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母爱之光(晋耀文)

母爱之光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母爱之光》中国当代作家晋耀文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母爱之光

听母亲说,我是出生在一个初冬的早晨。

那天,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朝霞染红了整个天空,大地上一片片金灿灿的光芒,窗外的树上,还有鸟儿不停地鸣叫着。母亲当时心里就想着,这是个多么好的兆头啊。

一个新生命的到来,给母亲带来了极大的幸福感。她紧紧地把我抱在怀里,一边看着,一边亲着,自内而外的喜气,全都漾在了脸上。母亲抱着我,反反复复地专注着我的模样,似乎要把我定格在她的生命里。

可接下来遇到的难题,却让母亲措手不及了。因为没有奶水,无法完成一个母亲对婴儿的喂养,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儿,心里一阵阵地疼着、痛着。她想尽了一切的可能,却仍然没有办法解决眼前的难题。母亲的忧虑和无奈,全都随着泪水流到了脸上。

我是在一个朝霞奔泻的时辰,开启了此生此世的生命之旅的。按照某种说法,如此吉祥的兆头,我应该有一个期待中的美好,滋养着幼年的成长,且有着向好的人生路途。可在我第一次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却是一个流着眼泪,嚎啕不止,搅得其他产妇们心烦不宁的小家伙。因为我没能吃上可以果腹的奶水,那一定是肚子饿极了,出于本能而声嘶力竭地哭嚎着的……

我当时一定是由于肚子饥饿得厉害,特别卖力地吮吸着。可是,母亲因为营养不良,没有一滴子奶水,就像干涸的枯井一样,再也吮不出一口来自母亲的乳汁。襁褓里嘶哑的哭声,像钢针一样,一次次地刺着母亲心里最深最疼的地方。我无从知道、但能想象得到,自己在每一次进食的时候,母亲是非常痛苦的,那种煎熬的日子,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父亲每天还要忙忙碌碌的上班,要养活我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你很难想象新中国成立之初,千千万万百姓家的日子,是多么的贫穷和艰难。好在,我们这个社会善良的人多,遇到谁家有了难处,都会尽自己所能伸手帮一下。后来,在医生和护士们的细心照料中,在邻居们你一把米、他一勺面的好心相助下,才使我们度过了那一段饥饿难耐的时光。

现在想来,我出生的那个年代,正是建国初期,新旧交替,积贫积弱太重之际,整个国家都是在一贫如洗的基础上开始建设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似乎有理由推测,那时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几乎是看不到鸡鸭鱼肉的,能够提供给我们这些孩子们的食物,是再寒酸不过的了。比如,那个时候最普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野菜为主的系列食物:野菜粥、野菜窝头、用少许粗面做成的野菜饼;有清炒的土豆丝,煮熟的土豆块。还有煮红薯,红薯面条,清炒红薯叶。清水一样的稀饭,几乎能数得出锅里有几粒米来。炒好的菜里,也很少能见到几滴子油,只能偶尔吃到蒸的杂面馍馍。但我相信,父母能够给予我们的,一定是家里最好的食物了。

最让我难忘的,是母亲不知攒了多长时间的钱,买了点肉,然后把肥肉炸出油存起来,留着下次炒菜用。每当此时,母亲就会把我们叫过来,把锅里的油滋啦捡起分给我们吃。油滋啦嚼在嘴里是脆脆的、香香的,从喉咙咽到肚子里的滋味,让我们体味到了无限的满足感。那一刻,或许就叫幸福吧。当然,有些家里条件好一些的,可以养个猪仔,或者买几只老母鸡养着下蛋,补贴一下正在发育的孩子。类同于我们这种家境差的,只能望而兴叹了!

每逢年节到来,那可是普天下小朋友们盼望已久、也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候。这不仅是年节氛围激发了他们的天性,还因为能在这样的时候,吃上白面馒头,肉馅饺子,有了肉味的过年菜。相信比我大小几岁的同时代人,也都是从这般既短暂又漫长的光阴里,度过了饥饿苦寒的童年和少年。

我对于儿时的诸多记忆,大多发端于那个年代留存在心底的真实过往。饥饿贫苦,是我们幼年时最具时代特点的生存真相。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作为共产党员的父亲,积极响应党员干部家属下放农村的号召,让母亲带着五个孩子回到徐州农村。一间小草房,冬天漏风,夏天漏雨,虽然简陋到家徒四壁,可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一个贫穷而又温暖的家。在这里,母亲与我们一起,度过了相依为命的漫长岁月。一年四季,母亲还要与村里的男人们一样,干着土地上所有的活计。无论是挖沟、翻地、拉车、抬土,还是插秧、割稻、收麦、运粮,对一个女人来说,实在没有比这更辛劳的了。而且只能得到男劳力一半的工分。收工回到家,连喘口气歇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便忙着给孩子们做饭。

天呐,我都不敢细想,母亲在如此强度的劳动中,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到了晚上,直到我们都睡下了,母亲还要坐到油灯下,不是做鞋帮,就是纳鞋底,或者一针一线地缝补着我们顽皮时划烂的衣裳。我常常一觉醒来,看到母亲还在忙着,她拿着针线的手臂一起一落,那墙上便映出了忽去忽来的影子。我当时还是个小屁孩,少不更事,困意上来,迷迷糊糊的倒头又睡了。谁也不知道母亲熬到夜里几点钟才睡的,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给我们做好早饭,放在锅里温着,然后叫醒大哥和二哥,吃了饭去上学。这一切做完后,便赶着去出早工。

就这样,母亲年复一年的边干着农活,边照顾着我们。母亲所承受的,并不是我们这些孩子理解的那种表层意义上的苦和累,而是超乎常人的承受极限。处于懵懂少年的我们,却不曾意识到,母亲早已经身心疲惫了。有时母亲正忙着,突然间身体摇晃着一阵头晕,她便赶紧扶住门框,稍缓之后,掩饰着说:“没事儿,没事儿”。大哥、二哥都去上学了,还是姐姐懂事,她总是抢着去做家务活,让母亲多歇一会儿。待我们长大了才终于明白,母亲那时候头晕,是因为劳累过度和经常吃不饱饭,严重缺乏营养导致的。我的母亲,在那个年代或许与许许多多的母亲们一样,承受着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也成了我这辈子最心疼的记忆

许多年以后,我常常哄着儿子与母亲聊天。母亲说,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强太多了。等毛青长大了,兴许比现在的日子还好呢。

母亲健在的时候,经常对我说,过日子不要老是往后看,过着过着,就没啥过头了。要多往前看,这样过起来才有劲儿。母亲没有什么文化,但思维的跳跃性很大,一会儿想起来说点这个,一会儿又想起来说点那事,语言没有条理性。但在我听来,每一句话,都像是母亲打磨了一辈子的金子,乍听上去,都是些家长里短的平常话,但仔细琢磨着,却有一种嚼尽沧桑的味道,我像是开悟了似的,心里暖暖的。

夜深人静时,我常常会想起出生时满天的霞光、小时候喝到嘴里的粗面糊糊、寒冷时被母亲抱在怀里的情形,电影画面似的,不停地在眼前闪回着。我的母亲,是一位受尽苦难、且未曾享过几天福的老人,但她很知足。虽然苦水泱泱,却总是带着我们往前奔。母亲的人生态度,恰恰验证了老人对世间苦难的大道之解。母亲的爱和她不经意间说过的话,使我在许多的人生风雨中,滤洗着浮世的烦恼,让我在一次次的生活漩涡里,保持着一个苍生的清醒。但是,现在,我再也没有机会,可以听到比母亲更亲切的声音了。

说实话,我现在写再多的文字,来怀念和歌颂母亲,都是事后之功。此生最后悔的,是父母健在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远方?为什么会陷于那堆世俗烟火而不能自拔?为什么不能及早回到父母身边尽子之孝呢?这种天问之惑,却一直被那个曾经的我忽略了,总以为时间还那么长、那么长……可是,现在有时间了,父母在哪儿呢?唉,天人永隔,再无相见之日了啊。想来,儿女与父母的相遇,只此一世,哪还有什么来世之缘呢!唯一的奢望,只能是在梦里。你再怎么伤心、难过,再怎么遗憾、后悔,即使老天爷来了,也帮不了你的。醒悟之后才明白,一切都晚了。大凡年老中人,大都会有一种参透生命的感叹:孝敬父母,那是万万等不得的!

我总在想,我出生时遇到的饥饿,或许是天意所为,就当那是老天给我人生的第一次历练,尝到人间的第一口滋味吧。而我确实又是幸运的。因为我在朝霞一样的母爱里被照耀着、温暖着,一天天、一年年地成长了起来。

如今,我也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却经常在梦里,像个孩子一样围绕在父母的身边。梦境里短暂的真实,让我看到了他们熟悉的样貌,我是真的不愿意醒来的啊。可是,梦总是要醒的,但当我从梦中醒来的时候,总觉得我的父母,还没有走远…… [1]

作者简介

晋耀文,江苏徐州人,苍苍一翁。常与文学书法为伴,以慰余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