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楊氏蛤(新屬、新種)
楔形楊氏蛤(新屬、新種) |
中文名:楔形楊氏蛤(新屬、新種) 外文名:Yangella cuneatiformis Liu et Gu gen. et sp. nov. 形成時代:泥盆紀 北川羌族自治縣桂溪鄉甘溪 |
楔形楊氏蛤(新屬、新種)是發現於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桂溪鄉甘溪的泥盆紀時期化石。 [1]
目錄
楔形楊氏蛤(新屬、新種)特徵描述
殼大,長楔形,前端寬圓,後部長而窄縮。背緣彎曲,前緣規則地圓;腹緣長而微外凸;後背緣直,緩緩下斜,後背角寬鈍,約150~160度;
後緣斜切狀,後腹角較圓而伸出。頗膨凸,殼頂略後下方距腹緣2/5殼高處最凸。後殼頂脊明顯,中上部呈銳棱狀,下部圓鈍。
後背區域狹長,陡而明顯凹陷。殼頂區寬膨,殼頂聳突,殼嘴小,前轉而強內褶,稍高出背緣,位於前方1/4~1/5殼長處,殼表覆以同心生長線和同心環,近腹方同心環發育。
小月面弱,盾紋面不發.育。後韌式外韌帶,韌帶片不長。鉸齒髮.育。右殼2~3個齒,最前一個強,三角形,垂直鉸緣,具寬的中溝,後兩齒長,呈片狀,近背邊者相對地略短。
左殼鉸齒四枚。最前一個適度地強,與鉸緣斜交;殼頂下中央齒長三角,粗大,明顯分裂,兩後片狀齒長,近腹方者強而與中央齒相連。
殼內面光滑,殼頂腔深。外套線簡單而不明顯,無外套灣。前閉殼肌痕深,縱卵形,其後上方具一小的足肌痕,其內側圍肌片較強;
後閉殼肌痕略淺而稍大,亞圓形,前上方似有一長卵形的小足肌痕。長、高分別為45~60、29~40.5mm,雙殼厚約22~26mm;高長比率為0.64~0.67。
楔形楊氏蛤(新屬、新種)保存單位
國家岩礦化石標本資源共享平台。
參考來源
- ↑ 楔形楊氏蛤(新屬、新種),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