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水宁寺镇

水宁寺镇位于巴州区东部,与通江、平昌、巴州三县区交界,距巴城30余公里,是达川、通江、平昌至巴州必经之地,有“入巴第一镇”、“巴州东大门”之美誉。

2019年12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巴中市调整巴州区等3个县(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川府民政〔2019〕23号):撤销花溪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水宁寺镇管辖,水宁寺镇人民政府驻水宁街89号。[1]

目录

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水宁寺镇位于巴中市巴州区东部,距巴州城区32公里,镇内地理优越,交通方便。全镇幅员面积52.52平方千米,辖16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96个村民小组,4个居小组,总人口17396人(2017)。有耕地面积1200公顷,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蔬菜等。

简介

水宁原名始宁,西晋始设始宁郡,后改始宁县,历经晋、隋、唐、宋、元五个朝代,明朝废郡县制,改制水宁寺,是当时北通汉中,南到成都的驿站。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38龛300余尊佛像彩雕是盛唐时期文人墨客留下的艺术瑰宝,曾被敦煌学专家,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名誉教授段文杰先生誉为“全国第一”、“深山藏国宝”。

行政区划

1993年3月,水宁寺镇建置成立,幅员面积54平方公里。现辖16个村,为龙台、印盒、梭椤红栋、佛坎、勇山、天宫、沙嘴、枇杷、凉风、金银、凳子垭、香炉、龙骨、三皇、水宁寺16个村委会和水宁1个居委会,96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小组,21个党支部,587名共产党。有6698户,2.7万人口,14131亩耕地,31515亩林地,森林覆盖率51.3%。水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镇,盛产水稻、玉米、红苕、小麦、油菜、枇杷、生猪、水产等,其中“水宁鱼”更是名扬省内外。

镇内有小(乙)型水库一座(斯连水库),山坪塘230口,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页岩砖厂3个,水泥预制板厂3个,板材加工厂1个,纯净水厂1个,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小集镇建设示范镇,2000年市委、市府授予“文明集镇”称号,2003年市委、市府授予“十年创辉煌红旗单位”,2012年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巴中市八大重点镇之一”。[2]

地形地貌

水宁寺镇行政辖区属四川浅丘区。

气候水宁寺镇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类型区,冬季受大陆极地气团影响,雨水较少;夏季受海洋暖湿气团影响,带来丰富的水汽,降水集中,雨量大;春秋季是这两类季风的过渡转换季节。春季回暖,降水逐渐增多,而秋季气温不断下降,降水逐渐减少,从而影响辖区天气和气候的变化。水宁寺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宜、四季分明,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凉的特点。

水系水宁寺镇水资源包括地表水、过境地表水和地下水三类。年平均总量达95亿立方米,其中境内地表水65亿立方米,占总量的68.4%;过境地表水15亿立方米,占总量的15.8%;地下水15亿立方米,占总量的15.8%。境内水能资源较为丰富,原建有电站一座,装机380千瓦,后因农网改造停用。

面积

土地水宁寺镇现有耕地面积984公顷,其中水田560公顷,占耕地总量的61.2%;旱地424公顷,占耕地总量的38.8%。土壤类型受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及人为耕作等因素的影响,镇域内土壤共分为四个类型、6个亚类、20个土属、43个土种、58个类种,其中水稻土、紫色土、冲积土、黄壤为境内的主要土壤。

植被

全镇林业用地39174亩,其中有林地36690亩,疏林地1630亩,未成林造林地854亩。全镇以乔木、灌木为主,有杉科、松科、樟科、桦木科、壳斗科、茶科等乔、灌木46科130余种。树种有松、柏、杉木响叶杨青杠枫香麻柳香椿垂柳、女贞等,珍贵树种有红豆、银杏等,主要经济树种有油桐、黄柏、杜仲、核桃、柑橘等,野生药用植物800余种。[3]

自然灾害

水土流失水宁寺镇植被较好,水土流失范围较小。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一是开发建设等活动引起的水土流失;二是强度大的降雨引起水土流失。

地质灾害水宁寺镇大部分地区属于丘陵区域,原始森林植被已被破坏殆尽,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尚未形成,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方面的整体生态功能不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干旱、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社会经济

产业结构与经济水平2010年底,全镇GDP达到2.59亿元,农作物播种面积2518公顷、粮食总产量13578吨、油料总产量1039吨、肉类总产量3419吨、禽蛋产量2136吨、水产品产量60吨、水果产量362吨、蔬菜产量3127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825元。

水宁寺镇境内交通主要有巴达高速,巴(中)水(宁)路32公里全柏油路,村社公路畅通,100%的村通公路,80%的社道公路已修通。

文化、教育、卫生随着经济发展,水宁寺镇的文化、教育、体育和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全镇有文化站1个,村小18所、中心校2所,师资力量较强,村小在设备比较简陋的情况下,教学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镇前列。有镇卫生院1所,村村建有标准卫生站,内设科室齐全。

社会事业目前,水宁寺镇场镇邮政、电信、移动、联通网络已覆盖全镇,有线、无线网络均已开通。全镇饮水安全得到保障。镇内以餐饮业、农家乐为主提供接待服务,中、高档设施具备一定数量。据统计可同时满足300多位游客住宿,1000多位游客同时就餐。

旅游资源水宁寺镇环境清幽,四面环山,风景宜人,道道自然风光景色迷人。水宁河、通达河交汇于此。镇内有盛唐时期留下的“摩崖造像”千佛崖,清朝道光年间谢家衙门,厍家院枇杷合作社无公害农业观光基地,“水宁鱼”的风味小吃等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我镇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已逐步成为全镇的经济主体产业之一。[4]

历史文化

水宁,这块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交通便捷,物产丰富的红色大地正敞开双臂热忱欢迎八方贤士前来投资兴业,共创辉煌! 水宁古名曰“始宁”,梁普六年起,设郡、建县,明以后,火毁城镇,撤郡、县,因“五行”缺水而更名为水宁。其四周的佛龛子、千佛崖,水宁寺的38龛300余尊栩栩如生的佛像就是盛唐时期留下来的优秀作品。其中水宁寺11龛最为集中,而且精美完善。有“药师三尊”、“释迦说法”、“释迦多宝”等雕塑精美绝伦。

1952年被巴中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0年起先后有日、美、英、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前来参观,其间敦煌学专家、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名誉教授段文杰先生观后誉为“全国第一”、“深山藏国宝”。此处文物受历届党政领导重视。

文革“破四旧”时,巴中县人民政府、巴中县公安局发布告保护,“不准打这里的菩萨”;1994年水宁寺镇人民政府以每年120元补助资金安排人看守;1995年区文管所年接手补150元资金安排人看守。由于地处荒山丛林,难予看守,1993年水宁寺建镇前,不知何时被盗走9号龛正中佛像全身;1993年冬被盗走3龛正中两个佛像;1995年春被盗走2号龛两个佛像;1997年11月5日晚被盗走3龛两侧两个佛像;1997年11月7日分管文化的副市长黄吉翠到水宁寺召开保护文物现场办公会议,强调一是要继续看守;二是拨资金2万元修围墙,因资金少未修成;1999年区文管所亲自到现场施工砌起了堡坎、修起了围墙。

因无资金而停止了其余设施建设。水宁摩崖造像是祖国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由于本镇经济困难,无力开发建设和保护,敬请上级和各仁人志士前来开发保护利用这一宝贵文化资源,加快发展旅游经济。领导、朋友,水宁人民热烈欢迎您!

相关视频

水宁寺宣传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