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水姓,漢族姓氏。

舊百家姓排名:第38位

中國歷史上比較晚出的姓氏之一,據《姓氏五書》雲 ; 水是當指水為氏,如河氏,淮氏,湖氏之類。

分布於浙江,陝西,江蘇,上海,台灣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重慶市,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地。

目錄

得姓始祖

共工氏。古代神話中人物,自稱水德,相傳為水姓之祖。古代水官亦稱共工。據《索引》(源流三),其子孫後代有的簡改為水姓,稱為水氏。故水氏後人尊共工氏為水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臨安府:亦稱臨安郡、臨安縣。在中國歷史歷史上臨安府有兩處:①古縣名,隸屬秦朝餘杭縣地境。晉武帝時改為臨安,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一帶地區,南宋朝建炎三年(己酉,公元1129年)升浙江杭州為臨安府,成為偏安一時的南宋王朝之都城。②元朝時期將原治於通海(今雲南通海)的南路,改名為忽必烈諭言所用的"臨安"二字作路名,管轄通海以南至邊徼的大片政區,路治同樣在通海。直到明朝初期才徙治於建水(今雲南建水)。

堂號

吳興堂:以望立堂。

臨安堂:以望立堂。 [1]

研究考證

水(Shuǐ)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姒姓,出自遠古大禹治水時水工之後,屬於以職業為氏。據史籍《百家姓》中注:"水氏系出姒姓,明朝浙江省鄞縣有水蘇民,其先氏以禹王庶孫留居會稽,以水為氏,科第甚蕃。"

據史籍《姓氏考略》《姓苑》等的記載,遠古大禹治水時,他的氏族部落中有很多人當了水工(治水的工程人員)。大禹帶領水工們到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治水後,留下一個水工(禹的庶孫)居住在會稽,這位水工便以水為姓氏,其後裔子孫就世代相傳姓水,稱水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

源流二

源於遠古,出自古人以五行之一的水為氏,屬於以圖騰為氏。古人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物組成,天上有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這些就稱之為五行。遂之,逐漸有了木氏、火氏、土氏、金氏與水氏的出現。

這五個氏族部落非同小可,他們均是強大、有影響的部落群體,各自崇拜木神、火神、土神、金神與水神。其水氏部落族人即以水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共工氏,出自黃帝臣共工之後,屬於以官名為氏。史籍《索引》認為,水氏的祖先是共工的,共工是黃帝時候負責掌管水利的水官。共工實際上是古代神話中的人物,自稱水德,相傳為水氏之祖。遠古時代負責治理水利的官員亦稱共工,據史籍《索引》郯子曰:"共工氏用水記事,所以設置各部門長官都用水字命名。"其臣有湯水氏、竭水氏、根水氏、桑水氏、游水氏等,他們負責掌管湖泊、江河等。

在共工的後世子孫中,多有的以"水"為姓氏者,稱水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水氏族人大多尊奉共工氏為水氏的得姓始祖。

源流四

出自上古時期傍水而居之先民,以水名為氏。據《百家姓•姓氏起源》載,傳說從上古到戰國,曾先後有過大大小小許多諸侯,經過多次的戰爭和內亂,大多數諸侯被吞併。有些諸侯的後世子孫只好逃往民間,只得自謀生路。其中有些以水為圖騰的便傍水而居,就以水為姓,稱為水氏,其中尤以浙江省一帶為多。

源流五

源於改姓,屬於複姓省文簡改為氏。據史籍《姓氏五書》、《姓范》等記載:張澍雲"當指水為姓。如河氏、淮氏、湖氏之類。浙江省吳興縣、鄞縣多水氏。或水丘氏所改"。

其他的還有湯水氏、竭水氏、根水氏、桑水氏、游水氏等,後代有的簡化其複姓為單姓水氏。

源流六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水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水正,亦稱水官、玄冥、冬官,是上古時期以五行所設之官職,西周時期周公旦設置水正,專職負責掌管治水,並負責徵收與水相關之賦稅,例如漁稅、橋船稅、儲運稅等等。水正所司稱"冬官府司",下設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史、胥、衙、役、徒等等諸多官吏,職權重大。

在水正、水官、玄冥、冬官等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水正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水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官位,出自兩周時期魯國的官吏澤虞,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澤虞,別稱水虞、漁師,專職負責掌管川澤,也就是河流、湖泊,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在典籍《國語•魯語》中記載:"水虞,漁師也,掌川澤之禁令。"

在澤虞、水虞、漁師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水虞氏、澤虞氏、漁師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水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官位,出自先秦時期官吏水工,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水工,原是先秦時期負責治水之工程技術官員的官稱,到漢朝時期因襲之,並更加明確了責權範圍,就如同今日的水利部部長。例如秦昭襄王贏稷執政時期(公元前306~前252年),著名的蜀郡太守李冰,就兼任秦國的水工之職,他所設計和督造的都江堰,使巴蜀之地成為"天府",歷經兩千二百六十餘年,至今仍在發揮着巨大作用。

在水工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水工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水氏、工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水衡都尉,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水衡都尉,是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在漢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設置的官位,專職負責掌管"上林苑",即龐大廣闊的皇家園林。在史籍《漢書•百官公卿表》中記載:"古山林之官為衡,掌管池苑,稱水衡。"水衡都尉兼有西周時期水虞、林衡、川衡三官之職,下屬官員甚多,還負責掌管皇室的園圃、器物、鑄錢、船隻、馬匹、倉庫、稅務等諸多事務,權利頗大。王莽篡漢時期,曾改水衡都尉為"予虞",到了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以勤治國,廢黜了水衡都尉之職,不過,在秋季狩獵之時臨時設置水衡都尉,過後即削裁。水衡都尉下屬官吏中有一種十分有趣的官位叫水衡丞,專職負責掌管水磑磨麥,即以水力建造的磨坊將麥子、玉米磨成麵粉,以供皇家尚食。

在水衡都尉、水衡丞、水衡大夫、水衡史、水衡中士、水衡胥等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水衡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水氏、衡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

源於官位,出自晉朝時期官吏水部郎,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水部郎,是三國後期開始出現的官稱,為魏晉時期的官吏。在曹魏政權中,中央政權的尚書十五曹中即設有水部曹,負責掌管航運、水利,其最高行政長官即稱"水部郎"。該官職一直沿用至隋朝初期,在隋文帝改革官制,設置了公工部之後,水部曹的職能轉屬於工部,此官稱被廢止。

在水部郎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水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一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明時期蒙古貞部落(蒙郭勒津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蒙古族烏蘇寶立高氏,漢義"水泉",源出古老的蒙古貞部落,是北方蒙古族中一個勤勞智慧的民族群體。

該氏族部落在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年(後金大汗愛新覺羅•皇太極天聰九年,公元1637年)脫離腐朽的明王朝,轉而歸附後金政權,遷駐紮守於今遼寧省的阜新地區,隸屬於土默特左翼旗,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水氏。

源流十二

源於回族,出自元、明時期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水氏,源出元朝政府設置的"回族水軍萬戶府",祖先原為西域撒爾塔人,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主要聚居於河南省的南陽地區。"撒爾塔",是梵文Sart的音譯,而梵文Sart是從古突厥語中直接引用的,意思是指流動的商人。

"撒爾塔"最早出現在公元十五世紀作家阿里•希爾•納瓦伊(公元1441~1501年)的著作中。古代突厥族人最初使用"撒爾塔"來形容定居的農民和波斯商人,這在著名的俄羅斯東方學家威廉•巴托爾德巴托爾德(William.Barto1d,公元1869~1930年)所著的《中亞簡史》中有記載。撒爾塔人是由突厥化的中亞土著粟特族人、古花剌來子模族人和其它土著居民,以及波斯族人、阿拉伯族人為主形成的。他們操突厥語,信奉伊斯蘭教,經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在人種上屬高加索族人種和蒙古族人種的混合體,定居在中亞地區,基本上突厥化,居住在綠洲的突厥族人就被稱為"撒爾塔",最後幾乎中亞至西亞定居的人也被稱為"撒爾塔",例如花剌子模在當時就被稱為"撒爾塔兀勒"。在宋、元時期,"撒爾塔"是指完全阿拉伯化或波斯化的突厥族人,以及突厥化的塔吉克族人。在中亞地區有一不成文的說法:"誰定居,誰就是撒爾塔"。如今,撒爾塔人和維吾爾族基本上差不多。在今南陽地區的回族水氏,原籍是陝西省渭南縣良天坡,其高祖叫水好成,是時為著名的醫生,他在元朝末期行醫到南陽鎮平一帶定居,其後裔子孫世代在斯地生息繁衍,是非常有名望的中醫世家,後來又有一支分遷到臥龍地區和今南陽市區。抗日戰爭時期的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秋,南陽回族抗日救國協會正式成立,由當地有名望的水子立(公元1885~1970年)出任會長。是年冬,在水子立的領導下,石橋地區組建了"石橋回教戰地服務隊",當時擁有隊員六十餘人,槍五十支,中共黨員沈榮田(公元1911~1945年)等都先後到石橋對隊員們進行過軍事訓練。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農曆1月8日下午,日寇兩個聯隊大約六千餘人由博望坡西渡白河進攻南陽石橋鎮,石橋"回教戰地服務隊"在水子立的指揮下,配合國軍阻擊了日寇,戰鬥中隊員胡振德、丁玉如等壯烈犧牲。1月9日,日寇又向鎮平進軍,水子立指揮隊伍在鎮平的杏花山下伏擊了日寇,一舉擊斃日寇一百五十餘人,還獲得了許多戰利品。當時的國軍抗日名將孫連仲上將曾授予他們"共赴國難,為國爭光"的錦旗。

源流十三

源於滿族,出自元、明時期女真諸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哈爾吉氏,滿語為Hargi Hala,漢義"水流湍急之地",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為水氏、吉氏。

⑵.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溫古孫部(吾古孫部、烏孫部),以部為氏,滿語為Usun Hala,漢義"水",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自俄羅斯濱海地區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水氏、烏氏、吳氏、蘇氏、關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⑶.滿族錫墨埒氏,亦稱席穆理氏、徐穆爾氏,源出金國女真斜卯部,滿語為Simolie Hala,世居琿春(今吉林琿春)、庫爾喀(今黑龍江黑河江北俄羅斯境內)、三姓(今黑龍江依蘭),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徐氏。但其氏族早在金國時期就出了一位著名的韓國公斜卯•阿里,任金國唯一的水師大將軍,在宋、金的系列戰爭中,他於南宋高宗趙構建炎二年(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天會六年,公元1128年)率部擊敗南宋海州兵八萬人,逼使海州投降,之後竟然難以置信地"以馬背之兵"擊潰了南宋水師萬餘戰船於梁山泊。在斜卯•阿里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非常榮耀的官職稱謂"水師老將"為姓氏者,稱水氏,世代相傳至今。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