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業
按照養殖對象
生態習性和對水域環境條件的要求
目錄
基本信息
種類
意義
發展
水質變壞
基本信息
水產養殖業是人類利用可供養殖(包括種植)的水域,按照養殖對象的生態習性和對水域環境條件的要求不同,運用水產養殖技術和設施,從事水生經濟動、植物養殖,為農業生產部門之一。按水域性質不同分為海水養殖業和淡水養殖業。按養殖、種植對象,分為魚類、蝦蟹類、貝類,及藻類、芡、蓮、藕等。中國水產養殖業歷史悠久,遠至公元前1142年(殷末周初)已知鑿池養魚,范蠡約在公元前460年著有《養魚經》,為世界最早的養魚文獻。新中國成立後,通過大力改造利用一切可供養殖的水域和潛在水域,擴大養殖面積和提高單位面積(水體)產量;開拓水產養殖的新領域、新途徑,發展工廠化、機械化、高密度溫流水、網箱(包括多層網箱)、人工魚礁、立體、間套混等養殖,向集約化經營方向發展,挖掘水產生產潛力;保護水產資源和生態環境,水產養殖業獲得較快發展。
水產養殖業是利用適宜水域養殖水產經濟動植物的生產事業。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從事水產養殖的時期較之采捕天然水產資源的捕撈業為晚。水產養殖業的出現和發展,標誌着人類影響及控制水域能力的增強。
種類
按養殖水域,水產養殖可分為淡水養殖、海水養殖、淺海灘涂養殖;按養殖對象,可分為魚類養殖、貝類養殖、蝦類養殖、蟹類養殖、藻類栽培;按養殖方式,可分為精養、粗養、單養、混養、工廠化養殖以及靜水式、流水式養殖。
意義[1]
發展水產養殖有重要意義,表現在:
①能經濟地為人類提供優質動物蛋白食品。在動物飼養中,魚類是水生變溫動物,較之陸生恆溫的家畜、家禽能量消耗少,飼料轉化效率高,產品中動物蛋白質含量也高。
②能為工業提供原料,是醫藥工業、化學工業、飼料工業等的重要原料來源。
③對於彌補海洋捕撈的不足具有重大作用。隨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人類對動物性蛋白質的需要量日益增加,但捕撈量受到天然漁業資源更新的限制。漁業預測指出,年漁獲量不斷增加的趨勢已達到頂點,今後單靠捕撈天然漁業資源將無法滿足需求量。
④有利於維持生態平衡。在近海地區,可因養殖產量增長減輕捕撈強度,防止過度捕撈導致生態失去平衡;在內陸水域,水產養殖與農業的其他一些生產相結合,利於形成良性生態循環。
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淡水養魚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代。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積累並創造了豐富的養魚經驗和完整的養魚技術。中國具備優良的自然條件和遼闊的水域,據20世紀80年代初統計,淡水水域約有2.5億畝,占國土面積的2%左右,其中可以進行養殖的水面7500萬畝,還有大量的稻田具備養魚條件;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且多數海區底坡度較小,平均深度不大,淺海灘涂廣闊,可養面積約2000萬畝,養殖潛力很大。1985年中國水產養殖總產量達到309萬噸,占水產品總產量的43.8%。其中內陸水域養殖產量238萬噸,淺海灘涂養殖產量71萬噸。
1982年世界水產養殖產量超過800萬噸,占世界漁業總產量的1/10,其中海水養殖與淡水養殖的產量約各占一半。水產養殖發達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東亞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其產量約占世界水產養殖總產量的85%,其中中國的產量占1/3以上。此外,蘇聯約占6%,美洲和歐洲約各占2%。
水質變壞
養魚先養水。水是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較好的水質能減少魚類疾病的發生,更有利於魚類的生長和生存。在實際生產中,往往可以通過水體顏色、氨氮含量、底泥顏色等的變化來判斷水質的好壞。
1.紅水 池塘水色變紅主要是由於硅甲藻或金藻成為優勢種群而引起,通常情況下無大礙,但一旦天氣突變,造成藻類大量死亡,便會產生毒素而致水體惡化,甚至直接導致魚中毒死亡。因此,池水一旦變紅,必須及時改良。在天氣晴好時,先用四季安或季胺鹽碘等潑灑消毒,第2天再用雙氧氯、強氯精等潑灑1遍,3天後再視情況追肥1次。
2.黑水 當池水呈黑色,表明池中較多有機質未得到及時轉化,如殘餌、動物殘體、排泄物、池底腐殖物等,這些物質腐敗後,消耗大量溶氧,極易產生硫化氫、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危害水生動物健康,使其免疫力下降,導致病原微生物侵染,甚至發生魚泛塘現象。一旦發現此種黑水時,第1天~第2天分別施用1次雙氧氯等含氯藥物,氧化過多有機質,待3天後,用百豐活力淨水王全池潑灑1次。
3.白濁水 當池水呈白濁色時,表明池塘有機耗氧物質過多,相對而言,將大型有機質分解成營養鹽類的微生物較少,致使浮游植物得不到營養鹽類而大量死亡,從而使池中物質循環被破壞,池水接近老化,且嚴重缺氧,這種池塘內的魚一般在凌晨至天亮太陽升起前易出現浮頭。發現池水為白濁色時,第1天施用「水寶加氧包」,使有機質在絮凝後得到及時氧化,第2天全池施用百豐水產寶1次,以增加池中活性微生物,促進水體物質循環。
4.氨氮含量過高的水 投餵高蛋白質飼料、冰鮮肉類或以活魚為食的精養魚塘,如螃蟹池、對蝦池、烏鱧池、鱖魚池等,如果在平時養殖管理中投入較多高蛋白的餌料後,新陳代謝產物中氨氮含量過高,影響水產動物攝食生長,使其免疫力降低,極易造成寄生蟲或病原微生物感染。因此,以高蛋白質飼料、冰鮮肉類或以活魚為食的精養塘,每隔10天~15天施用氨淨或池底淨1次,及時降解氨氮。如果通過水質檢測,發現池水氨氮含量嚴重超標時,應及時向池中施用氨淨、氧寶,第3天再用肥水素、肥水寶之類潑灑1次,以增加池中活性微生物,促進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長,增強水體的物質循環能力。
5.臭水 由於池水腐殖質沉積,動物殘體、殘餌、糞便沉入池底後進行腐敗分解,致使池塘底泥發黑、發臭,從而極易產生甲烷、硫化氫、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極易對生活於中下層的水產動物造成威脅,如鯽魚、草魚、青魚、螃蟹、蝦類、鱖魚等品種。情況嚴重時池塘中下層的水產動物常浮於中上層,不願到正常生活水層。如出現上述情況,每隔10天~15天要施用1次百豐水產寶,以增加有益微生物,加速沉入池底的有機質或腐殖質的轉化,避免底泥發黑、發臭及產生甲烷、硫化氫、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發現池塘出現底泥發黑、水發臭,應立即採取換水措施,在換水後,第1天施用活力淨水王,第2天施用速效肥水寶來調節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