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麥
毒麥 |
中文名稱:毒麥 學名 Lolium temulentum L. 屬 黑麥草屬 種 毒麥 |
毒麥(學名:Lolium temulentum L.)是禾本科,黑麥草屬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120厘米,無毛。葉片疏鬆;扁平,質地較薄,無毛,頂端漸尖,邊緣微粗糙。穗形總狀花序;穗軸增厚,質硬,小穗有小花,小穗軸節間平滑無毛;穎較寬大,質地硬,具狹膜質邊緣;外稃橢圓形至卵形,成熟時腫脹,質地較薄,芒近外稃頂端伸出,粗糙;6-7月花果期。
分布於中國甘肅、陝西、安徽、浙江的麥田中也有過發現。地中海地區、歐洲、中亞、俄羅斯西伯利亞、高加索、小亞細亞亦有分布。
毒麥之穎果中具有形成毒麥鹼的菌絲存在,產生麻醉性毒素,危害人畜。注意檢疫防除。
目錄
信息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單子葉植物綱
目 禾本目
科 禾本科
亞科 早熟禾亞科
族 黑麥草族
命名者及年代 L.,1753
形態特徵
1年生或2年生草本。外來入侵雜草、限制進境檢疫性雜草。
根:鬚根較稀。
莖:疏叢生,直立,一般比小麥植株矮10~15cm。無毛,堅硬,不易倒伏。成株3~4個節。株高50~110cm。
葉:線狀披針形,長6~40cm,寬3~13mm,質地較薄,無毛或微粗糙。葉鞘較鬆弛,長於節間。葉舌膜質,截平,長1mm。葉耳狹窄。
花:穗狀花序狹窄,長5~40mm,寬1~1.5mm。穗軸節間長5~7mm,兩側有軸溝,呈波浪形彎曲,着生小穗8~19個,
互生。小穗有4~5朵小花,排成2列。第1穎缺,第2穎大。穎質地較硬,有5〜9條脈,長8~10mm(芒除外),寬1.5~2mm。稃片背向穗軸,外稃橢圓形,先端鈍,質地薄,基盤較小,有5脈。第1外稃長6mm,芒長可達1.5cm,自近外稃頂端處伸出。內稃與外稃等長,脊上具微小纖毛。
果實:穎果長橢圓形,被內外稃緊貼,不易剝落。
種子:長橢圓形,長5mm,寬2mm,灰褐色,堅硬,無光澤,腹溝較寬,背面平直而腹面中部隆起並多皺紋。千粒重10~13g。[1]
生態習性
生在低海拔地區田間。
毒麥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播種至出苗約需10d,孕穗至抽穗約25d,抽穗至成熟約30d,全生育期約223d。種子繁殖,幼苗或種子越冬,夏季抽穗。在土內10cm深處尚能出土,在室內貯藏2年仍有萌芽力。同期播下的種子,毒麥比小麥出苗遲5-7d,但毒麥出土後生長迅速。種子成熟後隨穎片脫落,毒麥平均單株落粒率27.14%。毒麥必須完全成熟,經過冬眠期後,才能充分發芽。從播種到萌芽需5d,萌芽勢較小麥緩慢。在我國長江中下游麥區,毒麥當年11月中旬左右出土,比小麥晚2-3d,但出土後生長迅速,12月中下旬分櫱,翌年2月中下旬返青,4月上旬拔節,4月末5月初抽穗,抽穗期比小麥遲約5d,6月上旬成熟,成熟期比小麥遲3-8d。經試驗調查,毒麥發育的起點溫度為9℃,有效積溫為15.97日度,從播種到出苗活動積溫為80日度。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隨麥種傳播。1954年在從保加利亞進口的小麥中發現。可造成麥類作物嚴重減產。麥種受真菌Stromatinia temulenta Prill. & Del.侵染產生毒麥鹼(Temuline),能麻痹中樞神經。人食用含4%毒麥的麵粉,就能引起中毒。毒麥做飼料時也可導致家畜、家禽中毒。[2]
主要產地
原生歐洲,近半個世紀傳入我國,在東北、西北及河南、江蘇、安徽、湖北、雲南等地曾有發現。
在中國的分布的範圍有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東、寧夏、青海、新疆、江蘇、江西、湖北、雲南、西藏、河北、山西、上海、浙江、湖南、福建、北京、陝西、河南、甘肅、安徽、四川和廣東等省(市、區)。全國除熱帶和南亞熱帶都有可能擴散。[3]
主要價值
由於毒麥莖葉無毒,可作牧草。在國外,正研究用毒麥恢復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泥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