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東風草(菊科 艾納香屬植物))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東風草(菊科 艾納香屬植物))

東風草,中藥名。為菊科植物東風草Blumea megacephala (Randeria) Chang et Tseng的全草。具有清熱明目,祛風止癢,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於目赤腫痛,翳膜遮睛,風疹,疥瘡,皮膚瘙癢,癰腫瘡癤,跌打紅腫。分布於西南及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目錄

東風草(學名:Blumea megacephala (Randeria) Chang et Tseng )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東風草
  • 拉丁學名:Blumea megacephala (Randeria) Chang et Tseng
  • 別 名:九里明、九里光、千里光、毛千里光、黃花地膽草、大頭艾納香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目 :桔梗目
  • 科 :菊科
  • 屬 :艾納香屬
  • 種 :東風草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毒 性:無毒
  • 用 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
  • 分布區域:西南及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形態特徵

攀援狀草質藤本或基部木質,長1-3m或更長。莖圓柱形,多分枝,有明顯溝紋,具疏毛或後脫落,節間長6-12cm,小枝節間長2-4cm。下部和中部葉有2-5mm的柄;葉片卵形、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長7-10cm,寬2.5-4cm,先端短尖,基部圓形,邊緣有疏細齒或點狀齒,上面被疏毛或後脫落,有光澤,干後常變淡黑色,下面無毛或多少被疏毛;中脈在上面明顯,在下面突起,側脈5-7對。小枝上部的葉較小,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2-5cm,寬1-1.5cm,具短柄,邊緣有細齒。頭狀花序疏散,通常1-7個在腋生小枝頂端排成總狀或近傘房狀花序,再排成大型具葉的圓錐花序,花序柄長1-3cm;總苞半球形;總苞片5-6層,外層基部常彎曲,背面被密毛,中層先端稍尖,背面脊處被毛,有緣毛,內層長於最外層的3倍;花托平,密被白色長柔毛;花黃色,雌花多數,細管狀,檐部2-4齒裂;兩性花花冠管狀,被白色多細胞節毛,檐部5齒裂。瘦果圓柱形,有10條棱,被疏毛;冠毛白色,糙毛狀。花期8-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林緣、灌叢、山坡、丘陵等處。分布於西南及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入藥部位:全草。

性味:味苦、微辛,性涼。

功效:清熱明目祛風止癢解毒消腫

主治:目赤腫痛翳膜遮睛風疹疥瘡皮膚瘙癢癰腫瘡癤跌打紅腫

相關配伍

* 1、治風疹:毛千里光、夜交藤各9g,十大功勞葉12g。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 2、治皮膚瘙癢:毛千里光、松針、苦楝皮、三匹風各適量。水煎洗患處。(《萬縣中草藥》)

* 3、治疥瘡:毛千里光、五匹風、白地黃瓜各9g。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敷。

性狀鑑別

莖表面淺棕色,近無毛。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7-10cm,寬2.5-4cm,頂端尖,基部楔形或圓形,淺棕褐色,上面粗糙,無毛,下面被微毛或近無毛,邊緣具小齒,網脈極明顯,葉柄長2-5mm,被柔毛。有的殘留有頭狀花序。氣微,味微苦。 [1]

相關論述

《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退翳明目。治癰腫瘡癤,濕疹皮炎,痔核,眼紅腫痛。」

東風草(中藥材)

拼音注音:Dōnɡ Fēnɡ Cǎo

別名:九里明、九里光、千里光、毛千里光、黃花地膽草、大頭艾納香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東風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lumea megacephala(Randeria)Chang et Tseng[B.riparia(Bl.)DC.var.megacephala Randeria;B.chinensis auct.non DC.]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林緣、灌叢、山坡、丘陵等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原形態

東風草,攀援狀草質藤本或基部木質,長1-3m或更長。莖圓柱形,多分枝,有明顯溝紋,具疏毛或後脫落,節間長6-12cm,小枝節間長2-4cm。下部和中部葉有2-5mm的柄;葉片卵形、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長7-10cm,寬2.5-4cm,先端短尖,基部圓形,邊緣有疏細齒或點狀齒,上面被疏毛或後脫落,有光澤,干後常變淡黑色,下面無毛或多少被疏毛;中脈在上面明顯,在下面突起,側脈5-7對。小枝上部的葉較小,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2-5cm,寬1-1.5cm,具短柄,邊緣有細齒。頭狀花序疏散,通常1-7個在腋生小枝頂端排成總狀或近傘房狀花序,再排成大型具葉的圓錐花序,花序柄長1-3cm;總苞半球形;總苞片5-6層,外層基部常彎曲,背面被密毛,中層先端稍尖,背面脊處被毛,有緣毛,內層長於最外層的3倍;花托平,密被白色長柔毛;花黃色,雌花多數,細管狀,檐部2-4齒裂;兩性花花冠管狀,被白色多細胞節毛,檐部5齒裂。瘦果圓柱形,有10條棱,被疏毛;冠毛白色,糙毛狀。花期8-12月。

性狀 性狀鑑別,莖表面淺棕色,近無毛。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7-10cm,寬2.5-4cm,頂端尖,基部楔形或圓形,淺棕褐色,上面粗糙,無毛,下面被微毛或近無毛,邊緣具小齒,網脈極明顯,葉柄長2-5mm,被柔毛。有的殘留有頭狀花序。氣微,味微苦。 [2]

性味:味苦;微辛;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明目;祛風止癢;解毒消腫。主目赤腫痛;翳膜遮睛;風疹;疥瘡;皮膚瘙癢;癰腫瘡癤;跌打紅腫

用法用量 煎 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敷。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