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橘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橘頌》中國當代作家李華章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橘頌

金秋十月,晨光溫煦,紅葉遍山,醉了秋風。橘子紅了,倒映水中,峽江也紅了。

此時此刻,我走在去歸州的老「屈原祠」路上,心裡默誦着《橘頌》:「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一卷卷《楚辭章句》(王逸)、《楚辭集注》(朱熹)、《楚辭補註》(洪興祖),像層層波浪湧現在我的腦海。一位詩人的作品,注家、評論與考證如潮,足見其影響深遠之極。汽車緩緩地行駛,我更加心馳神往。新建的秭歸長江大橋,天塹変通途,車過大橋,好似飛一樣。香溪河仍舊悠悠,飄出香氣,屈原沱依然滔滔,回瀾千轉。秭歸古城巳東遷茅坪,屈原祠也搬遷鳳凰山上。老城淹沒於江中,但老「屈原祠」仍然雄偉,永遠矗立在廣大百姓的心中。屈原在上,山路彎彎,石磴逶迤,雖氣喘吁吁,汗水淋漓,仍懷着虔誠一片,心香一瓣,腳下仿佛生風。

屈原祠傍的橘園,柑橘樹成排成行,蓊蓊鬱郁,層層疊疊,青枝綠葉,金黃的柑橘紅光燦燦耀人眼目。遊客來來往往,興致勃勃,他們為偉大詩人屈原而來,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而往。詩與遠方總是密切相連。頓時,我感覺這橘林是最適合吟誦《橘頌》的好地方。

《橘頌》是一首詠物的名作,屈原通過對橘樹的讚美,托物言志,緣物寄情,既是頌橘也是頌人,表明作者自己堅貞的情操和崇高的志向。「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它根深自然堅定不移,胸懷寬廣無所貪求。它清醒獨立於大地,堅定卓絕,不隨波逐流;內心堅持信念,謹慎自守,始終沒有過失,保持美德,毫無私心,與天地相長久,可作為學習的楷模。我在橘林漫步,我在樹下流連,我輕撫橘樹,詩情綿綿,神馳萬里……

我的家鄉湘西漵浦是屈原的流放地。那裡也是聞名的柑橘之鄉。屈原涉江至漵浦,寓居九年之久,貼近群眾,關心百姓疾苦,了解民風民俗,寫出他一生中的重要詩篇《離騷》《涉江》等,屈原的流放生活幫助了他成為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無獨有偶,在漵水河畔,一望無邊的「仲夏柑橘林」,與「向警予故居」隔江相望。記得每次回漵浦拜謁向警予故居時,站立漵水邊,隔江也可聞到柑橘的清香,於是油然吟誦起屈原的《橘頌》來。漵浦人民以屈原為自豪、為驕傲,興建了「屈原文化廣場」,重建了宏偉的「涉江樓」(招屈亭),文友們認為《橘頌》是在漵浦創作的。到底《橘頌》是寫於宜昌秭歸呢,還是寫於湘西漵浦?究競是前人先栽橘樹、屈原大夫後做詩呢,還是屈原先做詩、後人再植橘樹?一處是我的家鄉,一處是我的第二故鄉,夾在中間,左古為難。我非歷史考古家,還是由屈學專家來論斷吧。但重要的一點是,屈原與橘樹的源遠流長,情緣尤深。有屈原便有《橘頌》;有《橘頌》就有屈原。照我思索,屈原不在屈原故里寫出《橘頌》,也一定會在漵浦寫出《橘頌》。實事求是地說,《橘頌》當是屈原的早期作品。全詩基本上用四言句,少有変化,與後來寫的《涉江》《離騷》,句式與風格迥然有異。

金秋時節,我在歸州橘林吟誦《橘頌》,更覺詩意濃濃,詩情澎湃,風雅飄飄。橘樹既可近看又可遠觀,一樣地美感,一樣地愜意,一樣地怡情,一樣地壯懷。紅橘的清香既可近嘗又可遠聞,一樣的酸甜可口,一樣的味道鮮美……

走出橘林,來到江邊。我凝視峽江滾滾的波濤,一個泡漩沉入遠古,一個泡漩又浮出現時;歲月把屈原崇高的生命化作灰燼,歷史又把屈原如橘的心靈鑄成詩魂——偉大的詩魂。我久久地品味着《橘頌》的斑斕文釆和光輝思想[1]

作者簡介

李華章 ,湖南漵浦人,湖北宜昌市文聯原主席、黨組書記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