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漢書·辛慶忌傳

漢書·辛慶忌傳出自於《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1]

目錄

原文

辛慶忌字子真,少以父任為右校丞,隨長羅侯常惠屯田烏孫赤谷城,與歙侯戰,陷陳卻敵,惠奏其功,拜為侍郎,遷校尉,將吏士屯焉者國。元帝初,補金城長史,舉茂材,遷郎中車騎將,朝廷多重之者。轉為校尉,遷張掖太守,徙酒泉,所在著名。

成帝初,征為光祿大夫,遷左曹中郎將,至執金吾。坐子殺趙氏,左遷酒泉太守。歲余,大將軍王鳳薦慶忌:「前在兩郡著功跡,歷位朝廷,莫不信鄉。質行正直,仁勇得眾心,通於兵事,明略威重,任國柱石。臣鳳不宜久處慶忌之右。」乃復征為光祿大夫、執金吾。數年,坐小法左遷雲中太守,復征為光祿勛。

時數有災異,丞相司直何武上封事曰:「虞有宮之奇,晉獻不寐;衛青在位,淮南寢謀。故賢人立朝,折衝厭難,勝於亡形。司馬法曰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夫將不預設則亡以應卒士不素厲則難使死敵。是以先帝建列將之官,近戚主內,異姓距外,故奸軌不得萌動而破滅,誠萬世之長冊也。光祿勛慶忌行義修正,柔毅敦厚,謀慮深遠。前在邊郡,數破敵獲虜,外夷莫不聞。乃者大異並見,未有其應。加以兵革久寢。《春秋》大災未至而預御之,慶忌宜在爪牙官以備不虞。」其後拜為右將軍諸吏散騎給事中,歲余徙為左將軍。

慶忌居處恭儉,食飲被服尤節約,然性好輿馬,號為鮮明,唯是為奢。為國虎臣,遭世承平,匈奴、西域親附,敬其威信。年老卒官。長子通為護羌校尉,中子遵函谷關都尉,少子茂水衡都尉出為郡守,皆有將帥之風。宗族支屬至二千石者十餘人。

譯文

辛慶忌字子真,年少時因為父親的蔭蔽被授予了右校丞的職位,跟隨長羅侯常惠開赴烏孫都城赤谷城駐兵守邊,開墾屯田,辛慶忌與歙侯作戰,陷陣卻敵,常惠把他的功績上奏,朝廷論功行賞,升任侍郎,又升任為校尉。率領將士駐紮在焉耆國。漢元帝初年,補任為金城長史,被推薦為茂才,又調為郎中車騎將,朝廷官員中有很多看重他的人。後來又改任校尉,升任張掖太守,徙任酒泉太守,所治境內為當時所稱頌。

漢成帝初年,辛慶忌被任命為光祿大夫,又遷任左曹中郎將、執金吾。因兒子殺了姓趙的人,辛慶忌貶為酒泉太守。一年多後,大將軍王鳳推薦辛慶忌道:「他先前在兩郡任官時功跡卓著,被徵召到朝廷後,歷任各種官職,沒有人不信任嚮往他的。品質行為正直,仁愛勇敢深得大家喜愛。而且還通曉兵事,懂得謀略,威望很大,可以擔任國家的柱石。臣王鳳不宜久在辛慶忌的上位。」於是辛慶忌又重新被徵召任命為光祿大夫,執金吾。幾年後,辛慶忌因犯小罪,被貶為雲中太守,後重新被徵召為光祿勛。

當時多次出現災難異象,丞相司直何武封書上奏說道:「虞國因有官之奇,晉獻公難以入眠;衛青在位,淮南王只得停止陰謀。所以賢人在朝廷,挫敗陰謀,彈厭變難,可以勝敵於無形之間。《司馬法》上說:『天下即使安定,如果忘記了戰爭就一定很危險。』如果將領不事先安排好,就不能應付突然的變難;士兵平時不加以嚴格訓練,就不能讓他們以死抗敵。因此先帝建立了各位將領的官位,由親近的親戚主持內部,外姓的人主持外部,所以奸邪不軌的行為不能萌發而被破壞消滅,這實在是萬代的長久之計。光祿勛辛慶忌躬行仁義遵依正道,和柔沉毅,誠實寬厚,有深謀遠慮。以前在邊郡,幾次打敗俘獲敵虜,夷狄沒有不知道的。前一段時間有些很怪異的事都出現了,卻沒有得到應證。再加上兵事很長時問都沒有了。《春秋》上說大的災難未來之前就要提前加以防備,辛慶忌宜居武將官位以備不測。」其後辛慶忌被授官為右將軍諸吏散騎給事中,一年多後調任為左將軍。

辛慶忌平日的儀容舉止恭敬謙遜,飲食穿戴尤為節儉,但性喜車馬,標識很醒目,這算是他唯一的奢侈。為國家勇武之臣,適逢天下太平,匈奴、西域親近歸附,敬重他的威信。辛慶忌年老死於任上。長子辛通任護羌校尉,次子辛遵任函谷關都尉,幼子辛茂任水衡都尉,又出任郡守,他們都有將帥的風範。宗族旁支親屬官至二千石的有十多人。[2]

作者簡介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