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武定縣環州鄉滔谷教堂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武定縣環州鄉滔谷教堂武定縣環州鄉滔谷村委會滔谷村,距縣城116公里,距鄉政府所在地15公里,坐落在三面環山的半山腰,背靠來子山。於1919年由英國傳道士王懷仁牧師始建。由於地理位置特殊,1928年設立傈僳族總堂(縣直管),轄四川省(會理、會東、米易)、武定、綠勸、永仁、元謀等縣(市)。1945年設立神學院。2009年11月,在上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和大力幫助下,在原老教堂位置上翻修為鋼混結構彩鋼瓦屋面、面貌一新、安全舒適、可容納800餘人的大型宗教活動場所,總投資40萬元,總占地面積1103.9㎡,建築面積264.67㎡,有信徒310人,現有已備案教職人員5人。

滔谷教堂愛國愛教,遵紀守法,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宗教政策及法律法規、積極帶領各族信教群眾發展經濟,大力弘揚基督教的「愛國愛教、榮神益人,做光做鹽、服務社會」的優良傳統,為促進全鄉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順做出了積極貢獻。2010年11月被楚雄州宗教事務局命名為「和諧教堂」。

目錄

教堂的產生

基督教被正式承認之前,任何公開的祈禱和傳教活動都是不可能的。於是,早期基督教的宗教儀式和活動都是採取名副其實的「地下活動」。在秘密開挖的地道內,安放一張特製的長桌作為會議之用。地道的兩側壁上,挖出一個個的穴龕,裡面刻畫着粗拙的聖像作為信徒們膜拜的對象。由於怕教外的敵視者發現,這些聖像和聖經故事都採用象徵的手法。如陽光代表上帝,鴿子橄欖枝代表和平、幸福;牧童象徵耶穌,一群羔羊象徵人民,並以此代表耶穌愛人民;一個孩子在洗澡象徵皈依基督教的新教徒正在舉行洗禮[1]儀式;這種地下的穴龕盛行於公元1世紀到公元4世紀初葉,是基督教最早的教堂建築形式。

從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頒布了著名的「米蘭敕令」[2],使基督教取得了國教地位,在此之後,地下的穴龕活動終止停止了,地面的基督教教堂建築開始出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