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植物篇:青荚叶(青荚叶科、青荚叶属植物)

花朵开在叶片上
圖片來自 小山草木记

目录

开花的种类——青荚叶(青荚叶科、青荚叶属植物)

山茱萸科,青荚叶属落叶灌木,高可达2米。叶纸质,卵形、卵圆形、稀椭圆形,先端渐尖,极少数先端为尾状渐尖,叶基部阔楔形或近于圆形,边缘具刺状细锯齿;初夏开花,雌雄异株,花小,黄绿色,生于叶面中央的主脉上。

核果球形,黑色,故又名“叶上珠”。分布于中国河南、陕西及长江流域至华南各地,日本、不丹、缅甸亦有分布。青荚叶全株入药,其茎髓入药称为“小通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 版)收录。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疗效;中国民间或用作阴症药。

青荚叶(学名:Helwingia japonica (Thunb.) F. Dietr.)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青荚叶
  • 拉丁学名:Helwingia japonica (Thunb.) F. Dietr.
  • 界:植物界
“果实像珠子”
 
圖片來自 小山草木记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木兰纲
  • 目:冬青目
  • 科:青荚叶科
  • 属:青荚叶属
  • 种:青荚叶
  • 分布区域:世界:8种;中国:5种
  • 命名者及年代:(Thunb.) Dietr.,1817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1-2米;幼枝绿色,无毛,叶痕显著。叶纸质,卵形、卵圆形,稀椭圆形,长3.5-9(-18)厘米,宽2-6(-8.5)厘米,先端渐尖,极稀尾状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于圆形,边缘具刺状细锯齿;叶上面亮绿色,下面淡绿色;中脉及侧脉在上面微凹陷,下面微突出;叶柄长1-5(-6)厘米;托叶线状分裂。

花淡绿色,3-5数,花萼小,花瓣长1-2毫米,镊合状排列;雄花4-12,呈伞形或密伞花序,常着生于叶上面中脉的1/2-1/3处,稀着生于幼枝上部;花梗长1-2.5毫米;雄蕊3-5,生于花盘内侧;雌花1-3枚,着生于叶上面中脉的1/2-1/3处;花梗长1-5毫米;子房卵圆形或球形,柱头3-5裂。浆果幼时绿色,成熟后黑色,分核3-5枚。花期4-5月;果期8-9月。

主要变种

白粉青荚叶(变种)(植物分类学报):Helwingiajaponica(Thunb.)Dietr.subsp.japonicavar.hypoleucaHemsl.exRehd.

该变种和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叶下面被白粉,常呈灰白色或粉绿色。产中国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贵州北部、云南东北部。常生于海拔1240-2800米林下。模式标本采自湖北西部。

四川青荚叶(变种)(植物分类学报):Helwingiajaponica(Thunb.) Dietr.subsp.japonicavar.szechuanensis(Fang) Fanget Soong

该变种的叶片常近于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基部圆形,稀浅心形,叶片基部常下延;果实着生于叶面中脉中部,但叶片先端钝圆或凹陷者,其果实生于叶面中脉中部或中部以上。产四川西部。常生于海拔1900-2600米的林下。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峨眉山。

灰色青荚叶(变种)(四川植物志):Helwingiajaponica(Thunb.) Dietr.subsp.japonicavar.griseaFanget Soong

该变种的叶近于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7-11厘米,宽3.5-4.5厘米,下面灰色,微有白粉,边缘具钝圆锯齿。产中国四川。常生于海拔1200-2300米的灌丛中。模式标本采自四川灌县。极近于白粉青荚叶,但本变种的叶形和边缘锯齿均与之易于区别。

乳突青荚叶(变种)(四川植物志):Helwingiajaponica(Thunb.)Dietr.subsp.japonicavar.papillosaFanget Soong

该变种与其他变种的区别在于叶下面中脉及侧脉上均具有白色乳突状突起,叶上面中脉上仅有一个果实,其先端宿存4-5裂柱头,分核4-5枚。产中国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四川及西藏东南部。常生于海拔2100-3300米林中,以铁杉或冷杉林下分布较多。模式标本采自四川洪雅县。

台湾青荚叶(亚种)(四川大学学报):Helwingiajaponica(Thunb.) Dietr.subsp.formosana(Kan.et Sas.) Haraet Kuros

该亚种与原亚种的区别在于叶片为长圆形,稀披针形,长5-12厘米,宽1.5-6厘米。产中国浙江南部及台湾。常生于海拔1700-2500米林中。

栽培技术

青荚叶可通过种子播种或扦插进行繁殖。当秋季种子成熟后,将采集的果实捣烂果肉,用清水反复冲洗,取出种子,阴干。可随时采随时播种,也可沙藏,与翌年春季盆插或地插。地插适宜选择背风遮荫、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扦插可选取1-2年生枝,剪成长6-12厘米具芽的插穗,于秋季或春季进行。并注意加盖保湿,提高其成活率。 [1]

主要价值

观赏

春天是青荚叶的开花季节,朵朵小花在页面上开放,到了6月初,页面上已开始结出1-3个绿色的小果,秋季果实成熟时,将转变成黑色,宛如一颗颗亮黑色的宝石镶嵌在翠绿色的页面上奇特的景象,使游人驻足观赏,并惊叹丰富多彩神奇无比的植物世界。

药用

青荚叶根、全株:苦、微涩,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用于水肿,小便淋痛尿急尿痛,乳汁较少或不下。叶:清热除湿。用于便血。果实:用于胃痛。

青荚叶茎髓:味甘;淡;性平;功能主治,通乳。主乳少;乳汁不畅;用法,内服:煎汤,用量,3-9g。

民族用药

土家药:叶上子(yeshamgzi):叶或果实治便血,摆红,月经不调,月家病,不孕症

侗药:巴冬仑,Bavdonglnaenl,嫩务巴(Naenlwulbay):叶或茎主治喉老(吼疱“哮喘")涸冷(水肿病咳喘)《侗医学》。

听说农村这一植物太特殊,花朵、果实长在叶中间,这竟然是真的

我国的落叶灌木植物品种很多,有一种叫青荚叶的植物当属极其另类的一种,说来这植物界也真是千奇百怪,无奇不有,青荚叶的花竟然是开在叶子中间的,这早已超出了我们一般对植物的认知,当然了,这青荚叶结花方式也确是大自然里一罕见的情况,究竟什么样子呢?大家自己看它吧。如今太多的“冷门知识”,真有点扎堆的感觉呀!一出现,就不是简单的类型。

青荚叶的科普

青荚叶是一种落叶灌木植物,最高可达两米左右,其叶卵形,顶端略尖,纸质叶;其叶柄顺势生长为主叶脉的一部分,一直延伸到叶子的中心部位,继而开花、结果,人们所说的“奇特”,主要就是“奇”在这里。此植物雌雄异株,一般初夏便可开花,花虽然很小,而且呈现黄绿色,生于叶心,格外显眼。 笔者有幸在浙江见过野生青荚叶,其也是零星分布,并不多见。

青荚叶又被人们称之为“叶上花”或者“叶上珠”,有了“叶上花”才有的“叶上珠”,青荚叶花谢后,在叶子的中间便会生出果实来,其果实与花基本同大,果实呈现球形,初时为绿色,之后慢慢变成紫红色,继而变成黑色。初见青荚叶时让人有点不可思议,果实竟然在叶中生出,让人突然惊叹于大自然的奇妙,更感叹众生物生命的与众不同,突然觉着人类需要了解的还有太多太多……

我们来细看青荚叶的花朵,其花较小,形态结构非常的简单,花朵小到直径仅有几毫米,每朵花通常由三个绿被片及三个雄蕊组成,就算得这么小,它依然有花梗,虽然这花梗更是小到只有一毫米左右,其果实为浆果,据说里面有四个左右的内核。青荚叶无论是花还是果实,其重量相对于叶子本身而言,都非常的轻,轻到叶片可以承受果实的重量,经过笔者观察,其果子的重量应该是分给了主脉一大部分。 [2]

青荚叶的价值

1、药用价值。青荚叶全株可入药,性苦、属凉,对人们的一些常见病有较好的作用,比如尿急尿痛、活血化瘀、青叶解毒等等,尤其是在一些民族土家药中,可以常常见到它的身影。

2、观赏价值。每当春季,青荚叶开花的时候,朵朵鲜花在叶子上开放,堪称“奇观一件”,而到了秋季果期变成了油亮的黑籽,镶嵌在绿色的叶子上,非常好看!让人记忆犹新。

野外的植物种类真是不少,但能称得上奇特的,并不多见。你见过这种植物吗?

“叶上开花叶生株”——6类神奇的叶上花植物盘点

世界真奇妙,不见不知道,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经常让人啧啧称奇,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杰作和神奇。在人们的常识中,植物的叶是叶,花是花,花开枝头或者叶腋,或者单独拔葶而出,然而却有一些植物,花却是开在叶片上的,叶上开花,叶上生果,非常神奇,人们俗称这种该现象为“叶上花”。

一.叶上花现象的产生原因

叶上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实这是自然长期选择的结果。一般来说,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除了自花授粉以外,大多需要异花授粉。而异花授粉需要依靠虫媒和风媒等媒介传播,因而植物的花开在植株顶端或枝条末端,有利于通过风媒、虫媒等媒介传播花粉和授粉受精,从而提高结实率,有利于繁殖后代,因此我们看到大多数植物的花卉都是开在枝头或顶端。

然而叶上花的花,却开在叶片上,貌似神奇,其实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花是开在叶片的叶脉上,而叶脉是枝条的延伸(顶端),因而也算是“中规中矩”。只不过,开在叶片的叶脉上,而不是枝条上,主要是因为这些植物的花朵,大多都很小,倘若开在枝条上,很容易被叶片遮盖,不利于传粉。而开在叶片的叶脉上,和叶片对比强烈,更加显眼,容易被昆虫察觉到,利于吸引虫媒传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叶上花的独特现象。

二、国外引进的“叶上花”常见种类

自然界具有叶上花现象的植物很多,原产我国的就有不少。并且,近些年从国外陆续引进不少其他种类,有的把类似叶上花现象的植物也称之为叶上花,因而相对容易混淆。为了让大家了解更多的叶上花植物,我们就简单做个盘点,先来介绍国外引进的常见种类。

1、假叶树

假叶树(Ruscus aculeata L.),是天门冬科(Asparagaceae)、假叶树属(Ruscus)直立半灌木,原产欧洲南部,我国部分地区有引进栽培。

【形态】根状茎横走,粗厚。茎多分枝,深绿色,高20-80厘米。叶状枝卵形,先端渐尖而成为长1-2毫米的针刺,基部渐狭成短柄,全缘。花白色,1-2朵生于叶状枝上面中脉的下部;浆果红色。花期1-4月,果期9-11月。

【鉴赏】假叶树形态奇特,叶片退化,又从中抽出枝条,因而称为叶状枝,假叶青翠碧绿,果实鲜红晶莹,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在园林上也可作为花坛、花境的配植材料,也可制作成盆栽观赏。其枝干燥后能够长期保存,可染成不同的颜色,作为装饰品或干花使用。

2、叶象花——猩猩草

猩猩草(Euphorbia cyathophora Murr.),又名猩猩草、墨西哥火草、草一品红、叶象花,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属(Euphorbia)、一品红亚属(Subgen. Poinsettia)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原产中南美洲,归化于旧大陆,中药名为叶象花。

【形态】根圆柱状,长30-50厘米,基部有时木质化。茎直立,上部多分枝,高可达1米,光滑无毛。叶互生,卵形、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总苞叶与茎生叶同形,较小,淡红色或仅基部红色。花序单生,数枚聚伞状排列于分枝顶端,总苞钟状,绿色;蒴果,三棱状球形。花果期5-11月。

【鉴赏】猩猩草并不具备“叶上花”现象,只是混淆而已。猩猩草可能大家不熟悉,不过提起同属代表物种一品红大家就会恍然大悟,其主要观赏部位是红色的花苞片。目前我国很多省份的公园、植物园及温室中多有栽培。

3、叶上雪——银边翠

银边翠(Euphorbia marginata Pursh.),又名高山积雪,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属(Euphorbia)一年生草本。原产北美,广泛栽培于旧大陆。

【形态】根纤细,极多分枝。茎单一,自基部向上极多分枝,高可达60-80厘米,常无毛,有时被柔毛。叶互生,椭圆形,绿色,全缘;总苞叶2-3枚,椭圆形,先端圆,基部渐狭。全缘,绿色具白色边;花序单生于苞叶内或数个聚伞状着生,花白色,蒴果近球状。花果期6-9月。

【鉴赏】银边翠不具有“叶上花”现象。不过,银边翠是著名观“叶”植物,其主要观赏价值是花苞片,绿色具有白色边,非常靓丽,常用作花坛的馔边材料,也宜绿地丛植,或于庭院小径旁栽植。

三、我国分布的常见叶上花种类

* 1、叶上珠——青荚叶

青荚叶(Helwingia japonica (Thunb.)Dietr.),又名叶上珠、大叶通草,是山茱萸科(Cornaceae)、青荚叶属(Helwingia)落叶灌木,青荚叶属植物都具有明显叶上花现象,我国分布有5种,模式种为青荚叶,广布于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区。

【形态】高1-2米;幼枝绿色,无毛,叶痕显著。叶纸质,卵形、卵圆形,稀椭圆形,先端渐尖,极稀尾状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于圆形,边缘具刺状细锯齿;叶上面亮绿色,下面淡绿色;花淡绿色,3-5数,常着生于叶上面中脉的1/2-1/3处,稀着生于幼枝上部;浆果幼时绿色,成熟后黑色。花期4-5月;果期8-9月。

【鉴赏】叶上珠形态奇特,春季叶上开着淡绿色小花,似乎并不明显,随着果实逐渐成熟,变成亮丽的黑色,犹如一颗颗黑色珍珠,镶嵌在翠绿翡翠之上,非常神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近些年逐渐被园艺界重视。

2、叶上花——百部

百部(Stemona japonica (Blume) Miq.),又名婆妇草、药虱药,是百部科(Stemonaceae)、百部属(Stemona)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苏、安徽和江西等省。

【形态】块根肉质,成簇,常长圆状纺锤形,粗1-1.5厘米。茎长达1米许,常有少数分枝,下部直立,上部攀援状。叶2-4(-5)枚轮生,纸质或薄革质。花序柄贴生于叶片中脉上,花单生或数朵排成聚伞状花序;花被片淡绿色,披针形,雄蕊紫红色,花药线形;蒴果卵形、扁的,赤褐色。花期5-7月,果期7-10月。

【鉴赏】百部属大都具有叶上花现象,花序柄长而明显,形态奇特,百部根可以入药,外用于杀虫、止痒、灭虱;内服有润肺、止咳、祛痰之效。 [3]

3、叶上金——泽漆

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 Linn.),又名五朵云,五灯草,五风草等,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属(Euphorbia)一年生草本。

【形态】根纤细,长7-10厘米,下部分枝。茎直立,单一或自基部多分枝,分枝斜展向上,光滑无毛。叶互生,倒卵形或匙形;总苞叶5枚,倒卵状长圆形;总伞幅5枚,苞叶2枚,卵圆形,先端具牙齿,基部呈圆形。花序单生,淡黄绿色;总苞钟状,边缘5裂,裂片半圆形。蒴果三棱状阔圆形,光滑,无毛。花果期4-10月。

【鉴赏】泽漆的叶片属于变态叶,犹如云朵,花朵钟状,花色淡黄,因而有人雅称为叶上金。不过,泽漆有的说是原产美洲,属于入侵生物,在我国除新疆、西藏外基本上都有分布,因而不建议栽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