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比較解剖學(Zootomy/Comparative Anatomy)是用解剖的方法研究比較脊椎動物的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和哺乳綱及其類群的器官、系統的形態和結構的一門學科。在研究過程中,也根據古脊椎動物的化石找到器官的同功或同源的依據,從而闡明脊椎動物各類別間的系統演化關係。為生物進化理論提供證據[1]

比較解剖學的二項主要概念:

  • 同源結構 - 不同物種中的相似結構(身體部位 / 器官),因為物種有共同起源。它們可能用以執行相同的功能。例如:的前肢結構。
  • 同功結構 - 不同物種中的相似結構,因為它們在相似的環境里獨立進化,進化通常是為達到相同或相似的目的,而不是繼承自共同的祖先。是一種趨同進化的結果。例如:鼠海豚鯊魚的流線身形。它演變於水底的環境,但物種有不同的祖先。

特殊特徵的發展規則,其與一般同源有顯著差異,是由卡爾·恩斯特·馮·貝爾造表(貝爾法則)。

目錄

研究領域

比較解剖學是屬於各系統、各族系的生物所表現的體制以及器官形態加以比較而賦予體系的形態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比較形態學的主要分支學科,對具有多樣性特點的生物來說,進行比較觀察是不可缺少的,可以追溯到古代[2]

概念

根據多數事實形成基本概念從而形成獨立的學科是在十八世紀以後。創始期的學者可以列舉如FeliX Vicq d』 Azyr(1748-1795)居維葉、傑弗里聖希萊爾(G.L.Cuvier, E.Geoffroy Saint-Hilaire)等一些人的名字,以後發展成所謂純形態學或觀念論形態學的流派的除聖希萊爾(Saint-Hilaire)之外,還有梅克爾、戈耶塞、 繆勒、歐文(J.F.Meckel.J.W.von Goethe,J.Mü-er,R.Owen)等。在達爾文創立進化論的同時,比較解剖學受到了顯著的影響。比較解剖學的資料被理解為是表明形態系統發生髮展的跡象,與比較發生學、古生物學並列,已成為進化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里斯克爾和戈登巴爾(E.Haeckel、K.Ge-genbaur)等是這個時期的代表學者。比較解剖學雖然主要適用於現代生物,但從廣義來說,對古生物也是適用的。

視頻

比較解剖學 相關視頻

[第21集] 比較解剖學-什麼使得我們是動物
《人體解剖學》第一章 骨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