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水晶晶的南潯(沈裕慎)

水晶晶的南潯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水晶晶的南潯》中國當代作家沈裕慎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水晶晶的南潯

一場突如其來的,淋濕了南潯的大地,淋濕了南潯的意境,也淋濕了我的心境,卻又不覺得煩惱。想起韓靜霆的散文《煙雨中的周莊》,那濕漉漉且水般柔美的句子,心便釋然。不是什麼人,都有這樣的機緣,帶着雨水,親近水鄉,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周莊亦然,南潯亦然。

雨絲不是很密,從雨簾里看水鄉古鎮,是有些觸摸陳年舊物和閱覽竹書之味道。稍不留神,就有冒雨行走的時候,我有了和韓靜霆一樣的境遇:「衣裳在空氣里就濕漉漉了,眉毛頭髮也不知不覺中濕了……」

南潯的雨,就是這麼飄逸着文人的風趣,裹挾着商人的機敏,很有禮節,很有誘惑,善待着每一個親近它的人。

朦朧的雨中,有着濃郁人文歷史積澱的南潯,地以人名,人以地聞。古鎮與水鄉在這裡交融,自然與人文在這裡交匯,歷史與未來在這裡交響。南潯,依然保持着明末清初的風貌,一條大河自南至北,穿鎮而過。岸邊垂柳在微風吹拂下,舞着柔軟枝條,隨風蕩漾。古老的石拱橋,連接着市河兩岸的街道,橋面石板,被人踩得光溜溜的。黛瓦粉牆,青石小弄,木柵花窗,廊棚傍溪,人家枕河,河埠石階,在河柳和古木的掩映下,組成了長長的河街,仿佛身材修長的美女,穿着一件美麗絲綢旗袍,款款而來,這是一種多麼漂亮而有精神的水靈靈。隨着「西學東漸」思潮的湧入,眼界開闊做外貿生意的南潯富商,給這座小鎮,深深打上了「中西合壁」的歷史烙印。沿着河邊石板路濕濕地走,每向前邁進一步,我都覺得腳下踩踏的,是一段歷史,是一個故事,也是一頁文化

「一條運河千里長,運河兩岸是故鄉。楊柳橋頭依古塔,千村萬落耕織忙……」有人驚嘆試問,緊緊相連與大運河,從古鎮穿越的母親河,流淌着清澈明亮的河水,為什麼一流淌到了南潯這裡,就特別的水靈靈,水晶晶?書寫着一段獨步華夏、瑰偉奇絕的傳奇呢?

莫非這裡有「水晶晶的朝雲,水晶晶的暮雨,水晶晶的田野,水晶晶的池塘……」甚至水晶晶的老者,水晶晶的靈魂」。出生在南潯的著名作家徐遲先生,在他的《江南小鎮》里,曾用66個「水晶晶」描述了故鄉的美麗和清澈,這裡有水晶晶的荷葉珠子,水晶晶的竹徑,水晶晶的蠶蟲,水晶晶的紫雲英,水晶晶的稻香村……這是一個多麼神奇的江南古鎮。

漫步古鎮街頭,我仍然可以看到當年的老米行和雜貨店的招牌,還有劉氏梯號」、「絲業會館」、「求恕里」、「張石銘舊宅」、國民黨元老張靜江故居等。他們的舊宅,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特色,即有粉牆黛瓦,又有哥特式的窗欞和屋頂,院子裡種香樟,也種法國梧桐。外觀森嚴氣派,宅內卻顯陰森壓抑。牆角籬落,有蒼苔如頑皮的小獸,探頭探腦。依稀可見當年絲綢的繁華。南潯以前主要是靠蠶絲業發家,「附近遍地皆桑,家家養蠶,戶戶繅絲織綢」,早在南宋時就己「耕桑之富,甲於浙右」,明末清初已成為全國蠶線貿易中心,當我在這裡見到了天下最漂亮的絲綢,這是一種多麼光鮮而有生氣的水晶晶啊!

「輯里湖絲」又稱「輯里絲」,是絲中極品,因產於南潯鎮輯里村而得名。如果說浙江是江南絲綢文化發祥地之一,南潯「輯里絲」則是江南絲稠之最。那天,我來到當年的南潯商會,現為輯里湖絲館。讓我知道,絲綢是紡織品里的「貴族」,優裕而從容。它的品質,就是它的招牌,一經出生,就耀眼一方。有一個數據說,闢為通商口岸後的上海,1847年出口的生絲中,輯里絲占到了百分之六十三!1851年,「輯里絲」榮獲倫敦首屆世博會金獎,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世界大獎的民族品牌。

南潯的古蹟眾多,與自然風光和諧統一,充滿着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靈氣。在絲絲的雨里,這座僅有2平方公里的水鄉古鎮,富豪商紳雲集,大小園林多達27處,故有「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且皆為巨構,實為江南所僅見。」現存嘉業堂、劉氏小蓮莊、陳氏穎園和張氏適園,足以傲視全國古鎮之園林。

我游南潯,從南遊到北,第一景點是小蓮莊,又稱「劉園」,始建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占地27畝,歷經劉家三代人,用了40年建成,因仰慕元代書畫家趙孟頫的湖州蓮花莊而取此名的。其主人為清代光祿大夫劉鏞。

小蓮莊中的園林依地形設山理水,形成內外兩園。內園是一座園中園,處於外園的東南角,以山為主體。仿唐代詩人杜牧《山行》之意,鑿池栽芰,疊石成山。山道彎彎,半山蒼松,半山紅楓,楓林松徑,山路迴轉,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外園則以荷池為中心,池廣約十畝,沿池點綴亭台樓閣,步移景異,頗具匠心。內園與外園以粉牆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內外園山色湖光,相映成趣。

除了園林,小蓮莊中還有一樣建築尤值品賞,便是位於荷池西岸較高的建築「東升閣」。東升閣是一座西洋式的樓房,俗稱「小姐樓」。室內用雕花圓柱裝飾,壁爐取暖,窗的外層用百葉窗遮光,為法式建築風格,具有濃郁的異國情調。離東升閣不遠處還建有「淨香詩窟」,是主人與文人墨客吟詩酬唱之處,也別有一番趣味。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濃濃書香,讓南潯古鎮顯得更加與眾不同,也是其為人津津樂道的一大原因。與小蓮莊一牆之隔的嘉業堂藏書樓,主人是劉墉之孫劉承干。魯迅先生曾表示他很感激劉承幹這種「傻公子」,為什麼呢?因為劉承干為我國古籍保護和文化保護,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置身於藏書樓的迴廊上,我在尋思,小蓮莊濃厚的文化氣息,是不是還因了它與這座書樓近在咫尺的緣故?是也好,否也罷,古鎮的風雨里,有了這樣一處書卷氣濃厚的神聖之地,而多了一抹知性和厚重,也確是事實。藏書樓是一座迴廊式的兩層樓房磚木結構,中西合壁,共建有考究的房屋52間,均為藏書之庫房,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建成,化了三十萬輛白銀,為江南四大藏書樓之一。

藏書樓的正廳內,末代皇帝溥儀題賜「欽若嘉業」金匾,是書樓得名之淵源。我說,就憑這塊匾,它就可以和任何一座私家樓相媲美。何況,藏書樓的落地長窗,都用「嘉業堂藏書樓」篆字圖案雕刻而成,圍欄則以「希古」篆字圖案用鑄鐵澆築,其恢宏,其細膩,世間少見。這個藏書樓,是中國近代傳統藏書樓興建最晚,藏書最多,規模最大,結局最圓滿的絕唱。最鼎盛時聚藏書60萬卷,18萬冊,其中有宋雕刻版《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明刊本、明抄本與雕刻版書,曾蜚聲海外。1951年,原書樓主人慷慨地捐贈給浙江圖書館。

南潯「江南第一古民宅」,又名「懿德堂」,位於古鎮南西街。文友告訴我,主人為晚清南潯巨賈儒商張均衡,字石銘,光緒二十年舉人。這宅始建於1899年,並於1906年建成,前臨古潯溪,坐西朝東,占地建築面積為5137平方米,有五落四進和中西各式樓房244間,由典型的江南傳統建築和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歐式建築組成,其風格之奇特,結構之恢宏,工藝之精湛,建築之精華,無不透出凝重而古樸,清晰而悠遠的氣息,可謂中西合璧的經典之作。我走入正廳,見之懸掛着清末狀元張謇所書「懿德堂」堂匾。「懿」是對婦女尊稱,古代女子多德便曰「懿」。因主人幼年喪父,家中事務全由母親操持,為表示對母親的尊敬和孝心,所以取了這個名字。在大廳磚雕門樓上,刻「世德作求」,意在世世代代以德為榮、為求,也是望族的家訓。在歐式舞廳,豪華內廳,吊燈立柱,馬賽克地坪舞池,全部由法國進口裝飾,外面紅磚雕飾的西洋門樓,酷似教堂,那法式鐵花扶欄、羅馬柱式門樓、豪華富麗的西洋舞廳和這巴洛克建築風格,融為一體。兩側高大的牆壁,黑色瓦片,青石板路,花崗石台階,兩棵高矗入雲有着150年樹齡的廣玉蘭,涵含着財源廣進,永不敗落……是江南罕見的、基本保持明清歷史舊貌的豪門巨宅之一,在濛濛細雨中,顯得更美、更亮麗、更精彩。

河是南潯的血脈,橋是南潯的骨骼。一座座形態別致的石拱橋,總要攔截我的一段情愫。我忽然發現,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橋,南潯才顯得更有韻味。一座座小橋,串起一串串腳步,串起一縷縷情思,串起一個個流經橋下的故事。或許正是因為這「三步一拱,五步一橋」,古鎮的時光才疑似被攔截,才有了如今古老而又年輕的南潯。枕水人家,夢裡江南,烏篷過石橋,動靜兩相宜,這是任何導演也不能創意的長鏡頭。我知道,南潯的橋都有些歷史,端看那些鐫刻在橋樑上的名字,便知橫跨在河面上的,就不只是一堆拱石,而是一段傳說,或是一段故事。通津橋的出典,就是「通濟行人」之意。我不清楚張靜江、張石銘、徐遲這些人,是不是冒着不密的細細雨絲,從這座橋走出去的,但我知道通津橋畔,早在明清時期就已是繁華絲市,「輯里湖絲」,就是從該橋堍運絲上船,經水路運往上海,銷往海內外的。我記得,清人曹仁虎在《潯溪竹枝詞》中,就有過這樣的記載:紅蠶上簇四眠過,金繭成來欲化蛾。聽道今年絲價好,通津橋口販船多。

當下,拾階橋上,除了聞聽到歷史的足音外,我還能看到酒幡下獨斟自飲的悠閒老伯,以及身着粉紅色旗袍、蜂腰鶴腿的女郎,撐着花傘招搖而過,留下一抹馨香,留下一份惆悵。

南潯古鎮具有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古建築、古城河、古拱橋、古街道、古庭院、亭台樓閣等,風風雨雨,朝朝暮暮,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文化昌盛,人才輩出,崇文重教,我見宋、明、清三朝統計,南潯籍進士41名、京官56名、州縣官57名。近、現代湧現出了兩彈一星元勛屠守鍔、共和國飛機設計之父徐舜壽等80多位名人巨匠。「九里三閣老,十里兩尚書。」從宋代朱楠的《厚德遺言》開始,歷經元、明、清幾個朝代,數數點點南潯文人的著述,犖犖然一支綿延不絕的文化大軍,從歷史的深處逶迤而來,那數以萬卷的作品,儼然已匯成思想和文化的河流。讓我在江南水鄉古鎮中,品味到南潯濃郁的文化底蘊和江南靈氣。

當地人們習慣按財富的多少,以動物形體的大小,把這些絲商分為「四象八牛七十墩狗」。資產過千萬兩白銀的稱為「象」,過百萬的稱為「牛」,在五十萬兩左右者則譬之曰「狗」。有資料證實,南潯絲商群體的財產總額在六千萬兩至八千萬兩,相當於當時晚清政府一年的收入。可見,堪稱富可敵國。當時俗語云:「江南古鎮九十九,不如南潯走一走。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古鎮因此號稱「中國近代第一鎮」。

「南潯,難尋!」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魏小安將其歸結為南潯擁有的唯一性質,是一個兼具深厚底蘊和生活着的古鎮,在江南乃至國內已經難尋。

南潯,一座史韻悠遠的江南古鎮,一處祟文重教的文化之邦,一片蓬勃奮發的活力熱土,歷經近千年的風雨積澱,以它獨有的底蘊與氣度,洗盡鉛華,熠熠生輝……

南潯,或許不是你我的故鄉,或許是你我那永遠的鄉愁![1]

作者簡介

沈裕慎,本名裕生,筆名袁亮、沈泂等,1942年11月出生於上海安亭,江蘇省崑山市花橋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