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慶禪院
永慶禪院位於陝西省華縣柳枝鎮上安村南鳳凰山(名「鳳龍山」、「鳳居山」下)。據寺中明宣德八年(1433鳳居山永慶禪院碑記》所載,該鳳寺「始於漢室,隆唐世」。考之史傳,永慶寺約建於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據當地傳說,永慶寺的創建與漢武帝劉秀有關。劉秀曾被王莽軍追捕,逃至鳳凰山終於脫離險情。後其子漢明帝繼位後建造了洛陽白馬寺,是為中國興建佛寺之始。漢明帝為感念鳳凰山潛藏其父形跡使之得脫度難,,遂詔命於此建「永慶禪院」一座。建成後,漠明帝常與文武百官來此敬香禮佛。
中文名 永慶禪院
位 於 陝西省渭南華縣柳枝鎮
始建於 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
先 名 大悲寺
景點級別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占地面積 4342.8平方米
建寺起源
永慶寺位於華縣柳枝鎮黃安村東的溝峪河東岸,在少華山北麓的國道之側,距縣城12公里,總面積4342.8米。寺院坐南向北,四周綠竹環繞,山上翠柏覆蓋,綠樹成蔭,山下平疇千田,田園似錦。據清《續華州志》記載,西漢末年,東漢之初,此地為高士辛繕隱居之所。一日,忽有大鳥伴棲於辛繕廬室巨槐樹上,旬時不去,朝野稱奇,人稱鸞鳳,因而名為鳳居山或鳳凰山。據永慶寺中明宣德八年(1433)的《鳳居山永慶寺禪院碑記》所記載,該寺「始於漢室,隆於唐世」,據當地傳說,劉秀當年曾被王莽軍追捕,逃至鳳凰山終於脫離險情,其子漢明帝為感念鳳凰山潛藏其父形跡使之得以脫難,遂詔命於此建「永慶禪院」一座,故名永慶寺。
歷代沿革
永慶禪院相傳始建於隋唐年間,先名大悲寺,明萬曆36年 沈王賜「永慶禪院」,歷代多次修葺、增修,建築宏偉,規模宏大,可惜寺院建築全毀於近代戰火。唐貞觀六年(632年),太宗李世民來此焚香參拜,寓居寺內。唐朝永慶禪院進行了大規模擴建,方圓四十里,僧眾四百餘人、為接納各地信士的十方嚴林,極一時之盛。明朝禪宗長老二法師居此,重建廟宇,再塑佛像。據明朝碑文記載,彼時鳳凰山頂有鳳凰塔墓及碑刻,半山腰建有菩薩殿、天王殿、金剛殿等,廂房百餘間,六小寶塔十餘座。寺宇現模不遜當年。清朝永慶禪院仍然屢有增建。據民間傳說,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慈僖太后與光緒皇帝等人移駕西安途中曾到永慶禪院敬香,並留下鳳袍以作紀念。「文化大革命」中、永慶禪院遭到嚴重破壞。1984年,寺內僧眾在當地有關部門及四眾弟子協助之下,重新造行整修。2003年春,縣政府首先征地1公頃,為景區首批建設用地,7月景區破土動工,9月因募捐資金的需要,組建「永慶禪院籌建處」11月永慶寺禪院修復工程奠基,2004年3月政府開始二次征地3公頃,用於修復關景平台等,現整個景區建設正在建設中,一期工程大雄寶殿已竣工典禮並開始接待遊客。
寺院格局
現有建築基本為清朝所建,改革開放後又陸續新建。整個寺院占地兩干多平方米,計有大殿三間、過庭三間、東廂房三間[1] 。寺內山門齊整,前院各列鐘鼓二樓,中殿彌勒尊佛,笑口常開,大肚能容,四大天王,各執法器,威懾一方,韋馱天將,寶杵鎮魔,晝夜護法,尊尊彩塑,形神各異,肅穆莊嚴;再進中院,即寮居旁宅,東西方三聖分供兩側,正中間原為僧人坐禪堂,今作大雄寶殿,外圍有「玉猴壽桃」「龍戲牡丹 」之石雕欄杆,造形別致,今存有脊獸頭、琉璃瓦、柱頂石、石欄雕之殘片,足以證明當年大雄寶殿之輝煌。
目錄
=現代住持
永慶禪院前任住持為青峰法師,江蘇句容人27歲於句容石華山出家,精通律、禪、密、淨各宗,1962年起任永慶禪院住持。改革開放之後,青峰訓為修復該寺。四處奔走,廣結善緣,嘔心瀝血,貢獻甚巨[2] 。1994年圓寂。永慶禪院現任住持演芳法師,57歲,陝西人,1988年依青峰法師披剃。
文物價值
建築:寺內有漢磚、漢瓦、唐磚及明清時期的石碑。另有一株龍龜樹,又稱「萬年青」,傳為漢朝建寺時所植,呈龍形龜式,雖經 千年風雨,依舊巍然挺立青春不衰。該寺現以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年古銀杏:俗稱白果樹,樹高約20米,冠幅約15米,為省級重點保護古樹。據傳為宋代修建永慶禪院(今在後河西村)時栽植,已有千年歷史。原為雌、雄兩株,雄樹因遭雷擊早枯被伐,只存雌樹枝繁葉茂,無雄樹仍結白果已成為當地一迷,周圍村民信為神樹常來祭拜,乞求保佑,據說很有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