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琪瑞
段琪瑞,原名啟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皖系軍閥首領。1885年考入天津武備學堂炮兵科。1889年畢業後赴德國學習軍事。次年回國。1896年調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炮隊統帶兼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1901年底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903年清廷成立練兵處,段成為袁世凱擴編北洋軍的重要幫手。段與馮國璋、王士珍被人們稱為"北洋三傑"。1909年調充第六鎮統制。次年調任江北提督,加侍郎銜,駐江蘇清江。
段琪瑞 | |
---|---|
出生 |
1865年3月6日 安徽合肥 |
逝世 | 1936年11月2日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段啟瑞」 |
職業 | 皖系軍閥首領 |
目錄
武昌起義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奉詔馳往湖北鎮壓革命。南北和談期間,段於1912年初秉承袁世凱意旨,兩次電促清廷退位。3月,袁世凱繼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命段祺瑞為陸軍總長。1913年,段一度代理國務總理,調兵鎮壓二次革命。此後又署理湖北都督兼領河南都督,調集豫、鄂、皖等省軍隊鎮壓白朗起義。1915年5 月,他因不滿袁世凱自為帝制,稱病辭職。袁於1916年3月22日被迫取消洪憲帝制,請段復出,任參謀總長。4月,段代徐世昌為國務卿兼陸軍總長。6月,袁世凱死,黎元洪繼任總統,段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實權。
軍閥混戰
北洋軍閥逐漸分化為直、皖兩系,段是皖系的首領。1917年因對德宣戰問題發生衝突,黎下令免去段的總理職務,段則策動督軍團倒黎。張勳以調解黎段衝突為名,帶兵進京擁清廢帝溥儀復辟。張勳復辟亂平,黎被迫去職,段迎原副總統馮國璋代理總統,自任總理,但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同年9月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段決定推行武力統一政策,受到馮國璋為首領的直系的阻撓,11月段被迫辭國務總理和陸軍總長職務,但他策動督軍團主戰,迫馮請段復出和對南方用兵。
當北洋軍占領湖南衡陽後,直系將領吳佩孚於1918年8月接連發出罷戰主和通電,並攻擊段政府的親日賣國政策,直皖矛盾加劇。9月馮國璋代理總統期滿下台,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任總統,段亦去總理職專任參戰督辦。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皖軍敗北,段去職移居天津。此後,段與奉系張作霖及南方孫中山聯合反對直系統治,至1924年10月,奉系聯合馮玉祥部打敗直系,段被推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他召集"善後會議"以抵制孫中山所主張的國民會議。1926年3月18日,段竟然唆使執政府衛隊向北京各界人民反帝請願隊伍開槍,死傷百餘人,造成"三·一八"慘案。4月段又圖謀聯合奉、直,打擊馮玉祥國民軍,事泄段逃入東交民巷使館區,因不為吳佩孚、張作霖所重視,遂退居天津租界當寓公,自號正道居士。1933年2月段移居上海,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
生活
我聽說:據說:有人說:祺瑞的私生活在當時是有名的清廉樸素,就是不貪污肥己,不賣官鬻爵,不抽大煙,不酗酒,不嫖娼,不賭錢。當時人稱他為「六不沾總理」。 當然,也和當時其他軍閥一樣,也討了幾房姨太太。他原配怕別人說她不賢惠,就主動給老段找姨太,當時的第四位姨太,一進門就愁眉不展,原來她已經有了意中人,老段就吩咐大老婆要像嫁女兒一樣,成全她和意中人的婚事。段祺瑞讓姨太出嫁的事,在當時傳為佳話。
老段不吃空缺,不收禮,除了家風不錯外,基本沒留下什麼寶貝之類的東西。曾經有當時的江蘇督軍、後來成為日偽漢奸齊燮元送了幾件禮品,其中一件是幾扇鑲嵌着各種寶石的屏風。五光十色,非常惹眼。家裡人都喜歡得不得了,都盼望下這件寶物。誰知第二天再看,寶物不見了。原來老段一早就派人歸還給齊燮元。除薪水外,沒有其他收入。他下台後經濟緊張,就搬到小房子住。以前從不過問家務事的老段,開始算細賬。
當官二十來年,一直租房住,有點不可思議。倒也有過所謂的房產。因其老婆是袁世凱的乾女兒,老袁就以送套房子給他義女的名義,給了段家一棟房子。這棟房產的原房主是和老袁打牌輸了40萬大洋,才把房子抵押給老袁的,可沒給房契。等老袁一死,房主的兒子拿着房契來找國務總理段祺瑞,要收回房子。既然房契在人家手裡,就應當把房子退給人家,他二話沒說。帶着一家人搬了家。這棟房子只住了兩年。
曾是堂堂中國的領袖級人物。數千年家天下和世襲傳統的薰陶,位高權重的官員總要蔭及子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偏偏老段不在此列。其子段宏業從小寄養在親戚家,十幾歲才回到身邊,小時候缺少良好教育,文化水平不算高。可能受老段影響吧,特別痴迷圍棋,是當時圍棋界的尖子。不少人勸其給兒子在政府部門安排個職位,他都不答應。 吳清源就是老段籌資送到日本去留學圍棋的。 內急,先去解決後顧之憂。
評價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原曾經數次到津密晤段祺瑞,請段出面組織華北政府,日本願以全力支持,段祺瑞堅持不與日本人合作。1933年1月21日,段祺瑞悄悄離開天津到南京,脫離日本人的勢力範圍。當記者登門採訪時,他鏗鏘作答:「日本橫暴行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國唯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救。語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國積極備戰,合力應付,則雖有十個日本,何足畏哉?」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胃病突然發作,急送上海宏恩醫院救治,2日在醫院病逝,終年72歲。段祺瑞在彌留之際,還心繫國事,留下親筆遺囑,向政府提出「八勿」之說,作為國家的「復興之道」: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國粹;治家者,勿棄國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鶩時尚之紛華。段琪瑞這位北洋軍閥代表人物是鎮壓學生運動的劊子手,是孫中山「護法運動」的討伐對象。幾十年來,這個性格鮮明、三造共和的北洋要人,只餘下一副千夫所指「殘民媚敵」的臉譜。段祺瑞的兩副面孔:槍殺劉和珍毀了他一世清明。
1936年11月2日晚間,民國耆舊、北洋要人段祺瑞在上海宏恩醫院辭世。在他的親筆遺囑中,這位72歲的老政治家「為將死之鳴」,為民國開出了「八勿」藥方:勿因我見而輕啟政爭;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勿信過激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國粹;治家者勿棄固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鶩時尚之紛華。
「八勿」藥方可謂這位北洋大佬十數年參與民國政治的肺腑之言。在袁世凱之後的軍閥時代,當政者「城頭變幻大王旗」,政客和軍人們暮四朝三。社會上流行種種主義思潮,傳統道德淪落不堪。段祺瑞主政十幾年,波折不斷。他身為「北洋三傑」之一的背景使他幾度大權在握,也使他既被尊重也被利用。而發生在1926年3月18日的一起屠殺慘案,則使他在賣國的罪名之外又添了殘暴之實,不但踐踏現代政治文明請願集會等自由權力,也為傳統政治道德里所不齒。因為魯迅的一篇雄文《記念劉和珍君》,「三·一八」這「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永遠把段祺瑞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但在南京國民政府的國葬令里,這位前臨時執政段祺瑞則是另外一種公眾形象:「持躬廉介,謀國公忠。辛亥倡率各軍,贊助共和,功在民國。及袁氏僭號,潔身引退,力維正義,節慨凜然。嗣值復辟變作,誓師馬場,迅遏逆氛,率能重奠邦基,鞏固政體,殊勛碩望,薄海同欽……」
事實上,段祺瑞的一生經歷,對他截然不同的歷史評價,大概正是紛繁多變有民國特色的一段難以言說的往事。
三一八慘案
民國十五年(1926年)3月18日,北京群眾五千餘人,由李大釗主持,在天安門集會抗議,要求拒絕八國通牒。段祺瑞執政府(段祺瑞當時不在執政府,亦未命令開槍)竟下令開槍,當場打死四十七人,傷二百餘人。3月19日,各地輿論紛紛譴責國務院門口屠殺。3月20日,段祺瑞明令撫恤死者,醫治傷者。強大民意壓力迫使段祺瑞政府召集非常會議,通過了屠殺首犯"應聽候國民處分"的決議。[1]
晚年生活
民國十五年(1926年)年4月9日被馮玉祥驅逐下台,退居天津日租界當寓公,潛心佛學,自號"正道居士"。
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拒絕與日本人往來,頗有操守。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月21日,段祺瑞悄悄離開天津,脫離日本人的勢力範圍。1月24日段祺瑞移居上海。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胃病突然發作,2日在醫院病逝,終年七十二歲。3日行政院決議國葬段祺瑞。1月11日靈柩運抵北京西山臥佛寺後殿。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抗戰爆發後,段祺瑞家人匆匆將段埋葬於北平西郊白石橋附近。1949年1月北平解放,段墓移到北郊清河鎮。1963年秋移葬於北京西郊香山附近萬安公墓。章士釗題寫了墓碑:"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五四運動
徐世昌點燃了「五四」的引線,但這團大火卻慢慢燒到了自己身上。火燒趙家樓,拳打章宗祥。但那天下午的火苗只是一個開始,一場更大的風暴才剛剛來臨。當日晚上,錢能訓召集全體閣員,商討對策。段祺瑞因曹、陸、章「意外」受辱,力主嚴懲肇事學生。段芝貴更是叫嚷:「寧可十年不要學校,也不能再容一日如此學風。」於是有人建議參加遊行的學校一律解散,各校長一律免職,以示懲誡。教育總長傅增湘嚴辭拒絕,他們退一步要求罷免北大校長蔡元培,傅增湘也表示反對。在對學生遊行活動在處理意見上,北洋政府高層分作兩派:段祺瑞一派主張嚴厲鎮壓,而徐世昌得知學生縱火打人後,而非常惱火,卻還是拂逆了段祺瑞的意見,想緩和處理。[2]
5月6日,徐世昌發布的大總統命令顯示了他的苦衷,迫於段祺瑞的壓力,先以學生「糾眾集會縱火傷人」一詞搪塞,而後將全部責任推給警察總監吳炳湘,說「該總監事前調度失宜,殊屬疏誤,所派出之警察人員,防範無方,有負職守,着即由該總監查明職務,呈候懲戒。」然而這一命令,不但警察不服,曹汝霖等人也極為不滿。徐世昌只好又下一道命令:「學校之設,所以培養人才,為國家異日之用。在校各生,方在青年,性質未定,自當專心學業,豈宜干涉政治,擾及公安?……京師為首善之區,各校學風,亟應力求整飭……勉為成材,毋負國家作育英髦之意!」
這道命令一出,反對之聲更加此起彼伏。北京商會、農會、國民外交協會、上海和平團體等聲援愛國學生的電函接踵而至;正在上海舉行南北議和的南北總代表唐紹儀和朱啟鈐也先後致電徐世昌,支持學生的愛國精神,請求對被捕之人從寬辦理。
段祺瑞一派則頻頻向政府施加壓力,緊接着蔡元培引咎辭職,教育總長傅增湘避走西山。
北大學生再次行動,以更大的聲勢發起挽留蔡元培、傅增湘的鬥爭。他們一面上書教育部,一面通電全國,請求支援。5月12日,北大學生決定:如政府無滿意答覆,則一致罷課。隨後段祺瑞、王揖唐威脅說:「希望總統、總理採取措施,及早解決學潮問題。否則導致武力解決,後果不堪設想。」
徐世昌勢如騎虎。為避免武力鎮壓,他不得不下令對學生嚴加管束。5月14日,徐世昌連下四道命令:一令北京警察等「認真防護、共維秩序」;二令告誡學生「持以鎮靜」,「毋得干預政治」;三令挽留蔡元培,以安學生之心。四令挽留陸宗輿,以安段祺瑞之心。在段祺瑞的堅持下,徐世昌於15日罷免教育總長傅增湘,由次長暫時代理,後又任用安福系要人田應璜繼任。此消息一出,教育界頓時輿論大嘩,認為安福系插手教育,必將帶來災難性後果。
於是17日開始,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連續集合,一致反對任命。19日,北京25000多名學生實行總罷課,再次上書徐世昌,要求:拒簽和約、懲辦國賊、挽回傅蔡、釋放被拘學生、謀求國內和平……
人物紀念
段祺瑞墓
1936年11月5日,大殮,林森、居正、于右任、吳忠信、張治中等國府要員親臨弔唁,當天國民政府明令以國葬說。本來蔣介石撥款20萬元在黃山購置墓地,北京也成立了由原北洋政府官僚李思浩負責的段祺瑞治喪籌備組。但其長子段宏業以種種理由不同意其父葬於黃山,並將20萬元巨款花掉了,而將段祺瑞的靈柩運回北平。後經宋哲元將軍的協助,籌款2000元,暫停放在西山臥佛寺新搭建房屋內。這期間,段家派人也探尋風水寶地,以修建墳塋。不料「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爆發,修建墳塋之事被迫擱置下來,誰知這一擱置就是28載。
直到1964年,段祺瑞的生前好友、老部下章士釗出面,協助段家,將段祺瑞的靈柩移葬於北京香山萬安公墓。段祺瑞與夫人張佩衡的合葬墓位於香山萬安公墓西部水字區,漢白玉石墓碑上是章士釗先生題寫碑文:段公芝泉、母張佩衡之墓,男宏業、宏范及諸孫敬立。這是一座很普通的墳塋,墓碑不大,墓地窄小,四周也沒有護欄。[3]
段祺瑞舊居
天津段祺瑞舊居建於1920年,占地面積近三千平方米,位於的天津日租界的宮島街(今鞍山道38號),該建築為特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和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4]
北京段祺瑞舊居現為東城區重點保護文物,位於倉南胡同。此宅原為清代康熙皇帝第二十二子允祜府。北洋政府時期,該府被段祺瑞所得。宅院占地22642平方米,段居此時,對原府進行改建。日軍占領北京時此宅為日本情報機關占據,抗戰勝利後又被國民黨國防部所屬機關占用,解放後成為單位宿舍。現在僅存的面積已大大縮小,四周在19世紀70年代末蓋了許多六層宿舍樓。[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