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開元寺
正定開元寺 |
正定開元寺 |
地 點 : 河北省正定縣 時 間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 建築特點 :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閣式建築 |
開元寺,為正定八大寺之一,位於正定常勝街西側,原名淨觀寺,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540),隋開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奉詔改今名。至清後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廢毀,殿堂塌落,僅存鐘樓和須彌塔。它是正定城內現存寺院中始建年代最早的寺院,寺中塔和樓相對稱的平面格局,被譽為中國現存寺院中之孤例。[2]
目錄
歷史沿革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奉沼改今名。現存的建築卻是顯著的唐代風格。與其他寺院的布局不同,開元寺並非採用的對稱布局,而是塔和鐘樓並列而立,反映了佛教寺院建築從早期以塔為中心向晚期以殿為中心的過渡情況。至清後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廢毀,殿堂塌落,僅存鐘樓和須彌塔。 剎座、仰蓮、覆缽均系磚砌,四周置銅境,光亮奪目。其上,系金屬質剎杆、寶殊。寶珠多達四枚,顯得格外挺拔關於須彌塔建造時代,地方志記載不詳,未足憑信。根據現存實物並結合歷史記載推斷,此塔可能始建於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寧五年(公元898年)重建。後雖經歷代維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築特點。 須彌塔是正定古城「四塔」之一,是我國建築寶庫的珍貴遺產。1956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6月在正定城內府前街出土了一巨大贔屓(bìxì)殘碑基座,長8.4米,寬3.2米,高2.6米,重107噸。贔屓為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因此其形象經常出現在石碑之下。安置在開元寺里的這座贔屓據說是國內最大的一隻,鼻孔象豬,昂着腦袋,形象笨拙而可愛 。
建築特點
鐘樓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閣式建築,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建築面積135平方米。單檐歇山頂,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結構、柱網、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築藝術風格。甚至上層木構件還有相當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鐘樓是一座兩層樓閣,可以登上去,但台階實在陡峭得很。在二樓可以看到屋頂的木結構和那口大鐘。鐘樓的屋檐四角也懸有風鈴,和正定的其他幾座寺廟一樣,這裡的風鈴的鈴舌也是四瓣心形的,非常漂亮。 這是河北省現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結構鐘樓,也是北方時代較早的一座。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落架重修。鐘樓上掛銅鐘一口,高2.9米,口徑1.56米,厚15厘米,造型古樸,為唐代遺物。 須彌塔,又稱雁塔,坐落於鐘樓西側。塔身建在高約1.5米的正方形磚砌台基上,塔平面為正方形,密檐九級,舉高39.5米,塔身第一層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兩端均浮雕一尊雄勁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線以上全部由青磚砌築。正面辟石券門,門框刻以花瓶、花卉圖案,門循浮雕二龍戲珠。門楣上端鑲嵌長方形石匾,上面鐫刻「須彌峭立」四個楷書大宇。每層磚砌迭澀檐,四角懸掛風鋒。塔身寬度自第二層開始收縮,外觀清秀挺拔,簡樸大方,頗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疊澀出檐塔的典型作品。塔內第二層上部原作木斗八藻井,惜已毀壞。今塔內呈空筒式,內壁垂直,上下貫通。第二層以上的八層,雖然各設一方形小窗,但無台階攀登。[3]
旅遊特色
有關專家初步考證,為後唐遺物,距今約1200餘年,是研究我國後唐至五代時期歷史的重大發現,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是國內罕見的藝術珍品,堪稱天下第一。現已移至開元寺內,供遊客觀瞻。 贔屓旁邊還有幾塊五代的殘碑,碑文還非常清晰,字跡飄逸清秀。開元寺的草坪里全是三葉草。開元寺古樸雅致,處處閃爍着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1980年,開元寺進行大規模重修,千年古剎又重放光彩。每天,前來朝拜旅遊的海內外人士絡繹不絕,不勝其數。
考古成果
2017年6月19日,在河北正定開元寺考古現場,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大學及河北省文物局等專家正在查看出土文物。此次河北正定開元寺考古首次發現了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7個歷史時期的連續文化層疊壓,共出土跨越唐至明清時期的瓷器、陶器、石器等器物近2000件。[4] ,發現遺蹟94處。[5]
經過五年考古發掘工作,2019年,河北正定開元寺南廣場遺址考古共發掘面積3000餘平方米,發現了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七個歷史時期連續的文化層疊壓,發現遺蹟現象270餘處,出土文物6700餘件。 [6]
地理位置
地址:正定縣城燕趙南大街109號
相關視頻
正定開元寺考古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