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

此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鬥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占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戰役背景

國民參政會召開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中旬,國民政府軍委會制定了保衛武漢的作戰計劃,也規定了戰略方針, 其中心思想是立足外線,保持部隊高度的機動性,利用地形和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日軍,以空間換時間,最後轉變敵攻我守的戰爭態勢。按此計劃,蔣介石自任總指揮,調集第五、第九戰區全部兵力和海空軍各一部,沿大別山、鄱陽湖和長江兩岸,組織防禦,準備持久作戰。主要目的一在於以空間換取時間,內、外戰線結合,消耗、挫敗敵人;二是及早內遷工廠、內運物資、整備軍隊、加緊生產,作長期抗戰準備;三是爭取國際上同情和支援,期待國際戰場的開闢以徹底戰勝日軍。

這時,國共兩黨為了抵禦民族大敵,進一步加強合作。7月6日,在武漢召開了國民參政會第一屆會議。大會莊嚴宣告:"中國民族必以堅強不屈之意志,動員其一切物力、人力。為自衛,為人道, 此窮凶極惡之侵略者長期抗戰。以達到最後勝利之日為止,"要求全國軍民"一切的奮鬥,要鞏固武漢為中心,以達成中部會戰勝利為目標" 中國人民要保衛武漢,堅持抗戰,日本侵略者要奪取武漢。結束戰爭,這就構成了當時中日雙方在戰略上的一場決戰。

日軍戰略企圖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是平漢、粵漢鐵路的交會點。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部分機構由南京遷至武漢後,該地實際成為中國軍事、政治、經濟的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日軍大本營陸軍部在日軍占領南京後,就開始研究攻占漢口的作戰,但由於各方麵條件的限制,暫時擱置。1938年4月初,日軍大本營決定實施徐州會戰時,亦決定實施武漢作戰,在制定徐州會戰計劃時,即"預想到會戰以後的形勢並把將來進行武漢作戰也考慮進去。 "5月底,日軍大本營陸軍部決定了在當年秋季進行漢口作戰 。6月15日,日本御前會議正式決定實施攻占武漢的作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