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子
樟树子 |
中文学名:樟树子 拉丁学名: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 别称:香樟子、大木姜子,樟木子,樟扣, 樟子、樟太蔻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科:樟科 种:樟树子 |
樟树子,别名:樟梨(《纲目拾遗》),香樟子、大木姜子(《贵州民间方药集》),樟木子(《中药志》),樟扣(《广西中药志》),樟子、樟太蔻(《广东中药》Ⅱ)。
为樟科植物樟的果实。秋、冬采集成熟的果实,晒干。[1]
目录
形态特征
樟树是常绿大乔木,高达30m,胸径5m,树冠近球形。树皮灰褐色,纵裂,小枝无毛。叶互生,卵状椭圆形,先端尖,基部宽楔形,近圆;叶缘波状,下面灰绿色,有白粉,薄革质,离基三出脉,脉腋有腺体。花序腋生,花小黄绿色。浆果球形,紫黑色,果托杯状 。
樟树子是干燥果实,圆球形,棕黑色至紫黑色,表面皱缩不平,或有光泽,直径约5~8毫米,有的基部尚包有宿存的花被。果皮肉质而薄,内含种子1枚,黑色。气香、味辛辣。以个大、饱满、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
生境分布
产广东、广西、贵州、湖南等地。
性状
干燥果实,圆球形,棕黑色至紫黑色,表面皱缩不平,或有光泽,直径约5~8毫米,有的基部尚包有宿存的花被。果皮肉质而薄,内含种子1枚,黑色。气香、味辛辣。以个大、饱满、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性味
《贵阳民间药草》:"辛,温,无毒。"[2]
樟树子的功效与作用
散寒祛湿,行气止痛。治吐泻,胃寒腹痛,脚气,肿毒。
①《纲目拾遗》:"磨涂肿毒;治中酒、心胃疼皆效。"
②《广西中药志》:"治呕吐,水泻,腹痛。"
③《湖南药物志》:"利尿,解酒。"
④《广东中药》Ⅱ:"祛风散寒,行气止痛,开窍,消肿,祛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3]
附方
①治头晕头痛,呕吐泄泻,腹痛:樟木子、千斤拔、牛大力、走马箭,水煎服。煎水外洗治寒湿脚气。(《广东中药》Ⅱ)
②治胃肠炎,胃寒腹痛,食滞,腹胀:樟树干果三至五钱。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