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汉剧《状元媒》

中文名称  : 广东汉剧

外文名称  : Guangdong HANCHU opera

别        称 : 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

起        源 :  清雍正、乾隆年间

兴盛地区  :  梅州地区,惠阳地区,韶关地区

渊源关系  : 徽剧、湖北汉剧、祁剧、京剧等

申报单位  :  广东汉剧院

遗产级别  : 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时间  : 2008年6月7日

遗产编号  : Ⅳ-129

汉剧(也称广东汉剧)是一种传统客家戏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和“兴梅汉戏”,被誉为“南国牡丹”,是广东省的三大剧种之一,也是客家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之一。该剧种主要流行于粤东闽西赣南等地部分客家地区,演绎以中原地区的古调为准,发音近似于现在的普通话

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流行于广东的梅州地区、惠阳地区、韶关地区等闽粤赣边区各地。广东汉剧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牡丹”。

广东汉剧实际上它来自皮簧合流后的徽戏,与闽西汉剧同属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用中州官话演唱的剧种。清雍正至乾隆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 广东汉剧的表演程式与京剧湘剧祁剧、湖北汉剧等剧种大同小异,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它的武功属南派,脸谱有百多种,以黑、红、白三色为主,黑色象征刚勇,红色象征忠贤,白色和青色象征阴险、奸诈。广东汉剧的音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收昆曲高腔、吹腔、小调等,并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朴实淳厚,高昂悲壮,是广东汉剧音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其角色行当分公脚、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红净、乌净、丑脚等九大行。它的伴奏乐器也颇有特色,头弦、大苏锣及号头是广东汉剧特有的伴奏乐器。 广东汉剧传统剧目有八百多个。较著名的有《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现代剧目《一袋麦种》等。

2008年6月7日,广东汉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简介

汉剧,原名“外江戏”或“兴梅汉戏”,又称“乱弹”[1],在晚清被诸多举人士绅崇为雅乐。

1933年,汕头公益国乐社出版社刊《公益社乐剧月刊》,主要介绍外江戏剧目、汉乐曲调、潮州音乐等相关资讯。作为刊物主编的埔籍学者钱热储,在内文《汉剧提纲》中,提及此剧种似有创自汉口之可能,遂倡议并将其定名作“汉剧”。

历史

其源流始祖说法不一,有称“来自徽班”、或是“秦戏班底”等等。但据现有资料记载和考证,当数与湖南祁阳戏(亦称“楚南戏”)关系密切。

汉剧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清光绪年间至中华民国前期,外江戏在潮州的上流社会呗崇为雅乐。自三庆徽班进京为乾隆祝寿后,讲官话的戏剧在广东受到官府器重,也为士绅文人所推崇。普通百姓认为看官戏是有身份的象征,故称之为“雅乐”,受到平民的追捧。广州地区和潮汕地区普通话基础差,且各有地方戏剧,如粤剧和潮剧,官戏则因此在这些地方式微。而梅州地区则官话较为普及,百姓亦把官戏看作一种知识追求,因此汉剧重心逐渐转移到梅州。

1950年代末,汉剧又按分布地区不同,逐渐分成「广东汉剧」和「闽西汉剧」两大类,领奏的胡琴(主弦)均为头弦,都属于板式变化丰富的皮黄剧种。

角色行当

广东汉剧的角色行当有生(小生)、旦、丑、公(老生)、婆、红净、乌净七大行。此外还有包单、杂(打杂),俗称小行。大行中的生、旦、丑、 公还可细分为各“当”,如“公”行中分白须、掺白须、乌须老生、武老生等;“生”行中分文生、武生、文武生、娃娃生等;“旦”行分正旦、青衣、花旦、武旦、彩旦等;“丑”行分官袍丑、方巾丑、短衣丑、武丑、童丑、女丑等。

生行

又称小生,主要扮演青、壮年男子角色,用男声假嗓唱念,身段稳重大方,动作文雅潇洒。生行主要分文小生、武小生两种,文小生表演时“行如秋风,站似玉树”[2],注重翎子功、扇子功和水袖功,扮演的人物如《闹严府》的曾荣;武小生表演时干净利索,讲究力度节奏,注重把子功,所扮人物如《战徐州》的赵云。此外,还有《贩马记》扮赵宠的官袍小生,《三娘教子》扮薛倚哥的娃娃生,《三官堂》扮韩琪的箭衣小生。

旦行

扮演青年、中年妇女的各种角色,用女声假嗓唱念,表演以身段和水袖功夫见长。旦行又分正旦、青衣、花彩旦三种,正旦也称乌衣,表演端庄娴淑,要求“行不动裙,笑不露齿”[3],所扮人物如《秦香莲》的秦香莲;青衣,又称闺门旦,表演要求与正旦相同,所扮人物如《林昭德》的王金爱;花彩旦,要求身段动作“动如燕,行如风”,所扮人物如《花灯案》的陈彩凤。此外,还有花旦,如《凤仪亭》的貂蝉

丑行

扮演各种滑稽诙谐的人物,用男声原嗓唱念,动作夸张,常走矮步或单腿移步,出手小,表演时要求眉、眼、鼻、口、舌能同肩、手、指、腰、腿紧密配合。行内有“二偷活洛练五冬,偷油活捉最见功”的戏谚,意思是丑行演员必须学会《偷油》、《偷鸡》、《活捉三郎》和《洛阳失印》四出主要的丑戏。丑行有官袍丑,扮《昭君出塞》的王龙;项衫丑,扮《打花鼓》的公子;袈裟丑,扮《僧尼会》的小和尚;短衣丑,扮《偷油》的黄巢;童子丑,扮《蓝继子》的蓝继子;武丑,扮《时迁偷鸡》的时迁;女丑,扮《铁弓缘》的萧氏

公行

又称老生、须生,扮演各种中年、老年的角色,用男声原嗓唱念,仪态庄重大方,步法以稳健的“八字步”为基础。公行有白须老生,动作较为迟缓,重须功和发功[4],如:扮《百里奚认妻》的百里奚;乌须老生,扮《孔明请东风》的孔明;黪白须老生,扮《状元媒》的宋王;武老生,扮《群英会》的黄忠。

婆行

又称老旦、老妈,扮演老年妇女角色。有贫婆,扮《清风亭》的张元秀妻;贵婆,扮《白虎堂》的畲太君;丑婆,扮《金莲裁衣》的王婆。

乌净行

又称乌面、大花脸,既扮演英雄豪杰,也扮演权奸神怪,用炸音发声,嗓音威猛粗放,表演重功架,多用大动作,要求“举手投足千斤重,开膀过头显英雄”[5]。乌净有黑花脸 ,扮《太行山》的姚刚;白花脸,扮《击鼓骂曹》的曹操;青花脸,扮《齐王求将》的公孙衍;金花脸,扮神话戏中的天王神将;二花脸,扮《三气周瑜》的张飞

红净行

又称红面,扮演英雄好汉,以原嗓与假嗓结合发声,唱腔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表演要求龙行虎步,器宇轩昂。红净中的头手红净重唱功,所扮人物如《打洞结拜》的赵匡胤[6];二手红净重做功、武功,所扮人物如《崔子弑齐君》的崔杼

流传范围

经典剧目

知名演員

视频

汉剧:三娘教子
汉剧:末央宫,演唱:胡望梅,俞启风,黄天正,老夏_高清
汉剧《打花鼓》 电影版 主演: 李罗克、花碧兰、黄三爱

參考文獻

  1. 汉剧溯源,中国戏曲网
  2. 广东汉剧行当生行,中国戏曲网
  3. 广东汉剧行当旦行,中国戏曲网
  4. 广东汉剧行当公行,中国戏曲网
  5. 广东汉剧行当乌净行,中国戏曲网
  6. 广东汉剧行当红净行,中国戏曲网
  7. 客家汉剧《百里奚认妻》,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