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大帝
《漢武大帝》是由胡玫執導,陳寶國、焦晃、歸亞蕾、陶虹等主演的歷史題材電視劇。
該劇講述了漢武帝劉徹54年的統治歷程。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成為世界文明無可爭議的中心,而漢武帝的時代,也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偉大時代之一。
該劇於2005年01月03日在中央電視台一套在黃金檔播出。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漢武大帝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集數:58集
類型:歷史正劇
出品時間:2004年
首播時間:2005年01月03日
出品公司: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首播平台:CCTV-1
劇情簡介
公元一世紀,在世界的東方。初步走向繁榮的漢帝國,面臨內外的雙重威脅:國內諸侯已成尾大不掉之勢,妄圖脫離中央,實行地方割據;而北方境外的匈奴大軍,屢屢越過長城防線,侵略中原,尋求開拓生存環境。漢王朝不得不實行「和親」政策,外家外嫁公主,獻奉貢賦,承受巨大的民族榮辱。
嚴峻的形勢需要巨人來支撐。由於偶然的原因,歷史選擇了一個16歲的少年擔當大任。他的名字叫劉徹。劉徹排行在第十王,本來沒有機會繼承王位,但是由於天資英縱,在母親和舅父的精心策劃下,經過複雜的宮廷鬥爭,他得意登基。劉徹做了皇帝後表現出非凡的氣魄,立刻下詔求賢,廣開言路,試圖時行改革。但他的設想受到祖母竇太后代表的權貴外戚勢力的壓抑,第一年就遭遇到重大挫折。但漢武帝絕不是輕言放棄的人。他善於等待時機,在太后死後一舉廢黜了驕橫的貴戚,毅然更換了祖宗崇信黃老之道、無為而治的原則,以「尊王攘夷」的儒家口號改革意識形態,統一帝國指導思想。
他實行察舉、破格用人、設置刺史、任廉吏、嚴刑法,稅鹽鐵、一貨幣,均輸平準,算緡告奸。千方百計地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他破格用將,全民動員,連續十餘年對匈奴進行征伐,將匈奴趕出河西走廊;讓南方的越人、東南的閩越人與漢民族的主流文化相融。
他以前無古人的氣魄鑿通西域,把大漢帝國的軍旗第一次插上帕米爾的雪峰,讓響徹沙漠的駝鈴聲宣告東西方文化最早的陸上交流通道的建立。他深入亞細亞,南平百越,東撫蠻夷,打開絲綢之路,成倍地開拓了國土,奠定了中華大帝國的壯闊版圖,實現了東西文化的大撞擊、大融合。他將漢帝國推向了鼎盛的高峰。
長達54年鐵腕統治,鑄造了劉徹雄才大略的獨特性格和高大形象。歷史證明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之一。同時,他也是一個浪漫的詩人,一個痴情但多變的人。長門鎖阿嬌,與李夫人、衛子夫等哀怨的故事動人心弦。
漢武帝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然而,任何巨人都並非完美的聖人。多年的征戰,耗盡中國國力,他晚年時發生了邪教作亂的「巫蠱之亂」。在內亂平定之後,他勇於認錯,全面反思回顧自己的一生,囑咐兒子對外採取和平路線不稱霸,並為兒子選配了一位歸順的匈奴王子今日蟬作顧問。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備註 |
---|---|---|---|
漢武帝 | 陳寶國 | 陳寶國 | 中年-老年時期 |
漢武帝 | 杜淳 | 趙嶺 | 青年時期 |
漢武帝 | 白鈺 | 薛白 | 少年時期 |
漢武帝 | 萬昌皓 | ---- | 童年時期 |
漢景帝 | 焦晃 | 焦晃 | 漢朝的第四位皇帝 |
竇太后 | 歸亞蕾 | 曹雷 | 竇漪房,景帝之母,武帝祖母 |
梁王劉武 | 沈保平 | 陸建藝 | 漢景帝的弟弟 |
王娡 | 宋曉英 | 張欣 | 先為美人,後為皇后,武帝生母 |
衛子夫 | 林靜 | ---- | 史稱「孝武衛思後」,漢武帝的第二個皇后。 |
司馬遷 | 王往 | 陸建藝 | 史學家,《史記》的作者 |
竇嬰 | 馬少驊 | ---- | 魏齊侯,竇太后的侄子和漢武帝的表叔 |
韓安國 | 孫飛虎 | 陸建藝 | 梁武劉武的謀臣 |
周亞夫 | 徐祖明 | ---- | 期望值亂世的大將軍,後含冤入獄和抑鬱而死 |
田蚡 | 張世 | 張世 | 王皇后的胞弟和漢武帝的親舅舅,曾任太尉,丞相等職,後驚恐而死 |
平陽公主 | 楊童舒 | ---- | 漢武帝的親姐姐和衛青的妻子 |
金俗 | 楊童舒 | ---- | 漢武帝同母異父的姐姐 |
灌夫 | 郭小安 | ---- | 為人耿直,後被奸相田蚡用計害死 |
館陶公主劉嫖 | 蘇小明 | ---- | 長公主,曾是漢武帝登上帝位的支柱 |
衛青 | 陸劍民 | 徐光宇 | 大將軍和大司馬 |
霍去病 | 李樂 | 莊豐源 | 驃騎將軍和大司馬 |
晁錯 | 朱藝 | 李立宏 | 漢景帝尊其為「智囊」 |
陳阿嬌 | 徐紅娜 | 扈茜茜 | 金屋藏嬌故事中的陳皇后 |
劉陵 | 陶虹 | 薛白 | 淮南王之女和淮南王的左右手 |
南宮公主 | 趙雪蓮 | ---- | 漢武帝的姐姐,和親匈奴,伊稚斜單于的大閼氏 |
隆慮公主 | 楊麗曉 | ---- | 王皇后的小女兒 |
楚王劉戊 | 孫繼峰 | ---- | 隨吳王發動「七國之亂」 |
劉榮 | 陳偉棟 | ---- | 漢景帝的長子,栗妃的兒子,廢太子和臨江王 |
劉榮 | 三毛 | ---- | 童年時期 |
春陀 | 李丹軍 | 趙述仁 | 漢景帝和漢武帝最為依仗和信任的太監總管 |
栗妃 | 簡丹 | 薛白 | 廢太子劉榮(臨江王)的母妃 |
薄皇后 | 劉莎 | ---- | 漢景帝時期的廢皇后 |
韓嫣 | 馬勇 | ---- | 漢武帝的伴讀 |
陳嘉 | 張國慶 | ---- | ---- |
栗賁 | 王燕京 | ---- | 栗妃的哥哥 |
吳王劉濞 | 蘇崇山 | ---- | 發動「七國之亂」 |
膠西王 | 陳金惠 | ---- | ---- |
伊稚斜單于 | 高發 | 曲敬國 | 大匈奴的單于 |
中行說 | 陳長海 | ---- | 匈奴人的「智囊」,中國第一位「漢奸」 |
劉駒 | 趙水晶 | ---- | ---- |
劉通 | 張嘉良 | ---- | ---- |
東越王 | 李士際 | ---- | ---- |
韓頹當 | 盧映 | ---- | ---- |
秋香 | 王婧奕 | ---- | 宮女,封為隆慶公主,和親匈奴 |
大月氏女王 | 博弘 | ---- | ---- |
南宮公主 | 羅琴英格 | ---- | 少年時期 |
趙信(阿胡兒) | 延傑 | ---- | 本是匈奴人,投靠漢朝後有背叛漢朝 |
春兒 | 萌萌 | ---- | ---- |
小青 | 林子 | ---- | ---- |
玲兒 | 周迎萍 | ---- | ---- |
永巷令 | 王偉 | ---- | ---- |
籍福 | 朱賢民 | ---- | ---- |
晁錯父親 | 林中華 | ---- | ---- |
欒布 | 徐鳴 | 宣曉鳴 | ---- |
李廣 | 陸樹銘 | ---- | 飛將軍,後戰死於漠北之戰 |
衛綰 | 陳友旺 | 李立宏 | 建陵侯 |
袁盎 | 趙剛 | 陸建藝 | ---- |
公孫詭 | 李平 | ---- | ---- |
栗青 | 高毅成 | ---- | ---- |
羊勝 | 楊軍 | ---- | ---- |
郅都 | 佟仲琪 | 趙述仁 | 自詡「蒼鷹」,戰克之將,國之爪牙 |
鄭懷國 | 楊亞洲 | ---- | ---- |
汲黯 | 薄貫君 | 陸建藝 | 漢武帝即恨又感激的帝師 |
倩兒 | 胡苗 | ---- | ---- |
張騫 | 任重 | 張澎 | 開闢」絲綢之路「的先驅,封博望侯 |
轅固生 | 金明 | ---- | ---- |
公孫賀 | 叢林 | ---- | 南奅侯 |
郭解 | 張山 | ---- | 劍客 |
劉舍 | 李平 | ---- | ---- |
黃生 | 黃衛 | ---- | ---- |
匈奴將軍 | 楊軍 | ---- | ---- |
桑弘羊 | 傅玄 | ---- | 漢昭帝時期的輔政大臣 |
直不疑 | 秦梵翔 | ---- | ---- |
程不識 | 劉玷欣 | ---- | ---- |
莊青翟 | 郭錫瑞 | 李立宏 | 武強侯 |
王臧 | 任舞 | ---- | ---- |
趙綰 | 薛小龍 | ---- | ---- |
公孫弘 | 崔玉貴 | ---- | 平津侯 |
右賢王 | 達烈漢 | ---- | ---- |
左谷蠡王 | 小巴特 | ---- | ---- |
劉遷 | 張敬東 | ---- | ---- |
雷被 | 張雷 | ---- | 淮南王的門客和淮南王反叛的告發者 |
王子妃 | 付麗 | ---- | ---- |
劉德 | 郝剛 | ---- | ---- |
東方朔 | 楊大為 | 陸揆 | ---- |
楊得意 | 黃衛 | 李立宏 | 狗監 |
陳元良 | 萬倉 | ---- | ---- |
馮林 | 石志山 | ---- | ---- |
駱余善 | 李小丁 | ---- | ---- |
張湯 | 張鴻斌 | 趙述仁 | 漢朝的酷吏 |
王非 | 朱偉燦 | ---- | ---- |
鄭當時 | 張嘉良 | ---- | ---- |
李妍 | 高婷婷 | ---- | 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 |
張騫妻 | 俄仁圖婭 | ---- | ---- |
蘇建 | 賈維 | ---- | 蘇武的父親,衛青手下的將軍 |
張次公 | 郝寒峰 | ---- | ---- |
劉遷妻 | 陳禹兒 | ---- | ---- |
單于 | 巴音 | ---- | ---- |
白羊王 | 畢力格 | ---- | ---- |
貴霜翕侯 | 小巴特 | ---- | ---- |
趙王 | 惠建國 | ---- | ---- |
依妹 | 努茜 | ---- | ---- |
休屠王 | 哈斯巴特 | ---- | ---- |
桑弘羊 | 張超理 | ---- | 漢昭帝的輔政大臣 |
霍光(童年) | 樊彬彬 | ---- | ---- |
霍光 | 張雷 | ---- | 漢昭帝時期的首輔輔政大臣 |
金日磾(少年) | 孫洵 | ---- | ---- |
金日磾 | 徐沖 | ---- | 漢昭帝時期的輔政大臣 |
劉據 | 任偉 | 田波 | 戾太子 |
劉據(少年) | 顧廣鵬 | ---- | 少年時期 |
李廣利 | 王迎奇 | ---- | 貳師將軍 |
劉屈氂 | 沈保平 | 陸建藝 | 漢武帝時期的丞相 |
蘇武 | 梁偉 | 陸揆 | 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持節不屈,後歸漢 |
虞常 | 齊傑 | ---- | ---- |
胡亞夫 | 巴音 | ---- | ---- |
田千秋 | 秦佳華 | ---- | 富民侯,漢武帝時期的最後一個丞相,漢昭帝時期的輔政大臣 |
張歐 | 夏志祥 | ---- | ---- |
陶青 | 黃文光 | 李立宏 | 開封侯 |
應高 | 萬倉 | ---- | ---- |
馮敬 | 孫占仙 | ---- | ---- |
周公子 | 徐登科 | ---- | ---- |
竇彭祖 | 陳大中 | ---- | ---- |
許昌 | 林中華 | ---- | ---- |
周妻 | 何明 | ---- | ---- |
嚴助 | 楊平友 | ---- | ---- |
董仲舒 | 劉威 | 李立宏 | 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於單 | 陳志剛 | 張澎 | ---- |
隆慮公主 | 程文宣 | ---- | ---- |
匈奴巫師 | 巴拉珠爾 | ---- | ---- |
右谷蠡王 | 霍爾查 | ---- | ---- |
左大督尉 | 晉松 | ---- | ---- |
寧成 | 賈明嶺 | ---- | ---- |
劉安 | 婁際成 | ---- | 淮南王 |
申公 | 鍾漢毫 | ---- | ---- |
公孫敖 | 張學浩 | ---- | ---- |
主父偃 | 侯祥玲 | 陸建藝 | ---- |
王恢 | 蔣國印 | ---- | ---- |
王非 | 朱偉燦 | 趙毅 | 王恢之子 |
石慶 | 陳金惠 | ---- | ---- |
司馬汪成 | 王迎奇 | ---- | ---- |
東甌王 | 趙剛 | ---- | ---- |
閩越王 | 李士際 | ---- | ---- |
甘父 | 高飛 | ---- | ---- |
聶壹 | 謝暉 | 李立宏 | 馬邑之圍的重要人物 |
李息 | 宋建華 | ---- | ---- |
竇妻 | 蔣靜 | ---- | ---- |
李延年 | 王光軍 | 李立宏 | ---- |
張騫子 | 董雲波 | ---- | ---- |
李敢 | 劉振寶 | ---- | 李廣的兒子 |
樓煩王 | 僧格仁欽 | ---- | ---- |
翕侯甲 | 郭偉 | ---- | ---- |
翕侯午 | 王為民 | ---- | ---- |
田蚡妻 | 顧微微 | ---- | ---- |
伍被 | 李江 | ---- | ---- |
劉棄 | 薛喜龍 | ---- | ---- |
大宛國相 | 劉長山 | ---- | ---- |
趙破奴 | 薄麟 | ---- | 趙安國的兒子 |
渾邪王 | 和奇 | ---- | ---- |
蘇文 | 謝暉 | 李立宏 | 「蠱惑之亂」的製造者 |
鈎弋夫人 | 趙婉亦 | 徐曉青 | 漢昭帝的母妃 |
狄山 | 侯祥玲 | ---- | ---- |
江充 | 郝剛 | ---- | 「蠱惑之亂」的製造者 |
杜周 | 王為民 | ---- | ---- |
張勝 | 那志東 | ---- | ---- |
李陵 | 郭偉 | ---- | 李廣的孫子,後降匈奴 |
劉弗陵 | 孫鑫鈺 | ---- | 漢武帝的兒子,漢朝的第六位皇帝 |
職員表
出品人 | 朱彤、楊步亭、李博倫、王松山 |
製作人 | 韓三平、吳宏亮、胡玫 |
監製 | 江濤、汪國輝、劉德鴻、宋振山、羅立平、霍起 |
導演 | 胡玫、楊軍、塞夫 |
編劇 | 江奇濤 |
攝影 | 池小寧、張岳夫、崔衛東、牛國泰 |
剪輯 | 劉淼淼、趙坤 |
配音導演 | 張敏 |
美術設計 | 毛懷清、劉兵、李廣俊 |
服裝設計 | 侯雲怡 |
燈光 | 杜雷、錢曉東 |
錄音 | 張敏 |
角色介紹
漢武帝(演員陳寶國)
劉徹是一個與父親景帝完全不同的人,做事果斷,很有謀略,敢愛敢恨,能詩善賦,視江山大於一切。他一上任便開始廣招賢士,重用董仲舒、東方朔等謀士。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作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對整個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漢景帝(演員焦晃)
是一個沒什麼主見,優柔寡斷、內心懦弱的皇帝。但景帝善於知人善任,如任用晁錯、周亞夫、李廣等人,都是力排眾議,堅持己見。最後立劉徹為太子。
竇太后(演員歸亞蕾)
漢文帝的妻子,景帝母親,竇太后深知景帝優柔寡斷,所以不斷以太后身份替皇帝做出決斷,她的權勢一直延續到漢武帝統治期間。
王娡(演員宋曉英)
景帝的妃子,漢武帝劉徹的生身母親。本來是民間普通女子,已經嫁夫生子。後得景帝的歡心,並且為景帝生下皇子劉徹。
衛子夫(演員林靜)
原本是武帝姐姐平陽公主的歌伎,武帝對衛子夫一見傾心。 漢武帝的第二任皇后。
司馬遷(演員王往)
漢武帝時期的著名歷史學家。在獄中忍辱負重完成《史記》。
竇嬰(演員馬少驊)
景帝和武帝時期重要的大臣,竇太后的侄子。竇太后提出立梁王劉武為儲君的時候,是竇嬰在關鍵時刻提出反對意見,保住景帝的統治。
音樂原聲
歌名 | 作詞 | 作曲 | 演唱 | 備註 |
---|---|---|---|---|
《最後的傾訴》 | 葛根塔娜 | 張宏光 | 韓磊 | 片頭曲 |
《等待》 | 葛根塔娜 | 張宏光 | 韓磊、姚貝娜 | 片尾曲 |
《心靈睡過的地方》 | 葛根塔娜 | 張宏光 | 韓磊 | 插曲 |
《千百年後誰還記得誰》 | 葛根塔娜 | 張宏光 | 韓磊 | 插曲 |
《悲歌行》 | 漢樂府 | 阮昆申 | 鄒芮 | 插曲 |
《長門賦》 | 漢樂府 | 司馬相如 | 鄒芮 |
幕後花絮
1、拍攝時由於氣溫高達42攝氏度,拍攝現場熱死了一匹馬,不少工作人員也都中暑了,導演胡玫「下令」:全劇組放假6小時。
2、陳寶國在拍攝期間經常亂發脾氣訓斥同事,是因為演劉徹這個角色讓他備受折磨,始終處於痛苦掙扎中。表示不再接演帝王戲了。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獲獎名稱 | 獲獎人/作品 |
---|---|---|---|
2005年 | 第25屆 | 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二等獎 | 《漢武大帝》 |
2005年 | 第25屆 | 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導演獎 | 胡玫 |
2005年 | 第25屆 | 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男演員獎 | 陳寶國 |
幕後製作
該劇根據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改編,圍繞漢武帝劉徹的一生,全面展現了劉徹的雄才大略和漢景帝、衛青、霍去病、李廣等著名歷史人物的生動故事。為忠實還原漢王朝波瀾壯闊的歷史風貌,女導演胡玫走遍了所能看見的所有漢代皇陵墓,翻看無數講述漢代歷史的書籍,輾轉內蒙古草原、河北涿州、河南焦作和浙江橫店數千公里拍攝,還原了漢王朝雄兵百萬、金戈鐵馬征戰天下的恢弘場景,給人極強的視聽震撼。
該劇投資高達5000萬元,劇組把大部分資金用於表現漢武帝抵禦外族入侵、平定邊疆叛亂的戰爭場面上。僅在電腦特技的製作這一項上,就花了100萬元。
劇集評價
整個《漢武大帝》的劇本基本遵照了《史記》與《漢書》的史實記載進行創作,相對來說是完整的,但是在其中一些細節處理和人物的塑造上存在問題。
首先,《漢武大帝》受英雄史觀的影響,在《漢武大帝》中很難看到那個時代民眾創造歷史的展現,表現出來的大多是漢武帝一個人在推動歷史前進,漢武帝可能只是比別人有更多的機會,其實漢朝有很多人才,他們都作出了巨大貢獻,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但是這些著名的歷史人物都被淡化處理了。比如,《漢武大帝》中給張騫的篇幅就太少,張騫是漢朝非常關鍵的一個人物,張騫出使西域也是一件大事,很多西方人是通過張騫知道中國的,張騫本人也是個性格很剛毅的人,但是劇中對他的描寫太少了。
另外,電視劇《漢武大帝》把漢武帝刻畫得過好了,像歌詞中唱的「燃燒自己」之類的說法顯得不倫不類,漢武帝的確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善於用人並且有錯誤能糾正,但是把漢武帝刻畫成一個完人顯然是不對的。漢武帝作為一個封建帝王,本身有着多疑的性格,包括晚年求仙長生不死、中央集權過分集中帶來的等一系列問題,劇中對這些「缺點」表現的不夠,反之把漢武帝的能力寫的太全了,比如劇中說霍去病是漢武帝的徒弟,其實史書上根本沒這個記載,漢武帝也沒有直接用兵的能力,他只是善於用人而已。此外,不能把漢武帝當成「神」來刻畫,而對於其身處朝代的表現如果只表現出其輝煌的一面,疏忽另一面則是相當危險的,如果只從一個角度把漢朝推到極端顯然是不對的,應該有二分法的原則。《漢武大帝》最大的問題就是一部58集的電視劇卻缺少細節,只是靠情節推動發展,雖然臣子都忠於皇上,但卻看不到他們的熱血。
《漢武大帝》的語言總體看來,「京味」太重、對白現代感太強、不恰當引用名言,確實存在不少問題。在戲中的眾多演員中,陳寶國流露出的京味是比較重的,劇中還有一些對白與人物的身份非常不符。
《漢武大帝》故事的基本脈絡沒有離開歷史太遠。在這一點上,電視劇濃墨重彩,着力刻畫,從氣勢到細節多有與歷史合拍之處。劇中角色,除了李廣從自殺被改成戰死外,其他人的結局都可當作正史來看。除了景帝武帝兩代皇帝,一些配角的塑造也頗見歷史功底,比如劇中的竇嬰精神氣質與《史記》非常符合,而霍去病的少年氣盛與不恤士卒也都有歷史定論。《漢武大帝》讓人詬病的地方也有不少,就是劇中的一些細節上的「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