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槍
步槍(英語: rifle ),是單兵肩射式長管槍械類武器裝備的統稱,該類型武器主要用於發射槍彈,殺傷暴露的有生目標,有效射程通常為400至1000米;也可加裝刺刀、或是利用槍托用于格斗;甚至加裝榴彈發射裝置用於發射槍榴彈,從而達到點面殺傷和反裝甲的目的,是現代步兵的基本武器裝備。來復槍是指有膛線(又稱來複線)的長槍,單兵肩射的長管槍械。步槍按自動化程度分為非自動、半自動和全自動,現代步槍多為自動步槍。按用途分為普通步槍、騎槍(卡賓槍)、突擊步槍和狙擊步槍。狙擊步槍是一種特製的高精度步槍,一般為半自動或手動,多數配有光學瞄準鏡,有的還帶有兩腳架,裝備狙擊手,用於殺傷600~800米以內重要的單個有生目標。
按使用的的槍彈,又可分為大威力槍彈步槍、中間型威力槍彈步槍及小口徑槍彈步槍。[1]
目錄
名稱起源
而在古語中英語的來復槍Rifle和中文步槍概念有所不同,前者是泛指有膛線槍械,後者是指由步卒所用的火銃。
但如今習慣來說兩者都是指步兵所使用,要以肩托著來發射的,有膛線的中型槍械。
原始有膛線槍械出現於十六世紀意大利,把起源於中國發明的突火槍和火銃等無膛線槍械改良而來,經過火繩槍、燧發槍的演變,才逐步發展成為現代步槍,而無膛線槍械後來發展成霰彈槍。
發展歷史
步槍的發展過程基本上與手槍類似,都經過火繩槍、燧發槍、前裝槍、後裝槍、線膛槍等幾個階段,以後又由非自動改進發展成半自動和全自動槍等。 實際上,步槍之起源,最早的記載是中國南宋時期出現的竹管突火槍,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隨後,又發明了金屬管形射擊武器——火銃,到明代又有了更大的發展。15世紀初,歐洲開始出現最原始的步槍,即火繩槍。到16世紀,由於點火裝置的改進發展,火繩槍又被燧發槍取代。從16世紀至18世紀的300年間,囿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步槍都是前裝槍,使用起來費時費事,極為麻煩。
1825年,法國軍官德爾文對螺旋形線膛槍作了改進,設計了一種槍管尾部帶藥室的步槍,並一改過去長期使用的球形彈丸,發明了長圓形彈丸。德爾文的發明對後來步槍和槍彈的發展都具有重大影響,明顯提高了射擊精度和射程,所以恩格斯稱德爾文為現代步槍之父。但德爾文步槍仍是從槍口中裝彈的前裝式槍。到19世紀40年代,德國研製成功德萊賽擊針後裝槍,這是最早的機柄式步槍。這種槍的彈藥即開始從槍管的後端裝入並用擊針發火,因此比以前的槍射速快4~5倍。但步槍的口徑仍保持在15mm~18mm之間。到60年代,大多數軍隊使用的步槍口徑已經減小到11mm。19世紀80年代,由於無煙火藥在槍彈上的應用,以及加工技術的發展,步槍的口徑大多減小,一般為6.5~8mm,彈頭的初速和密度也有提高和增加。因此步槍的射程和精度得到了提高。德國的毛瑟步槍是當時的代表之作。
19世紀末,步槍自動裝填的研究即已開始。1908年,蒙德拉貢設計的6.5mm半自動步槍首先裝備墨西哥軍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加緊對步槍自動裝填的研製,先後出現了蘇聯的西蒙諾夫、法國的1918式、德國的伯格曼等半自動步槍。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各國出現的自動裝填步槍性能更加優良;而中間型威力槍彈的出現,則導致了射速較高、槍身較短和質量較小的全自動步槍的研製成功,這種步槍亦稱為突擊步槍,如德國的stg44突擊步槍、蘇聯的AK-47突擊步槍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針對槍型不一、彈種複雜所帶來的作戰、後勤供應和維 修上的困難,各國不約而同地把武器系列化和彈藥通用化作為輕武器發展的方向,並於5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戰後第一代步槍的換裝。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各國於1953年底正式採用美國T65式7.62×51mm槍彈作為該組織的制式步槍彈,即NATO彈,並先後研製成了採用此制式彈的自動步槍。例如,美國的M14自動步槍、比利時的FNFAL自動步槍、聯邦德國的G3式自動步槍等。
根據以往戰爭的經驗、步槍的射程以及創傷彈道等問題的考慮,美國於1958年開始進行發射5.56mm槍彈的小口徑步槍的試驗,從而導致了發射M193式5.56mm槍彈的M16小口徑自動步槍的問世。該槍於1963年定型,經過越南戰爭使用後,又作了進一步改進,於1969年大量裝備美國軍隊。鑑於M16自動步槍具有口徑小、初速高、連發精度好、攜彈量增加等優點,北約各國也都競相發展小口徑步槍,並出現了一系列發射比利時SS109式5.56mm槍彈的小口徑步槍。此後,北約絕大多數國家都完成了戰後步槍的第二次換裝。其中有些步槍還可根據作戰需要,即可單發射擊,又能連發射擊,實施3發點射,還可發射槍榴彈。部分步槍為了縮短長度採用無托結構。法國的FAMAS自動步槍,就是這類步槍的典型代表。
蘇聯在採用發射M43式7.62mm中間型槍彈的AK47和AKM突擊步槍的同時,也加強了小口徑步槍的開發與研製,並於1974年定型了AK74式5.45mm小口徑突擊步槍。至此,步槍小口徑化、槍族化,彈藥通用化已取得了決定性的進展。隨着中間型槍彈和小口徑槍彈的發展,自動步槍、狙擊步槍、突擊步槍和短突擊步槍等現代步槍也得到更廣泛的發展。
中國95式自動步槍於1989年提出研製指標要求,於1995年設計定型,命名為QBZ95式5.8mm自動步槍(簡稱95式自動步槍)。該槍於1997年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的配用武器首次露面。95式為無托結構步槍,導氣式自動方式,機頭迴轉式閉鎖,可單、連發射擊,機械瞄準具為覘孔式照門。95式自動步槍與QBB95式5.8mm班用機槍(簡稱95式班用機槍)形成95式槍族。後來又增加了短槍管的QBZ95B短突擊步槍,這三種武器一般被簡稱為95式槍族。95式槍族及其他5.8mm口徑班用槍族已裝備作戰部隊。
近20年來,由於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性能和作用獨特的步槍,如無殼彈步槍、液體發射藥步槍、箭彈步槍、未來先進戰鬥步槍等,為步槍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途徑。[2]
發展趨勢
隨着步槍的不斷變革和改進,其發展趨勢主要是:
1.加強步槍的火力。採取的技術途徑是提高彈頭效能、命中概率和戰鬥射速,而射程則可不大於400m。
2.減小步槍的質量,提高便攜性。減小質量採取的措施,一是改進槍彈,包括研製新結構的槍彈;二是改進槍的結構,尤其是輕質高強度合成材料的應用。
3.實現步槍的點面殺傷能力和破甲一體化。主要途徑是加掛榴彈發射器,發射反坦克榴彈和殺傷榴彈,以加強步兵反裝甲、反空降的能力。
4.步槍、班用輕機槍可能合二為一,或槍族化。隨着步槍彈匣容彈量的增加以及戰鬥射速的提高,為尋求戰鬥功能的優化組合,步槍和輕步槍有可能合二為一,或槍族化。
5.狙擊步槍更趨多樣化。狙擊步槍口徑將有7.62mm、5.56mm、12.7mm或15mm等數種,尤其是12.7mm或15mm大口徑狙擊步槍的發展引起了人們的關注。6.新概念步槍有很大發展潛力。無殼彈步槍已研製成功;激光步槍已經問世。
7.進一步改善瞄準裝置。光學瞄準鏡的使用範圍將日益廣泛,激光瞄準具、夜視瞄準具也將進一步發展,以提高步槍全天候作戰能力。
分類
步槍是一種單兵肩射的長管槍械,主要用於發射槍彈,殺傷暴露的有生目標,有效射程一般為400米。短兵相接時,也可用刺刀和槍托進行白刃格鬥,有的還可發射槍榴彈,並具有點、面殺傷和反裝甲能力。
步槍是步兵單人使用的基本武器,不同類型的步槍可以執行不同的戰術使命。但步槍的主要作用是以其火力、槍刺和槍托殺傷有生目標。因此,在近戰中,解決戰鬥的最後階段,步槍起着重要的作用。
步槍按照自動化程度可以分單發步槍、手動步槍、半自動步槍和自動步槍。
按照用途可以分為民用步槍、軍用步槍、警用步槍、突擊步槍、騎槍(卡賓槍)和狙擊步槍。
非自動步槍是最古老的一種傳統兵器,自13世紀出現射擊火器後,經過約600年的發展,基本趨於完善。這種步槍一般為單發裝填。半自動步槍是能夠自動完成退殼和送彈的一種單發步槍,它是19世紀初開始研製、並在兩次大戰中廣泛應用和發展的一種步槍,其戰鬥射速一般為35~40發/分,扣動一次扳機只能發射一發子彈。自動步槍是能夠進行連發射擊的步槍,它的戰鬥射速單發時為40發/分,連發時為300~650發/分。這種步槍能夠自動裝填子彈和退殼。
騎槍又稱馬槍,它的結構與步槍相同,只是槍身稍短,便於騎乘射擊。卡賓槍是15世紀末開始研製的一種步槍,當時主要用於騎兵和炮兵,實際上它是一種縮短的輕型步槍,現代卡賓槍和自動步槍已無大區別。狙擊步槍是帶有光學瞄準具,用於對單個目標進行遠距離精確射擊 的點殺傷武器,一般有效作用距離可達600~800米,夜間射擊還裝有夜視瞄準具。
槍械的口徑一般分三種:6毫米以下為小口徑,12毫米以上(不超過20毫米)為大口徑,介於二者之間為普通口徑。如今使用較多的是5~6毫米的小口徑步槍,其特點是初速大,彈道低伸、後坐力小,連發精度好,體積小,重量輕。如今英、美、德等國也在發展5毫米以下口徑的步槍。
隨着步槍的不斷改進和發展,特別是它已經顯示了的優越性:結構簡單、質量小、使用和攜帶方便、適於大量生產、大量裝備,使得步槍即使在未來的高技術戰爭中,仍將成為軍隊中最普遍使用的近戰武器。
步槍分類有:普通步槍、突擊步槍、騎槍(又稱卡賓槍)、狙擊步槍。
自動化程度:非自動、半自動和全自動。
使用的槍彈:大威力槍彈步槍、中間型槍彈步槍和小口徑槍彈步槍。
文獻記載
從滑膛槍到線膛槍──古代的火槍大都是從槍口裝填彈藥,槍膛內無膛線的前裝式滑膛槍。最早的槍膛內帶有膛線的火槍誕生於15世紀初的德國。但當時還只是直線形的溝槽,這是為了更方便是從槍口裝填彈丸。據文獻記載,意大利最遲在1476年就已有螺旋形線膛的槍支。螺旋形膛線可使彈丸在空氣中穩定地放轉飛行,提高射擊準確性和射程。膛線英文為refile,音譯為 來復,線膛槍也因此稱為 來復槍。17世紀初,丹麥軍隊最先裝備使用了來復槍。但由於來複線製作成本高和從槍口裝填彈藥不便,所以許多國家的軍隊不願裝備使用有螺旋形的槍。
從前裝式步槍到後裝式步槍──在使用前裝式步槍時,要先從槍口裝入發射藥,再填入彈丸,還要用通條將彈、藥衝壓填實,然後才能瞄準射擊。
1827─1829年,普魯士(今德國境內)的軍械工人J·N德雷澤發明了著名的德雷澤步槍這種步槍及其槍彈有一系列的重大改進。它用紙筒製成彈殼,將彈丸、發射藥和底火一起裝在彈殼內,構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定裝式槍彈。使用時,用槍機從後面將子彈推入槍膛,然後用手扣動板機,槍機上的擊針刺破彈殼,撞擊底火,將發射藥點燃,最後把彈丸射出槍膛。德雷澤步槍又稱擊針式步槍,它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後裝式步槍,德雷澤步槍把原先前裝式的步槍的裝彈和射擊過程大大簡化了,射擊速度提高了4─5倍,並且可在各種射擊姿態和運動狀態中重新裝填子彈。德雷澤步槍是步槍發展過程中的一大飛躍。但德雷澤步槍還有許多缺點,如每次只能裝填一發子彈、紙殼槍彈容易受潮、破碎等。後來,美國人毛爾斯於1851年發明了金屬殼橫向聯合彈,紙殼槍彈很快被淘汰了。
現代步槍的誕生──德國人P·P·毛瑟於1865年發明了 毛瑟槍,這是最早的機柄式步槍,後來又進行了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毛瑟槍」的主要特點是:有螺旋形膛線,採用金屬殼定裝式槍彈,使用無煙火藥,彈頭為被甲式,提高了彈頭強度,由射手操縱槍機機柄,就可實現開鎖、退殼、裝彈和閉鎖的過程。改進後的毛瑟槍安裝了可容8發子彈的彈頭倉,實現了一次裝彈、多次射擊。毛瑟槍還縮小了槍械的口徑,並提高了彈頭的初速、射擊精度、射程和殺傷威力。毛瑟槍完成了從古代火槍到現代步槍的發展演變過程,具備了現代步槍的基本結構。
參考文獻
- ↑ 宿遷的「馬廠造」 .新華日報.2015年8月24日,引用日期2016-08-04
- ↑ 百度TA 說. 二戰五大主戰步槍PK之一(爆磚篇). 201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