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水田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水田城、镇、村庄、独立工矿区内筑有田埂(坎),可以经常蓄水,用于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土地

水田按水源情况分为灌溉水田和望天田两类。灌溉水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望天田指无灌溉工程设施,主要天然 降雨,用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水田 [1]

记载文献 《后汉书·马援传》

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东南亚 [2]

气候 热带、亚热带

简介

1.围有田埂,用以蓄水种稻的耕地。《后汉书·马援传》:"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 唐 王维 《积雨辋川庄作》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 齐 、 晋 、 燕 、 秦 之地,有水去处,皆可作水田……自犂地而浸种而插秧,而薅草,而车戽。从夏讫秋,无一息得暇逸,而其收获亦倍。" 章炳麟 《訄书·定版籍》:"围田多雍遏沼泽为之,今则遍以称水田。" 丁玲 《记游桃花坪》:"我们急急地走到岸上,一眼望去,全是平坦的一望无际的水田。"

2."水田衣"的省称。 唐 王维 《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乞饭从 香积 ,裁衣学水田。" 清 黄景仁 《慈光寺前明郑贵妃赐袈裟歌》:"水田一袭镂彩成,光焰至今犹未歇。"详" 水田衣 "。

分布

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气候

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地形

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劳动力

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

人均耕地

主要水稻种植业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生产习惯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等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

中国水田

水田因为水量供应充足而得名。在中国地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内。而真正的大片水田却集中于南方地区。是专门种植水稻也是水稻主要生产的地区。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12786.19万公顷(191792.79万亩)。其中,水田3139.20万公顷(47087.97万亩),占24.55%。

土壤:南方的水田中的土壤称之为:水稻土。 水稻土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及人们种植水稻后,采用各种栽培措施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由于长期灌溉和干湿交替,形成了不同于旱地的土壤性状。水稻土在种稻灌水期间,耕作层为水分所饱和,呈还原状态;在排水、晾田、秋冬干田季节,耕作层呈氧化状态。这种周期性的干湿交替过程,形成了水稻土特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

水稻土在淹水缺氧的情况下,有机质分解比较缓慢,腐殖质程度高,肥效比较稳长,养分损失较少。但如果土壤还原性较强,有机质进行嫌气分解,则产生多种有机酸,阻碍稻根的泌氧能力。还原性更强时,还会产生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毒害稻根,严重时稻根发黑、腐烂、死亡。

据研究,水田一定的还原环境,对水稻生长还是有利的,在还原状态下,无机氮几乎全部以氨态氮存在,这适于水稻的吸收利用,同时,氨态氮是阳离子,容易被土壤胶体吸附,不易流失。

水稻土的另一个特点是稻田淹水以后,pH值往往升高,氧化还原电位降低,从而促进磷酸铁的水解加强,高价铁的磷酸盐还原为低价铁的磷酸盐,铁、硅复合体也被还原。因而,土壤中的有效磷和二氧化硅含量增加,有利于水稻吸收。但渗漏性强的砂质稻田和活性铁、铝多以及含磷酸钙盐为主的稻田(土壤中残留大量的有机质的例外),有效磷则减少。对这类稻田则要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增施磷肥,才能满足水稻生长对磷素的需要。

水田淹水以后,三价铁被还原为能溶于水的亚铁,锰也发生类似的变化,钾也有部分被铁、锰、铵等离子置换而释放出来,供水稻生长需要,而且亚铁和硫化氢结合生成硫化亚铁沉淀,减轻硫化氢的危害。这些都是水田在淹水以后适当的还原环境形成对水稻生长有利的一面,但还原程度太强或还原状态时间太久时,则对水稻生长不利。因此,要利用排灌技术、晾田、耕作等措施,使土壤对水分具有适当的渗漏性能,以调节土壤中氧化还原状态和pH值,不断更新土壤营养环境,满足水稻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要。

水稻土在中国分布很广,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平原、河谷之中,尤以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集中。它以种植水稻为主,也可种植小麦、棉花、油菜等旱作。

气候:中国南方大多数地区属于亚热带,南部沿海少部分地带属于边缘热带。总体上温度从北到南逐渐降低,降水从东南到西北逐渐减少,雨、热同季,有利于植物生长。

中国南方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属于东南季风气候区。在夏季,南方盛行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潮湿气流向北、向西北运行,气候潮湿多雨。在冬季,南方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盛行西北风,气候相对干燥、寒冷。

历史:在中国原始农业中,在长江流域及广大南方地区流行水田耕作农业。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的以水田耕作为特色的原始农业,迄今所知,至少可上溯至距今 7800 至 8200 年前的彭头山文化时期。彭头山文化因发现于湖南澧县大坪乡彭头山而得名,1988 年经考古工作者的正式发掘,其文化面貌 披露于世,在彭头山遗址出土的陶片中夹杂大量的稻壳和稻谷,结合其它共 存物和遗址的碳 14 年代测定情况分析,许多学者认为,彭头山遗址水稻遗存 的发现,标志了中国的稻作农业早在距今八千年前后便已发生。据此可知, 中国的水田耕作历史与旱田耕作历史同样古老。与彭头山农业文化时代性质 相近的湖南石门皂市下层文化和湖北宜都城背溪文化,也都发现了明显的水 稻遗存,这些迹象表明,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种植水 稻已不是个别现象,水田耕作生产看来已形成习俗开始流行起来。

在公元前 50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期间,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水田耕作农业发展十分迅速,呈现了格外发达繁荣的趋势。在长江流域,继彭头山、皂市、城背溪农业文化之后,首先崛起的是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和桐 乡罗家角文化,中游地区的四川大溪文化紧追其后,河姆渡文化在余姚茅湖、 鄞县辰蛟、宁波八字桥和舟山白泉等宁绍平原东部地区均有分布,大溪文化 则主要分布在四川巫山县城、湖北秭归朝天咀、宜昌杨家湾、清水滩、中堡岛、宜都红花套、古老背、枝江关庙山、江陵毛家山、蔡家台、松滋桂花树、 公安王家岗、湖南澧县三元宫、丁家岗、安乡汤家岗等川鄂湘毗邻地区。这些遗址都是明显流行以水田耕作为主要生产习俗的,且水稻种植业都已达十 分发达的水平。继河姆渡、大溪文化之后,嘉兴马家浜文化、京山屈家岭文 化、余杭良渚文化、郧县青龙泉三期文化和江西山背文化、福建昙石山文化、

广东石峡、陈桥、金兰寺文化以及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新石器晚期文化 等等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大部分农业文化遗址,都普遍流行着水田耕作, 并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生产习俗。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