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模稜兩可:是一個成語,讀音是mó léng liǎng kě,指不表示明確的態度,或沒有明確的主張,對問題正反兩面態度模糊。出自《舊唐書·蘇味道傳》。  

目錄

成語出處

《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

解釋

模稜:含糊,不明確;兩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指不表示明確的態度,或沒有明確的主張。

成語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例

他害怕事情一旦變化,他將有不測大禍,所以跪在地上回答了一句~的話。(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章)

成語故事

唐朝時代,欒城有一個人,名字叫蘇味道。他九歲的時候就會寫文章,以後和他的同鄉李嶠都以才學出名,當時的人和稱他們為蘇李。

蘇味道在二十歲的時候,考取了進士,曾做到吏部侍郎的職位。

後來在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做了宰相。根據「唐書」的記載,蘇味道做了宰相以後,只求保持個人的地位和安全,處理事情總是這樣辦也行,那樣辦也可以,卻從不表示明確的態度和意見,更談不上什麼創建和改革了。

他還常常對別人說:「處理事情不能做明確的決斷。因為如果發生了錯誤,就要負失責的責任,只要保持「模稜」兩端就可以了。」當時的人聽他這麼一說,都叫他「蘇模稜」或者是「模稜手」。

「模稜」是指方向可左可右的意思。

因此,後人在遇到有人說話或處理事情不作明確的決斷,也不表示顯明的態度,可以或不可以都行,這就叫做「模稜兩可」。

這故事只是用來說明成語的出處,可千萬別學這種人的處事態度,而成為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喔! [1]

視頻

成語故事:模稜兩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