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化
水化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為什麼漢字是方塊字,這個問題雖然沒有明確的考證,但從古人觀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窺見一斑。《淮南子·覽冥訓[1]》說:「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在古人心目中,「天圓地方[2]」,地是方形的,而且在這四方形地的盡頭,還有撐着的柱子。
目錄
名詞解釋
水分子的正、負電荷中心並不重合,是偶極子。它又有很強的的氫鍵作用,故水有特殊的結構。當鹽類溶於水中生成電解質溶液時,離子的靜電力破壞了原來的水結構,在其周圍形成一定的水分子層,稱為水化。要是能夠引入了對造成水分子正負電荷中心不重合原因的解釋,效果會更好些。
成因
這層水分子的數目稱為水化數(hydration number)。這是一種「溶劑化」過程,任何物質的溶解必定伴隨有溶劑化(solvation),即溶質分子或離子通過靜電作用、氫鍵、范氏引力、甚至配鍵與溶劑分子作用產生溶劑化粒子,促進了溶解過程。許多物質能溶於水,是與水有很強的水化能力分不開的。水化的概念對於電解質溶液結構的探討及其性質的理論計算很重要,但它是靜電作用的結果,與化學結合不同。有些離子能通過配鍵與水分子結合,形成固定的配位水,如Cu(H2O)42+,可存在於水溶液以至氣態和離子晶體中,稱為水合離子,其過程為「水合作用」,但英語仍作hydration。
分子或離子與水結合而形成水合物或水合離子的過程。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或離解,主要是通過水化而引起的。在有機化學中也指分子中不飽和鍵在催化劑作用下與水分子化合的反應。如乙烯與水化合成乙醇。又稱水合。
水化作用
物質與水發生化合叫水化作用,又稱水合作用(一般指分子或離子的水合作用。) 水溶液中離子一般均以水化離子的形式存在。根據X射線衍射分析,液態水是微觀晶體,在短程和短時間內具有與冰相似的結構,即1個中心水分子周圍有4個水分子占在四面體的頂角包圍着它,四面體結構是通過氫鍵形成的。5個水分子沒有占滿四面體的全部體積,是一個敞開式的鬆弛結構。離子溶入水中後,離子周圍存在着一個對水分子有明顯作用的空間,當水分子與離子間相互作用能大於水分子與水分子間的氫鍵能時,水的結構就遭到破壞,在離子周圍形成水化膜。緊靠離子的第一層水分子定向地與離子牢固結合,與離子一起移動,不受溫度變化的影響,這樣的水化作用稱原水化或化學水化,它所包含的水分子數稱為原水化數。第一層以外的水分子也受到離子的吸引作用,使水的原有結構遭到敗壞,但由於距離稍遠,吸引較弱,與離子聯繫較松,這部分水化作用稱二級水化或物理水化。它所包含的水分子數隨溫度的變化而改變,不是固定值。用不同方法測定原水化數,所得結果相差很大,這是因為不同方法測出的數值,都是原水化數加上部分二級水化數。用不同方法測出的常見離子的水化數見表。由表中數據可以看出離子半徑小,電荷數大的離子水化數大,在它周圍的水分子多,這些水分子都定向地牢固地與離子結合,失去了獨立運動的能力。離子周圍的第一層水分子數雖然不變,但並不是同一個水分子永久地無限期地留在離子周圍,而是與外界的水分子不斷地相互交換,只是保持水化數不變。離子水化作用產生兩種影響,一是離子水化作用減少溶液「自由」水分子的數量,增加離子體積,因而改變電解質溶液中電解質的活度係數(使Y±增大)和電導性質。這是溶劑對溶質的影響;二是離子水化往往破壞附近水層中的正四面體結構。降低離子鄰近水分子層的相對介電常數,這是溶質對溶劑的影響。
參考文獻
- ↑ 經典古文100篇(34) 淮南子·覽冥訓,搜狐,2019-04-15
- ↑ 「天圓地方」的漢字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搜狐,2019-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