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姓
歐陽姓,中華姓氏之一,為今天漢族人口最多的複姓。
歐陽姓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歐陽姓出自姒姓,夏君主姒少康封自己的庶子無餘於會稽,到了越王無疆,被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古人稱山體的南面為山陽),封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他的子孫因而姓"歐陽"。
歐陽姓郡望為渤海。 宋朝時,歐陽姓約有22萬多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九位,為百家大姓之一,位列宋版《百家姓》複姓的第4席,人口總數居複姓首位。據2006年《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中)》,當代歐陽姓的人口約88萬,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7%,排在全國第一百四十九位。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廣東、江西,這三省大約占歐陽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布於河南、陝西、四川、湖北等。湖南為當代歐陽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歐陽姓總人口的43%。全國形成了以湖南為中心的歐陽姓聚集區。 歐陽姓望族出渤海郡。
歷史上重要的歐陽姓人物有:東越王歐陽搖、西漢博士歐陽生;東漢汝南太守歐陽歙;西晉哲學家歐陽山郡公、廣州刺史歐陽頒,左衛將軍歐陽紇;唐朝書法家歐陽詢;五代後蜀翰林歐陽炯,尚書左丞、寧江軍節度使歐陽彬,博士歐陽詹;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元朝修宋、遼、金三史總裁官歐陽玄;明朝右僉都御史歐陽重。
目錄
姓氏源流
歐陽是漢族傳統複姓之一。其遠祖距今已有4000多年,得姓也已有2300多年了。《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說,歐陽氏是夏朝君主姒少康的庶子無餘,被封於會稽,這便是早期的越國。越國傳至無疆時被楚國所滅。無疆的兒子名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今浙江省吳興縣),封為歐陽亭侯,於是他們便以歐陽為氏,其後代則稱歐陽氏。
歐陽姓的單一淵源
源於姒姓,出自戰國末期楚國給越國勾踐後裔子蹄的封地,更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封為歐陽亭侯,屬於以封爵名稱為氏。傳說,黃帝有四位妃子,生了二十五個兒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發明養蠶的嫘祖,生有一個兒子叫昌意。昌意的兒子叫顓頊,後來建立夏朝的大禹是顓頊的孫子。
當時,洪水滔天,帝堯讓顓頊的兒子鯀去治水。鯀用堵塞的辦法治水,結果失敗,被堯處死。舜向堯推薦鯀的兒子大禹去治水,那時大禹剛剛二十歲。大禹帶領治水大軍,利用疏導的方法,將洪水引進河道和開挖的渠道,他忠於王事,歷經艱辛,辛辛苦苦三十二年,終於治好了洪冰。他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成為歷史佳話。堯帝逝世後,舜繼承了帝位。舜帝年老後,讓大禹接了班。大禹即位後,建都於安邑,史稱"夏"。他死後葬於會稽。大禹其子夏啟正式建立了夏王朝,數傳至姒少康時,姒少康封支庶子孫姒無餘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建立了最早的古越國。從此,這支夏禹的後代便在當地發展繁衍,並且經歷夏、商、周幾個朝代,一直王位相傳。直到春秋時期,越國的王位傳至姒允常時,有子名叫姒勾踐,史稱越王勾踐。不久越國被吳國給滅掉。十九年後,姒勾踐又復國,併吞並了鄰近的吳國。越國再下傳至越王勾踐的七世孫姒無疆,越國開始中衰,最終被楚國滅掉。在亡國後的越國貴族中,有人隱居不仕,有人則獲得楚國的封賞,其中姒無疆的次子叫姒蹄,便被分封到原越國境內的烏程歐余山南部(今浙江湖州),為歐余亭侯。由於古人習慣稱山南為陽,姒蹄以及後世子孫也被稱為"歐陽亭侯"。久而久之,姒無疆的支庶子孫便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氏、區氏、歐陽氏、歐侯氏四個姓氏。歐陽氏與歐、區氏、歐侯氏同宗同源,皆是以封地名、或侯爵名為氏。
在歷史上,歐陽氏曾一度被迫改為單姓歐氏 、陽氏 。 [1]
得姓始祖
據《姓譜》載,歐陽氏源出越王勾踐之後。支孫封地在烏程歐陽亭,因以為氏(歐陽亭,即歐陽戍,在今江蘇儀征縣東北十里),尊越王勾踐為始祖。
郡望
渤海郡:有二處:①西漢時(約公元前2世紀)從巨鹿、上谷二郡之地分出渤海郡。在今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一帶。②唐代(公元7-9世紀)東北靺鞨族等建立渤海國,相當於今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
平陽郡:三國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元)將河東郡分出一部設置平陽郡,治所在平陽縣(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千乘郡:春秋時,齊同有千乘邑,因齊景公有馬千駟、獵於境內的青田得名。西漢設置千乘郡,相當於今山東省高青縣一帶。東漢改為樂安郡。
堂號
畫荻堂:歐陽修從小死了父親,家裡很窮,買不起紙筆。母親以地作紙,用荻當筆,教子識字。後來官進翰林院侍讀,與宋祁等同修《新唐書》,又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荻,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與蘆葦相似,秋天開紫花。後人遂以"畫荻"懷念先人,以此為堂號。
六一堂:歐陽修晚號"六一居士",歐陽氏族譜記載,《吉州歐陽氏六宗通譜》尊歐陽萬為吉州歐陽氏始祖,歐陽修為唐安福令歐陽萬9世孫,歐陽氏族人尊奉的又有堂號叫"六一堂"。
傳經堂:西漢歐陽生,字和伯,千乘人。為當時今文《尚書》"歐陽氏學"開創者,世傳《歐陽尚書》。爾後傳其子孫,歐陽生之子歐陽世,孫(不詳),曾孫歐陽高、玄孫歐陽地余,六世孫歐陽政,七世孫歐陽賓,八世孫歐陽歙,皆為當 時 博士,被譽為"八世傳經"。歐陽姓後人為弘揚先輩書香,遂以"傳經"為堂號,即"傳經堂",也稱"八世傳經堂"。
聚德堂:北宋歐陽修,官至參知政事(宰相)。精詩、詞、文各體,為當時古文運動領袖,系唐宋八大家之一。平生獎掖後進,曾鞏、王安石、蘇洵與子蘇軾、蘇轍俱得其稱譽,受人尊崇。其幼年失怙,母鄭氏撫養成人,嘗謂人曰:"此非德聚而及人也。"歐陽姓後人為紀念這位受人尊崇的先輩,遂以"聚德"為堂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