國最早的種子處理技術,叫溲種法。播種前20天,把收集的牛、馬、豬、羊骨砸碎,用雪水煮沸三遍,濾去骨渣,將中藥材附子放入水中浸5天,濾去附子,加入牲畜糞便,攪成糊狀,把種子放進去「溲種」。
經過這種處理的種子,具有出苗齊、耐旱、抗病蟲害的優點,作物產量較一般種子高。 汜勝之對推動關中農業生產的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