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橡膠材小蠹

目錄

形態特徵

角面長小蠹:雄成蟲體長5.25~5.5mm,寬1.5~1.8mm;雌成蟲長5.5~6.0mm,寬1.5~1.8mm體色黑褐,遍布小突起,疏生白色茸毛;頭部近圓形,顱頂狹,額面寬,觸角錘狀部腎形,複眼圓形,深黑色;前胸背板長方形,後緣有三個圓錐狀突起;鞘翅於其後部1/3處開始向下收縮,斜面呈角面形,上、中部平緩,下部下折呈圓,周緣有刺突。

小杯長小蠹:雄成蟲體長4.8~50mm,寬1~1.2mm,黃褐色;頭圓形,顱頂隆起,中縱線明顯,上鄂黑色,向前內彎呈鐮刀型;觸角錘狀部卵形;前胸背板前段有弧形橫溝,前緣接合成倒向等邊三角形;鞘翅基緣反卷,黑褐色,尾部突然下折,斜面周緣向上反卷,具鋸齒列,杯口形,左右側內角向前突出至會合處呈銳角。

錐尾長小蠹:雄成蟲體長4.2~4.5mm,長柱形,暗褐色;複眼圓形,突出;觸角錘狀部扁平,無節縫;鞘翅於其後1/3處急劇收縮成一對針錐,左右對稱,雌成蟲的鞘翅後部收縮正常,不呈錐只是折曲下垂,狀若花瓣。

循胸材小蠹:成蟲體長3.2~3.6mm,長筒形,黑色;前額寬,複眼腎形;觸角錘狀部卵形;前胸背板正方形,前半部瘤區,密布弧形瘤突,後半部刻點區疏生圓粒狀小刻點,中部背頂隆起突出。鞘翅於其後部1/3處開始收縮,斜面狹長,中部橫向內凹,尾部圓鈍;小盾片呈半圓形。

對粒材小蠹:成蟲體長2.0~2.5mm,短筒形,黃褐色;頭部色較淺,顱頂及兩頰光滑,複眼腎形,藍黑色;角錘狀部球形;前胸背板長方形,中部隆起弓向前緣,前半部瘤區,密被瓦片狀瘤突,後半部疏生圓刻點;鞘翅狹長,斜面平緩,稀布黑色小齒突,尾部圓鈍;小盾片三角形。

橡膠肩角粉蠹:成蟲體長3.0~4.0mm,寬1.0~1.2mm,體形狹長而扁平,黃褐色;頭部近長方形,顱頂隆起,額寬,複眼突出,圓形,深黑色,上顎粗壯,鐮刀形;觸角錘狀部卵形;前胸背板呈倒梯形,中部隆起,肩角突出。

短鞘長腹筒蠹:成蟲體長32~35mm,寬5~6mm,長筒形,灰黃色;複眼特大,近圓形,深黑色;觸角11節,雙鋸齒狀,密生前傾茸毛,錘狀部略似卵形;小腮須5節,比觸角粗壯,近似櫛齒狀;前胸背板方形,中部呈波狀隆起,密生乳白色茸毛;鞘翅短狹,僅為中、後胸和腹部總長的九分之一,左右兩扇各寬1.2mm,相距1.5~2.0mm,前半部和中、後胸接合不能張起和轉動,後翅、翅脈突出,復蓋及腹部三分之二;腹特長,約為體長的三分之二,5節,各均被有乳白色茸毛[1,3]。[1]

分布與危害

橡膠小蠹蟲通常膠樹遭受自然災害或經超強度采膠後樹勢衰弱的情況下進行為害的。隨着開割膠園的不斷擴大,膠樹割齡增長,老弱病殘樹的增多,害蟲由偶發性轉變為常發性。然而目前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同時也缺乏有效防治的技術措施。筆者根據歷來的調查研究,對橡膠小蠹蟲主要種來類形態和生物學特性、為害特點和防治途徑作一個初步論述,供進一步研究和生產防治參考。

1橡膠小蠹蟲為害情況和特點:橡膠小蠹蟲是在橡膠樹遭受風、雷、寒、病等災害造成樹皮潰爛、乾枯後發生為害的。被害部位顯現針錐狀蛀孔和黃褐色木質粉末,嚴重時,莖幹遍布蛀孔和粉柱、粉末,以至膠樹枯死。在雲南橡膠植區,自1990年以來,西雙版納、臨滄、德宏等地區的膠園都先後發生了橡膠小蠹蟲的嚴重為害。1991景洪農場三分場部分高產樹平均膠樹蟲蛀死亡率為1.29%,死樹縱剖面平均蟲口0.25頭/cm2。1992年臨滄勐撒農場38hm2陰坡林地蟲蛀死亡膠樹217株,死亡率為1.29%。1999/2000年冬西雙版納地區出現了嚴重的持續低溫,橡膠樹發生寒害,引起小蠹蟲猖狂地侵襲老齡割膠樹,也有中、幼齡開割膠樹受害。據在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的調查,為害較重的生產隊,1975/1976年寒害以前定植的膠樹平均死亡率5.44%,1976年後定植的開割膠樹平均死亡率為1.25%。[2]

為害特點

(1)在初期,蛀孔和粉柱多見於膠樹割面及其上下約50cm的範圍內,而後蛀孔和粉柱逐漸擴展到整個莖幹表面,橡膠樹枯死,但葉子不脫落;(2)樹齡大的膠樹,小蠹蟲鑽蛀致死的比例也較大;(3)高產樹位,小蠹蟲為害較嚴重,景洪農場三分場五隊6個年產干膠3.5~4t的樹位,1992年蟲害死亡率達4.4%;(4)割膠強度過大和傷樹重的樹位,為害也較重,1971年景洪定植的一片PR107林地強割傷樹嚴重,2000年調查,蟲害死亡率達5.4%。

2橡膠小蠹蟲種類的形態特徵和生物學特性:現已知為害橡膠的小蠹蟲有長小蠹科的角面長小蠹(platypussecretusSampson)、小杯長小蠹(p.calieutuscalieutusChapuis)、蘆葦長小蠹(p.calsmusBl-sndrord)、錐尾長小蠹(p.solidusWalker)、劉氏長小蠹(p.lewisiBlandford);小蠹科的對料材小蠹(XyleborusperforansWollaston)、循胸材小蠹(X..aquilusBlandford)、尖尾材小蠹(X.andrewsiBlandford)、茸毛材小蠹(XarmipenisSchedl)、茶樹材小蠹(XfornicatusEichhoff)、柚木材小蠹(X..noxiusSampsn);粉蠹科的橡膠肩角粉蠹(L-yctusp);長蠹科的日本雙棘長蠹(SinoxylonjaponicumLesne)、竹蠹(DinoderusmimutusF-ad);筒蠹科短鞘長腹筒蠹(Atractoderassp)。

按其為害習性可分為先鋒期類和次生期類。角面長小蠹、小杯長小蠹、錐尾長小蠹、循胸材小蠹、粒材小蠹等是先鋒期類的主要種類;橡膠肩角粉蠹和短鞘長腹筒蠹是次生期類的種類。

發生規律

橡膠小蠹蟲在雲南1年發生1~3代,世代重疊,一年大部分時間均有成蟲和發生為害。其中,3~5月和9~10月為成蟲出孔、遷飛和入蛀盛期。在此期間,小雨後常見成蟲成批地從蛀孔飛出,開始新的蛀入。據觀察,角面長小蠹、小杯長小蠹和循胸材小蠹的數量較多,錐尾長小蠹和對粒材小蠹的數量較少。

橡膠樹遭受風、雷、寒、病等傷害,受害的樹皮組織散發出腐敗氣味,引導角面長小蠹、小杯長小蠹、錐尾長小蠹、循胸材小蠹和對粒材小蠹等先鋒期類的小蠹蟲侵蛀為害。隨着被害膠樹莖幹組織的腐敗、乾枯,次生期類的橡膠肩角粉蠹和短鞘長腹筒蠹跟侵蛀。由於生鋒期和次生期的小蠹蟲的相繼入蛀和大量繁殖,被害膠樹經幾個月至一年即乾枯死亡。

橡膠小蠹蟲侵入後,一般先在樹皮內蛀成隧道,而後向木質部鑽蛀成繁殖坑道,成蟲在坑道內交尾。交尾後雌成蟲繼續向前鑽蛀成母坑道,在母坑道兩側產卵。雄成蟲則將雌成蟲鑽蛀產生的木粉由侵入孔推出,常呈粉柱狀。孵化出的幼蟲橫向蛀入木質部取食,形成由狹到寬的子坑道,垂直於母坑道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幼蟲老熟後在子坑道的前端築蛹室化蛹,羽化後的成蟲先在蛹室周圍齧食,補充營養後鑽孔飛出。成蟲一般飛翔力較弱,但可借風力遷飛,繁殖力很強,能在被害樹莖幹內完成世代發育,受天敵侵襲較小,孵化率、蛹化率和羽化率很高。成蟲性喜溫暖乾燥,在少雨及濕涼的季節鑽孔飛出,遷移和鑽蛀為害[3]。

防治方法

防治途徑及措施:消滅或減少蟲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