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楚国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

楚国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春秋时的楚国长期与中原首强晋国争霸,诸侯患楚之强。虽然吴国一度攻破郢都,但楚在秦国的帮助下顽强复国,到了战国时变得更加地广人众。[1]

进入后战国,魏国、齐国、秦国称霸时,都能压制楚国。赵国崛起后也享有山东头号强国的威名。哪怕赵国在长平与邯郸之战中元气大伤,楚国也未能抓住机遇重新崛起。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传统强国丧失了一统天下的资格呢?

楚才秦用:贵族政治积重难返

楚国霸业是被秦国毁掉的。商鞅变法以来,两国每隔几十年就要大打一次,楚国次次输。如果我们对照秦国伐楚功臣名单就会发现,里面有不少楚人。

秦楚第一轮大战在秦惠文王时期。楚人甘茂辅佐秦军主将魏章(魏人)和副将樗里疾(秦人)歼敌八万,俘虏楚军主将等七十余人。

秦楚第二轮大决战在秦昭王时期。秦人白起、司马错打得楚国迁都,但他们的后盾——总领军国大计的相邦魏冉是楚人。

秦楚第三轮大决战在秦始皇时期。灭楚首席功臣是秦人王翦,第二功臣是祖上齐人的蒙骜,但楚人李斯出谋划策的贡献也很大。

假如甘茂魏冉李斯不入秦的话,秦国帝业会生出很多波折。遗憾的是,这些人离楚入秦是必然的。他们留在楚国没前途,因为执政的老贵族们不会给机会。

楚国军政要职被昭、景、屈三大家族垄断。以楚怀王时期为例,伐魏主帅是柱国昭阳,大将军屈匄就是丹阳之战被俘的主将,将军景缺也死于对秦作战。到了战国末期,项氏(项羽家族)也世代为楚将,对江东楚人号召力不亚于楚王,故能成为反秦领袖。

当年吴起入楚变法,一度取得成效。可惜楚悼王死后,吴起死于守旧派贵族的围杀。新君楚肃王清洗了大量涉案贵族,却又和贵族集团妥协。此后,楚国很少再重用外邦人,最多是虚尊高位而不给实权。

比如,由齐入楚的田忌,没有做楚将,最终回齐。由秦入楚的陈轸,劝阻过楚怀王不要击秦,奈何没话语权。赵国名将廉颇晚年做过楚将,可惜无战功。他生前感叹道:“我思用赵人。”言下之意,外来者指挥不动跟贵族盘根错节的楚军。

因此,像甘茂、李斯这样的布衣之士,留在楚国顶多给昭、景、屈、项做副手,难以当上卿相。魏冉的贵族身份是沾了姐姐宣太后的光,他是秦国外戚,而非楚国本土贵族,在楚国也同样玩不转。他们只是无数流失外国的楚才中成就最高的几位。

楚国地盘太大,容易变成北方诸侯公敌

楚国因为贵族政治积弊丧失了自我革新能力。但楚国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地盘最大的诸侯。楚怀王吞并越国后,疆土北至今天的山东、河南南部,东邻大海,西接秦国的巴蜀地区,南至南海。除了巴蜀云贵外,几乎整个南方都是楚国的地盘。

不过,楚国对最南方的百越地区控制极为松散,真正有效控制的是西楚、东楚、南楚三地。

从淮北的沛县、陈县到汝南、江汉地区都属于西楚,徐州以东至东海的吴越之地属于东楚,长江以南的衡山、九江、豫章、长沙、苍梧等地属于南楚。

总体而言,西楚和东楚开发水平更高,南楚的开发水平较低。楚国多次迁都,但政治中心一直在西楚范围内。三楚之间往往有高山大川相隔,楚国可以凭借众多山水节节抵抗敌军。

楚国太大了,诸侯根本没法一举灭楚。西周昭王第二次兴师伐楚时溺水身亡,其王牌军宗周六师伤亡殆尽。晋与楚争霸多年,但多在中原交战,不敢深入楚地。就连攻入郢都的吴国,也未能占领整个西楚,有长江为屏障的南楚更是毫发无损。楚国迁都后仍是大国。

在战国七雄中,秦独占西北和西南,山东五国在北,唯楚居南。楚国不像魏、赵、韩是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国,而是攻防兼备的“负海之国”。但楚国地域广袤,跟秦、韩、魏、齐接壤,领土纠纷复杂,敌人并不比四战之国少。

况且,楚与北方诸侯积怨已久。比起刚冒头的西方秦患,从春秋时代持续数百年的南方楚患,更令中原列强警惕。这导致楚国在合纵连横斗争中很难找到合适的站位。[2]

目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