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瓣蝴蝶木
毛瓣蝴蝶木(Capparis sabiaefolia)可以说是921震后20年来,埔里地区赏蝶及护蝶人士最爱的植物之一。从事蝴蝶调查工作时,在观音、彩蝶、石墩溪及南山溪等步道沿路的山坡上,偶而会看到它娇小但特别的形态。
它是白花菜科的灌木或小乔木,单叶互生,叶披针形,长7.5~10公分,宽2.5~5.4公分。两性花腋生,花瓣白色,4枚,二面及边缘均有毛,雄蕊多数,花丝细长。浆果球形至椭圆形,长1.2~1.6公分。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越南及台湾中南部低海拔地区。它的叶子是端红蝶、淡紫粉蝶、雌白黄蝶、斑粉蝶、台湾粉蝶及黑点粉蝶等多种粉蝶科蝴蝶的重要食草;但种植时生长较慢,而且成活率较低。以往的分类文献中,曾被错误鉴定为锐叶山柑(Capparis acutifolia),2004年才被发表确定毛瓣蝴蝶木的存在,并确认其与锐叶山柑的区别。[1]
毛瓣蝴蝶木在过去一向被视为锐叶山柑(Capparis acutifolia)。2004年始发表为台湾新物种,取名毛瓣蝴蝶木。
本种与原种最大的差异在于:ㄅ.毛瓣蝴蝶木是分枝较多的直立灌木,常见锐叶山柑是分枝很少的藤蔓。ㄆ.毛瓣蝴蝶木小枝光滑几乎无刺(锐叶山柑小枝疏具刺,毛瓣蝴蝶木仅于叶柄基部两侧各有一短钩刺);ㄇ.毛瓣蝴蝶木的花瓣瓣缘密被毛亦与锐叶山柑不同。名称蝴蝶木,意义有二:叶子是蝴蝶食草其一(各种粉蝶幼虫之寄主);花形像展翅胡蝶其二。
- 毛瓣蝴蝶木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 毛瓣蝴蝶木
‧英文名称: Hair-petalf Caper
‧学名: Capparis sabiifolia Hook f. et Thomson. Capparis kikuchii Hayata. Capparis vientianensis Gagnep. Capparis acutifolia Sweet subsp. sabiifolia (Hook. f. et Thomson) Jacobs. Capparis sabiaefolia Hook. f. et Thoms.(misspelling)
‧科名: 山柑科(Capparidaceae)山柑属(Capparis)
‧别名: 毛瓣蝴蝶木,黑叶山柑,锐叶山柑(台湾植物志),山柑仔、细叶风蝶木、细叶蝴蝶木、乌壳仔、薄叶山柑、独行千里,石钻子(江西大余)
‧原产地: 中国大陆产云南南部(金平、屏边),生于山坡或山谷阴湿灌丛或林中,海拔 320~1,400 公尺。自印度东北部经缅甸与泰国北部至中南半岛北部及台湾都有分布。
‧分布: 中部及南部中低海拔山区,最高可达 800 公尺处。台中、南投、高雄、屏东,路旁或开阔的坡地、森林的边缘半阴的阔叶林下。
‧茎: 灌木或小乔木,高很少超过 3 公尺,茎伸长,长 1~2 公尺,但有时亦可长达 7 公尺,斜上升或多少有时呈偃卧状,具有多数的枝条,小枝条细长,光滑无毛或有时散生红色柔毛;多数无针刺,如有则可长达 0.3 公分,笔直,斜上升状,少数较显著。
‧叶: 叶互生,披针形、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 9~13 公分,但有时亦可达 4.5~20 公分,宽 2.5~5 公分,先端渐尖或锐尖,基部钝或渐狭,有时近似楔形,草肉质,全缘,表面呈有光泽绿色,背面淡绿色,中肋于表面略凹下而于背面隆起,侧脉 8~10 对,表里两面的网状脉皆明显可见;叶柄长 0.5~1.0 公分,略纤细,叶腋两侧各有一短钩刺。
‧花: 花 1 至数枚丛生,生长于枝条先端之叶腋,白色或略带淡黄色,开放时径约 1~1.5 公分,有芳香味;花柄细长,长 2.5~4 公分,稍带红褐色毛茸,直立;萼片 4 枚,外面光滑无毛,内面略有毛茸,长 0.6~0.7 公分,宽 0.3~0.4 公分,先端钝;花瓣 4 枚,披针形,长 1~1.5 公分,宽 0.4~0.5 公分,首尾两端均钝,表里两面均有毛茸;雄蕊多数,长 3~3.5 公分,花药长椭圆状线形,长 0.15 公分,子房有长柄,柄长 2.5~3 公分,线形;子房卵形,长 0.15 公分,先端锐尖。
‧果实: 果实球形或椭圆形,长 1.5~2 公分,熟时黑色,内有种子多数。
目录
用途:
1.观赏用:常绿,茎枝常呈偃卧状,花形特殊,适合种在半阴的边坡作绿化景观植物。
2.蝴蝶幼虫食草:叶片是端红蝶幼虫的食草。
3.药用:根、叶:苦、涩、温,有小毒。效用:根:破血散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治跌打损伤,风湿痛,咽喉痛,腹痛,胃痛,牙痛,经闭。
特性:
直立灌木或小乔木,有时攀援,无毛。枝条圆柱形,纤细,干后绿色,有纵行细条纹,无刺。叶草肉质,长椭圆状披针形,干后常呈黑色(表面尤其如此),长 5~11(~17.5) 公分,宽 2.5~4.5(~5.5) 公分,长约为宽的 2~3.5 倍,最宽在中部或有时略下,基部急尖或圆形,顶端渐尖或长渐尖,尖头长 0.5~1.5 公分,中脉表面至少在中部以下下凹,背面凸出,侧脉 7~8 对,在近叶缘时弧弯相连,网状脉不甚明显,网眼较稀疏;叶柄长 0.5~1.0 公分,略纤细,叶腋两侧各有一短钩刺。花单出腋生与 2~3(~4) 朵排成一短纵列腋上生;花梗长 1.0~2.0 公分;萼片长约 0.5 公分,外轮无毛,后萼片基部浅囊状,内轮边缘有纤毛;花瓣自色,长圆形,近相等,长约 0.8 公分,宽约 0.2 公分,外面近无毛,内被绒毛,上面1对相邻一侧中部以下彼此贴合,基部外向反折;雄蕊 18~22;雌蕊柄长 (1.6~)2~2.5 公分,纤细,无毛;子房卵球形,长约 0.1 公分,1 室,胎座 2;花柱与柱头不分明,仅在子房顶端有一小短喙。果球形,直径 0.7~1.2 公分,表面粗糙有细疣状突起,成熟时黑色;花梗与雌蕊柄果时不增粗。成熟种子多数。花期 4~5月,果期 9~10 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