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檀山荥水立高松(赵友坤)

檀山荥水立高松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檀山荥水立高松》中国当代作家赵友坤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檀山荥水立高松

“檀山有幸伴诗眠,连冢魂灵毓前川。洵为沃陵辉日月,荆草有痕寻古贤。”

唐朝未年,在河南荥水与檀山之间,刘禹锡与李商隐临水而居,枕山长眠。后人修建的诗豪园与李商隐公园相距十多分钟车程,遥相呼应,一个豪放,一个内敛,给荥水檀山积淀下丰厚的文化底蕴。

循踪访古,看过坚韧不拔、傲视忧患的诗豪刘禹锡,来到敢于仗义执言、不结朋党的李商隐之园,但见松柏掩映,但闻松涛阵阵。站在以中华传统园林特色为基调、以李商隐诗歌文化为背景公园门口,回望唐朝,读李义山写下的诗,走李商隐走过的路,十步一景,探寻他的生命历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河南荥阳人,他在《祭姊文》中说:“檀山荥水,实为我家。”他是晚唐剑走偏锋的明星,出身于没落的县官世家,降生在县令任所,一生却官场失意。其父为其取字义山,取名商隐,是以秦末商山四皓相劝勉,望其匡扶正义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因没有朋党意识而找对了妻、站错了队,他被误认作攀龙附凤之人而终生有理想、有才华而难以施展。他命运多舛,十岁丧父,不到二十岁就在洛阳打拼,历经五次科举、数度幕僚,三任判官,郁郁而终。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来自父亲,深受这位人生第一任老师的影响,“三岁赴浙江,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十岁扶柩归。”经历几度美好的春花秋月,突然,父亲英年早逝。他随母扶灵柩还乡,过起了清苦生活。长子当家,李商隐勇于担当,支撑起门户。他“佣书贩舂”,当小抄写员,整天悬腕挥毫抄书挣小钱,挥动着杵棒给人舂米赚小费,贴补家用。可谓“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

幸运的是,李商隐有一位隐居的堂叔鼎力相助,这是他在家乡遇到的第二任老师。守孝期间,他跟从堂叔受经习文,弹筝学书,颇有“两手”:写得一手秀丽的工楷和一手优美的散文。十五岁时,他学仙于玉阳山,在道教修行之地,他遇到初恋宋华阳,她飘飘而来,仙风道姑令他如胶似漆,但因违反道规且无“父母之命”而分手。他通过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尽初恋的相思,而“此去蓬山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使文章颇有灵气。后来,他写下《重过圣女祠》:“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以此表达对美女道友的怀恋之情!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李商隐移家洛阳,那年腊月,他在街上秀书法,卖作品,结识了白居易,向白老脱口而出:“我的梦想是写诗!”白居易把他推荐给文坛领袖令狐楚。接下来,他写出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一时洛阳纸贵,他也进入第三位恩师令狐楚的法眼。

“能文能武,如师如父。不是父亲,胜似父亲。”当时正值内忧外患、黑云压城,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专政、牛李党争。作为牛党翘楚的令狐楚,赏识李商隐胜过自己的儿子,他一隆重登场,就把李商隐纳入门下,尽才施教,让其为儿子陪读,欲把他培养成家臣。十八岁时,李商隐被聘入幕府担任巡官。年近二十岁时,他作为幕僚,随从令狐楚至郓州、太原。大和七年(833年),令狐楚赴京做官,解散了幕府。李商隐科举不中,被舅父崔戎聘为幕僚,崔戎去世后,李商隐到王屋山学道三年,空灵朦胧的环境对其思想与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开成元年(836年)四月,令狐楚调任兴元(今汉中)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又聘李商隐进入幕府,令狐楚是骈体文的“牛”专家,他甘当执灯的圣父,教导加引领,不仅传授给李商隐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讲解章奏之学,主攻官样文章,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资助其生活,鼓励其与儿子交游。在令狐楚手把手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水平突飞猛进,由此信心倍增。“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李商隐希望借此登上高枝,大展鸿图。可是,在讲究人脉的唐代,没人推荐是很难出人头地的,他在《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一诗中,把不录取他的考官喻为小人:“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然而,恩师父子一开始在党争中挣扎,无暇旁顾。837年,李商隐二十五岁时,令狐家向主考官高锴打了招呼,重点人名说三遍,终于中了进士,这是他短暂的高光时刻。为此,李商隐写下《谢书》感谢博学位高的再造恩师令狐楚:“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不久,令狐楚病逝,李商隐如丧㛈妣,扶柩入京,潸然泪下!

李商隐坚信“君子不党”,不抱朋党偏见,他以“青松”自比,超脱朋党之外,写下“恶草虽当路,寒松实挺生”的铮铮誓言,表现了他抵制朋党迫害的浩然正气。有一次,他登临安定城楼,极目汀州,感怀身世,写下“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的诗句,展示了他“欲回天地”的政治抱负和进身无路的愤懑心情。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驾崩,李党失势。即位的唐宣宗重用牛党吕敏中,李商隐为外击回鹘、内平昭义之乱而奠定“会昌中兴”局面的宰相李德裕鸣冤,同时,他不怕牛党嫉恨,在被贬的李党分子桂州刺史郑亚的盛情邀请下,大书“只应不惮牵牛妒,聊用支机石赠君。”毅然决然辞去秘书省工作,南下蛮荒之地桂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在郑亚幕府期间,他写下《晚晴》、《高松》等诗篇,自比“高松”,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商隐不仅没有朋党观念,还不像以孝敬著称的胡宗南那般忠诚于恩主。令狐楚去世后,他改换门庭,成为“李党"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他不惧朋党斗争,娶其小女儿王宴媄为妻,终生不二!他说:“纵然天下都是你的敌人,我依然要娶你为妻!”他做了女婿没换来大宅子,却琴瑟和鸣,娇妻妙手弹锦瑟,有声有色,代价是他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从此,他像风箱中的老鼠,两面受气!

开成三年(838年)春,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榜上有名,可是复审却以“此人不堪!”的莫须有之名被除名。一年后,他再考再中,授以秘书省校书郎职位,不久,他调任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县尉,在这里,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李商隐,敬重血性刚烈、坚守正道的刘蕡,依法为死囚犯减刑受到上司的责难,两度辞官,颇有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硬气!

可是为了挣官家的银子养家糊口,官还是要做的,于是,会昌二年(842年),李商隐以书判拔萃授入秘书省为正字,不久,母丧丁忧守孝三年,错过了参加粉丝李德裕大唐中兴的辉煌时期。

李商隐凭实力说话,不跑官要官。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李商隐入郑亚桂州幕府做事,一年后因幕主被贬,他失业返回长安,考取一个盩厔县尉的小职位,真的是“(官位)一下子回到了十年前!”不久又奉调回京。大中三年(849年),李商隐接受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正的邀请,到徐州任判官,岂料,没过多久,幕主病逝,爱妻病危,回家后却与妻子王氏天人永隔!之后,西川节度使柳仲郢向他伸出橄榄枝,他整理心情,入川赴任,在驿站中,看到巴山夜雨,他还幻想亡妻尚在,写下“共剪西窗烛”的温馨往事,可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思念成疾未归期!”由于他屡遭朋党打击,仕途坎坷,在巴蜀时期,仍寄人篱下,加之亡妻之痛,思子思乡心切,他几欲皈依佛门。

“独敲一夜罄,独倚一枝藤。”一旦理想抱负、个性情感与外界的冲突逼仄紧迫,李商隐便转向了佛教。他最大的中举之喜和丧妻之痛成为悲的起缘,从此一心向佛,捐钱印经,十分虔诚。其实,他自幼就与佛教有密切接触,喜欢听三藏取经的故事,与僧人澈师、臻师、惠祥上人、融禅师等均有交往。李商隐以其独特的情感体验,证悟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的佛教真谛,以求心自处的禅宗“不二法门”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脱。追求极乐世界的佛教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他超俗的人格、情感、思维与审美,也造就了他魅力独具的诗作。同时,他儒释道兼修,其思想与创作天马行空,构思新奇,令人捉摸不定!

从此,李商隐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在晚唐波谲云诡的政局变幻里艰难生存,四处游宦,他一生郁郁不得志,中年潦倒抑郁而死,抱憾终生!

“史家不幸诗家幸。”李商隐仕途不顺,但其诗却独领风骚。起初,他跟别人学诗,既学汉魏、齐梁诗,更学杜甫诗史,还采用"獭祭鱼",把参考书摆成一片,就像水獭吃鱼祭品一般。后来,他写得精巧了,便自成一家。

在诗歌创作上,李商隐照亮大半个晚唐诗坛。其诗作善于用典、巧于比兴,纠结着他的纠结,积淀着一个时代的风霜雨雪。

首先,他是一位情歌圣手。起初,他醉心于李贺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轻倩流丽的诗体,仿写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后来,他自创《无题》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写尽相恋与相思的婉约含蓄。其次,他是一个务实的小公务员,其政治诗更是指陈时弊,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其长篇政治诗《行次西郊一百韵》,大胆谴责权奸,矛头指向君主,很能反映其心态。他还写以古讽今的咏史诗,借用历史题材对当时的统治者提出真知灼见,反映出社情民意。“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军入晋阳。”他以南齐高纬皇帝因迷恋冯小怜而亡国讽谏当时的统治者,可谓敢说真话!当屡次落第和被人谮毁的遭际向他显示了人生道路的崎岖不平时,他开始愤懑不平,对社会提出批判。大和末年,甘露之变以血淋淋的现实打开他的眼界,使他在思想创作上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他写的《有感二首》等诗作,批判腐朽政治已相当深刻有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李商隐的咏物诗,他擅长以微小的事物入诗,在吸收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所作的咏蝉诗,构思新奇,体物精当,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栖高枝,品格高洁,餐风饮露,难以饱腹。每每五更秋夜,寒蝉凄切,悲鸣之声断而不绝,树木依旧无动于衷,这正如他所处的政治环境,虽然一再奋力疾呼,却始终得不到当政者的重视。李商隐官卑职小,如梗泛漂泊,常年客居他乡,欲回归田园,那里却已荒草丛生。可叹,“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真是徒劳无功!当时,他因幕主卢弘正病逝而罢幕,后转投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幕中,爱妻王氏此时已病入膏肓。诗人困顿半生,辗转流离,偶然间听到蝉声凄切,感时伤世,哀及自身,难免牢骚满腹!

当代古典诗词作家苏缨、毛晓雯著《多情却被无情恼:李商隐诗传》曰:“多情却被无情恼”,东坡先生这一句词,正可用作李商隐一生的总括。多情者本已易于自伤,况欲于无情的世界里寻觅情的归所,而终于无处堪用其情,便只觉得世界辜负了自己。这话对李商隐而言,没有半分矫情,毕竟他所有的委屈都是应该的,因为这世界真的辜负了他!

诚哉斯言!

在诗词中品读李商隐,他高情商低智商,新婚之时,与妻吟诗鼓瑟,同登乐游原,幸甚至哉!中年丧妻,傍晚驱车上塬,夕阳的光芒照耀出金鸟羽、金树叶,怎奈夕阳红霞,何其短暂;长时间四川做事,感叹巴山夜雨绵绵无期,哪有闲暇与妻西窗共剪红烛?他又站在舅父崔戎墓前的池塘边,枯荷听雨,心如浮萍,无依无靠。从诗中,我品出他缠绵悱恻的爱情,读出他朦朦胧胧的诗境。每个游子都眷恋着故乡,李商隐更是叶落归根,经过历史沧桑洗礼的荥水,更加丰盈而充沛!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恍恍惚惚之间,我突然变成了李商隐,小学遇良师,苦读经典,文字功底扎实,在县里崭露头角;十多岁丧父,勇挑家中重担;二十多岁当上了乡镇小公务员,却一直与文字打交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却寂寂无为,蹉跎岁月!

我突发奇想:我何时能变成一棵小松树,与李商隐共诉衷肠?[1]

作者简介

赵友坤,曾用名王玉友,网名愚夫,皖阜阳市颍东区人,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阜阳市作协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