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黏液病毒科
正黏液病毒科 |
正黏液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希臘文Orthos有「正確,直」之意;myxo有「粘液」之意)屬於負鏈RNA病毒,此科的病毒可感染脊椎動物。造成流行性感冒的病毒正是正黏液病毒科的一員,屬於負鏈RNA病毒。[1]
目錄
正黏液病毒科簡介
正黏液病毒科可分為四屬病毒,三屬為流行性感冒病毒,分為A型、B型及C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以及Isavirus 病毒屬和Thogotoviruses 病毒屬。流行性感冒病毒可以感染狗、人、馬、豬及禽類,其中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可以感染狗、人、豬、馬及鳥類,而B型流行性感冒,僅可感染人類。C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僅感染狗、人、豬,造成之病害較少。 A型及B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之感染力非常強,傳播速度非常快,可以稱之為最重要的疾病之一,感染範圍遍及世界各大洲。水禽類,尤其是候鳥,為各不同血清型病毒之帶原者及病毒重組之動物。 Thogotoviruses為一種由tick傳播於人之病毒,其分部於非洲、歐洲、及亞洲,對此病毒目前了解仍然較少。
組成與結構
流行性病毒的入侵與反應。
流行性感冒病毒系依其基質蛋白(matrix protein)及內部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可溶性抗原)之抗原特性而分為A、B及C三種,外層蛋白包括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HA)及神經胺酸酶(neuraminidase, NA)兩種,也為組成流行性感冒的抗原成份。流行性感冒病毒依其血球凝集素及神經胺酸酶之抗原性不同可再分為數種亞型,現今已知血球凝集素已有十六種(H1-H16),神經胺酸酶則有九種。C型流行性感冒之化學性及結構性與 A 及 B 型流行性感冒皆十分相似,但它缺少神經胺酸酶,只有血球凝集素酶一種,在病毒表面上具有一特殊的接受器(receptor),使病毒表面呈蜂窩狀,而 A 型及 B 型流行性感冒很少呈蜂窩狀。
流行性感冒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有絲狀及多形性二種,但大部份為多形性,負染色時常為 70 - 120 nm 之圓形顆粒。新分離的流行性感冒病毒顆粒,其大小及形狀皆不一致,絲狀者經常可長達幾百納米(nanometer),甚至長達 4,000 nm,有時可以見到一些奇形怪狀者,流行性感冒病毒與其它病毒不同的是它的整個病毒表面有約略等距間隔的突起,一種為長約 10 - 14 nm,寬約 4 nm ,橫切面為三角形,含有血球凝集素的杆狀突起,另一為長約 9 nm,寬約 5 nm,含有神經胺酸酶的圓柱狀突起。
在針狀突起層下面為一包圍基質蛋白及核酸蛋白之脂質被膜, 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之核蛋白衣(nucleocapsid)含有與病毒 RNA 相連的 RNA 聚合酶, B 型及 C 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之核蛋白衣亦可能有相同的結構。病毒封套(envelope)厚度為 6 至 8 nm,當封套破裂或染色液滲入時,可能會看到核酸呈摺疊狀平行的條狀結構。以清潔劑處理也可能會得到大小不等的極度捲曲形狀的核蛋白衣。
C 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外型與 A或B型結構大致相同,不容易區分,有時可見病毒表面有六角型的結構,通常在電子顯微鏡下,同一視野中可能會同時見到這兩種不同形狀的病毒顆粒。
血球凝集素可附着於不同動物的紅血球,而使紅血球凝集,而神經胺酸酶與病毒離開寄主細胞有關,神經胺酸酶會分解膜上的神經胺酸,而使病毒由寄主細胞脫離感染其他細胞。 C 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也含有可破壞流行性感冒接受器的酶,但它與神經胺酸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