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水文资料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水文资料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一个科技名词。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1]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2]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后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目录

名词解释

从实地调查、观测及计算研究所得与水文有关的各项资料。例如降水量、蒸发量、水位、流量、含沙量等,以及从这些资料求得在一定时期内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总量、过程线和等值线等。

通常专指水文的实测资料,即通过水文测验所收集的各种水文要素的原始记录。又称水文数据。广义的水文资料内容还包括水文年鉴、水文统计值、水文图集及水文调查资料等。随着通讯、计算机、缩微摄影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些国家已建成水文资料(数据)库。

整编  实测的水文资料篇幅浩繁,多数资料在时间上是离散的,原始资料只有一份,因此必须按统一标准、规格,整理成系统、简明的图表,并经过审查、汇编,以水文年鉴或其他形式刊印出来或存储于资料库,才能便于使用。此外,通过整编,还可以发现水文测验方面存在的问题。

水文资料整编项目有水位、 流量、 泥沙、水温、冰情、 水质、 地下水、降水、蒸发及水文调查资料等。主要刊布形式有:“逐日表”,内容包括逐日数值(平均值或总量)和月、年统计值(平均值、总量及极值);实测成果表,反映瞬时变化过程的摘录表;极值,一般为挑选月、年最高值和最低值或最大值和最小值。对降水量资料来说,还要统计不同时段从若干分钟到若干天的最大降水量。各个项目的工作一般包括考证、定线、制表及合理性检查。考证是把水文测站与水文测验有关的基本情况考查论证清楚,作为选择整编方法和使用资料的依据。定线是按照整编需要,确定两个水文要素(如水位与流量)的关系曲线,作为用一个要素(如水位)的资料去确定另一个要素(如流量)的依据。制表是按照要求编制刊印底表。最后进行合理性检查,根据各种图表来检验整编成果是否符合水文要素变化的规律,以便发现和处理资料中存在的错误,保证资料质量。水文资料整编已可用计算机进行。原始资料经过转换存储于磁带或磁盘,输入计算机后,借事先编好的定线、计算、统计、排表等程序,进行整编。最后输出供制版用的底表或直接经过排版机器作出印刷底版,刊印成水文年鉴。水文调查的历史洪水资料或流域资料,可按河流、流域或区域整编成专册。

水文图集是历年水文资料分析、综合的成果,用等值线和分区的办法来反映区域内一般的水文规律,以供人们对区域水文情况一般了解或查算用。

水文统计值为一定时段(日、月、年、多年)内的水文要素特征值,如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常用的水文特征值有流量、 径流总量、 径流模数、径流深、径流系数、降水量、蒸发量及含沙量等。

存储与检索

应用计算机存贮经过整编处理系统的历史水文资料,使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计算机进行快速检索。20世纪50年代后,有些国家用磁带作为存储介质。一般每厘米存贮 640字符的磁带,总存贮量为4600万字符,按有效利用率70%计,约相当于年鉴6000页。但磁带检索速度慢,故自60年代以来又逐步采用磁盘,其存贮量与磁带属同一数量级,主要优点可以直接存取所需信息,而不必象磁带那样从头开始顺序填写,检索速度比磁带提高4~5个数量级(检索一个信息一般为数十毫秒),因而为联机实时检索提供了物质基础。另外,也可采用缩微胶卷记录年鉴,一张10cm×13cm的胶片可存贮年鉴270页,便于携带保管。

两种组织方式

对应于上述两种介质,水文资料的计算机存贮与检索主要有两种组织方式。一种是把各种水文资料组织成若干个相互独立的数据文件;另一种是在建立数据文件的同时,在不同文件所包含的数据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以便交叉检索并获得节省存贮等效果。例如,可直接根据测站索引文件自动检索所需的降雨径流对应资料。这种数据组织方式称水文数据库。70年代下半期以来,又把若干个有关联的数据库,如一国或数国的数据库联系起来组成计算机网络,实现资料共享,并相应地建立起一个专门存放各库资料总索引的数据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