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哈姆雷特(閒敲棋子落燈花)
作品欣賞
永遠的哈姆雷特
有消息報道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戲劇導演林兆華,再度執導《哈姆雷特》。在談到重新執導這部戲的目的時他說:「我想通過這部戲重整歷史乾坤,表達人的困境,展現話劇的靈氣。」我想哈姆雷特一定是林兆華心中最無法割捨的一部戲,一部對於他而言是凝聚了生命成長記憶的一部戲,哪怕導了又導,依然執著不舍。
據了解在表現形式上,林兆華表示將延續「90年版」的解讀方式。讓年輕的、飽含着對生命無比期待與激情的哈姆雷特再次打動一顆顆年輕的心。18年前的一個寒冷的冬日,以年輕人為主的觀眾群為購買林兆華的《哈姆雷特》門票,在北京電影學院劇場外排起了長達數百米的隊伍。18年後,林兆華還是希望通過這部戲把年輕人吸引到劇場,培養他們對戲劇的感覺。
這一次濮存昕以55歲的高齡再度擔綱,出演哈姆雷特,也同樣可見他對這一人物的深深熱愛與無法忘情。在經歷了歲月風塵的洗禮後,當他再度走上舞台,去詮釋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時,相信給觀眾的感覺一定是豐富而多義的;高圓圓扮演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兒奧菲利亞,該是清新而自然的,正如奧菲利亞這一人物所具有的性格特徵一樣;而王后喬特魯德這一角色則由我一直欣賞的演員陳瑾擔當,她的表演風格含蓄而內斂,張弛有度,我想她一定會塑造出一個與眾不同的母后形象。
這時,真的希望能夠去北京看一看林兆華指導的這部08版本的《哈姆雷特》,也許《哈姆雷特》寄託了他全部的戲劇理念與戲劇精神。當舞台上演繹着的哈姆雷特漸漸落幕時,我想那該是已有72歲高齡的林兆華,在戲劇舞台上悲情而華麗的轉身與謝幕吧。與戲打了一輩子交道,在告別舞台的那一刻該有怎樣的心情呢?是滿足與幸福還是留戀與不舍呢,也許是各種情感剎那間的交匯。
在當下的年代,哈姆雷特似乎離我們太過遙遠了,可是對於真正讀懂了哈姆雷特的人而言,就會覺得哈姆雷特其實從來都是鮮活的,他具有着無法抗拒的、永恆的生命力。「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值得的思考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鬥爭把他們清掃,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
死了;睡着了,什麼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他無數的血肉之驅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了,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
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許還會做夢,嗯,阻礙就在這兒:因為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腐朽的皮囊之後,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將要做些什麼夢,那不能不是我們躊躇顧慮。
人們甘心久困於患難之中,也就是為了這個緣故;誰願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爆和費盡辛勤所換來的小人的鄙視,要是他們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算清他自己的一生?
誰願意負着這樣的重擔,在煩勞的生命的壓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為恐懼不可知的死後,懼怕那從來不曾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神秘之國,是他迷惑了我們的意志,是我們寧願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們所不知道的痛苦飛去?這樣,重重的顧慮使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決心的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這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
一百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有一百個不同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多解的,是年輕而永不凋零的戲劇之魂。對每一個熱愛戲劇的人來說,莎士比亞是屬於整個世界的。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都演繹過他們所理解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已成為許多人心中的一種情結,一個人文主義復甦的文化符號。隨着歷史的變化與發展,哈姆雷特所傳達的已不只是一個復仇的故事那麼簡單,哈姆雷特傳遞了太多人類關於命運的種種思考。
當年考戲劇文學專業,要求學生必讀的戲劇經典之一便是列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首的《哈姆雷特》,又可譯作《王子復仇記》。那時在對西方歷史文化背景知識掌握的近乎可憐的狀態下,為應付考試,我開始惡補西方戲劇史與莎士比亞。讀《哈姆雷特》總會讀到睡着,特別是讀着劇本中那些拗口的長長的人物名字,以及晦澀難懂的台詞,不由人暗恨滋生,都是些什麼老古董的玩意兒,讓人不得超脫。直到有一天,在老師的講解和自己的領悟中,才慢慢走近了哈姆雷特,走近了他起伏跌宕的命運軌道,也從此愛上了哈姆雷特,我相信,哈姆雷特在熱愛他的人們心中是不朽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