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果鏈珠藤
橄欖果鏈珠藤 |
中文名稱:橄欖果鏈珠藤 界屬:植物界、鏈珠藤屬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科種:夾竹桃科、橄欖果鏈珠藤種 分布區域:越南,雲南南部等地 所屬卷:Alyxia Banks ex R. Br. |
橄欖果鏈珠藤是一種夾竹桃科、鏈珠藤屬植物,藤狀灌木,除花序具微柔毛外余皆無毛;嫩枝壓扁有縱條,老時圓形;莖皮蒼白色,具小瘤。兩端漸尖或基部寬楔形;中脈在葉面凹下,在葉背凸起,側脈多數;花冠黃色,花冠筒長2毫米,花冠裂片廣橢圓形, 雄蕊着生於花冠筒喉部之下,而隱藏在內;核果長圓形,兩端鈍。花期夏季,果期秋冬季。 產於雲南南部。生於海拔760-930米山谷疏林中。越南也有。[1]
目錄
信息
種中文名:橄欖果鏈珠藤
種拉丁名:Alyxia balansae Pitard
科中文名:夾竹桃科
科拉丁名:Apocynaceae
屬中文名:鏈珠藤屬
屬拉丁名:Alyxia
國內分布:雲南南部
國外分布:越南
中國植物志:63:063[2]
==形態特徵==
藤狀灌木,除花序被微柔毛外無毛;嫩枝壓扁狀,老枝圓柱狀,蒼白色。
葉在枝的上部為3—4片輪生,在枝的下部為對生,長圓狀橢圓形,長9—14厘米,寬3—4厘米,兩端漸尖或基部寬楔形;中脈上面凹陷,下面凸起;葉柄長1—1.5厘米。
聚傘花序腋生,長8—10厘米;萼片卵圓形,長1毫米,有緣毛;花冠黃色,冠筒長2毫米,冠片廣橢圓形,長1毫米;雄蕊着生於冠筒喉部之下;子房被長柔毛,每心皮有胚珠4顆,2排,花柱長,柱頭圓錐狀。
產地分布
國內分布:雲南南部 國內分布:雲南南部。[4]
生長習性
生於海拔760—1000米山谷疏林中。[5]
藥用價值
全株(瓜子藤):辛、微苦,溫。祛風活血,通經活絡。用於風濕關節痛,腰痛,跌打損傷,閉經。
根(阿利藤):有小毒。解熱鎮痛,消癰解毒。用於風火牙痛,風濕關節痛,脾虛泄瀉,濕性腳氣,水腫,胃痛,跌打損傷。
【別名】念珠藤(《廣州植物志》),瓜子藤、瓜子英、山紅木、過山香、春根藤、過骨邊(《福建民間草藥》),瓜子金(《浙江中藥資源名錄》),七里香(《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夾竹桃科植物鏈珠藤的全草及根。
【生境分布】野生山地、林木間。分布浙江、福建、廣東等地。
【性味】苦辛,溫,有小毒。
①《福建民間草藥》:苦,平,有毒。
②《閩東本草)):性溫,味微苦辛,有小毒。
【歸經】《閩東本草》:入肺、肝、脾三經。
【功能主治】
祛風利濕,活血通絡。治風濕性關節痛,脾虛泄瀉,腳氣,周身浮腫,婦人經閉,跌打損傷。
①《福建民間草藥》:解熱鎮痛,消癰解毒。
②《閩南民間草藥》:理風濕,療損傷,行血活絡。
③《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頭面浮腫。
④《閩東本草》:醒脾理氣,舒筋通絡.祛風活血。治胸膈脹悶,骨節酸痛,腹中冷痛泄瀉,周身浮腫及婦人經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4錢(鮮者1~2兩);或浸酒。
【注意】《閩東本草》:陰虛發熱,腸胃伏熱及婦人懷孕者皆所禁用;忌與牛奶仔、穿山龍同用。
【附方】
①治風濕性關節痛:阿利藤根一兩至兩半,豬蹄一隻。酌加酒、水各半,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脾虛泄瀉:阿利藤干根一兩,鼠麴草根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濕性腳氣:阿利藤干根或莖五錢至一兩,六棱菊一兩。酒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④治水腫,跌打損傷:阿利藤、雞血藤各等量,浸酒內服,每早晚飲服一次,每次一小杯。或和水酒燉豬赤肉服。(《閩南民間草藥》)
⑤治經閉:阿利藤三兩。煎湯去渣,調紅糖服。(《閩東本草》)
⑥治跌打損傷:阿利藤根一至二兩。酌加酒、水各半,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⑦治腰閃痛:阿利藤四錢,紅酒四兩。燉服。(《閩東本草》)
⑧治風火齒痛:阿利藤鮮根五至八錢,酌加開水燉服。(《福建民間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