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正心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漢字,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1]。千百年間,它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的發展[2]。從記錄的工具到藝術的載體,它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先人的心血。

目錄

名詞解釋

使心歸之於正以踐行日用倫常之道。出自《禮記·大學》,與格物、致知、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並稱「八條目」,是儒家所倡導的道德修養的一個重要環節。「正心」以「誠意」為前提。在真誠踐行日用倫常之道的過程中,人心不可避免地會因憤怒、恐懼、歡樂、憂患等情感而有所偏邪。因此需要時常修正自己的心意,使之不受干擾,始終保持對實現日用倫常之道的追求。

引例1

意既誠了,而其心或有所偏倚,則不得其正,故方可做那正心底工夫。 (《朱子語類》卷十六) (「誠意」已經做到了,而心意或許有所偏頗,就不能做到端正,因此正可做「正心」方面的鍛煉。)

引例2

著(zhuó)實致其良知而無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 (《傳習錄》卷中) (切實地發揮良知而沒有一絲妄測、武斷、固執、自我之心,這便是「正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