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玉環
漢玉環玉環,為一種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形狀與鐲類似,其孔徑大於邊緣,也有與邊緣相等的。與此器近似的還有玉璧、玉瑗。
《爾雅·釋器》中指出:「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郭璞註:「肉,邊;好,孔。」邢禹疏:「肉,邊也,好,孔也,邊大倍於孔者名璧,孔大而邊小者名瑗,邊、孔適等若一者名環。」這裡把幾種器物的形制講得十分清楚,「肉」是指周圍的邊,「好」是指當中的孔,即三者的名稱由中心的圓孔大小來決定,大孔者為瑗,小孔者為璧,孔徑與玉質部分邊沿相等者為環。後玉環成為玉制的環的統稱。
玉環古時一般用作佩飾,《宋史·輿服志三》:「袞冕之制……小授三,結玉環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間施玉環三。」《晉書·周訪傳》:「訪大怒。敦手譬釋,並遺玉環玉碗,以申厚意。」因「環」與「還」同音,古人可能還把它作為一種信物。據說古代逐臣待命於境,賜環則還,即得到天子送來的環,就知道自己收被重新召回,官復原職。
玉環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新石器時代玉環的基本造型為扁平的圓環狀,多用白玉、黃玉製作。整體圓整光潔,內外壁平直,有的環上對鑽有小圓孔,孔壁斜直。玉環中心稍厚,邊緣較薄,通體磨光,製作精緻。戰國玉環種類很多,有絲束環、雲紋環、谷紋環、三龍外蟠環、重環及瑪瑙環。漢代時玉環多用於成組佩玉的中部,直徑較小,環表面飾典型的漢代紋飾,如勾雲紋、四靈紋、螭紋等。漢晉時的玉環略有變異,環面素樸無紋,只在圓形外側對稱雕出兩長方形凸起。唐代玉環圓形,體較厚,琢成內外六瓣蓮花形,束腰。宋代有扁圓形玉環,如早期形制。明、清兩代多雕團龍紋、蟠螭紋及竹節形玉環,龍身多飾魚鱗紋,旁襯捲雲紋。[1]
【引例】
《韓非子·說林下》:「吾好佩,此人遺我玉環。」
唐·張籍 《蠻中》詩:「玉環穿耳誰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
金·元好問 《以玉連環為呂仲賢壽》詩:「玉環何意兩相連,環取無窮玉取堅。」
目錄
參考文獻
- ↑ 作者 乙戌君. 如何識別玉器界的多胞胎:玉璧玉環玉瑗玉玦,我們不一樣!. 2019-06-30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