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植物篇(細葉野牡丹(野牡丹科、野牡丹屬植物))

細葉野牡丹
圖片來自 山草香

目錄

開花的種類——細葉野牡丹(野牡丹科、野牡丹屬植物)

是野牡丹科、野牡丹屬小灌木和灌木,高可達60厘米,分枝多,披散,葉片堅紙質或略厚,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全緣,具糙伏毛狀緣毛,葉面密被糙伏毛,基出脈下凹,側脈互相平行;葉柄被糙伏毛。傘房花序,頂生,有花,基部有葉狀總苞常較葉小;苞片披針形,被糙伏毛;花萼密被略扁的糙伏毛,裂片披針形,外面被糙伏毛,裡面無毛,具緣毛,花瓣玫瑰紅色至紫色,菱狀倒卵形,花絲較伸長的藥隔略短,果壇狀球形,平不開裂,7-9月開花,10-12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台灣、福建、香港、海南。生長於海拔約1300米以下地區的山坡或田邊矮草叢中。

細葉野牡丹花色艷麗,為優良的地被或垂吊盆栽植物。可於庭園中片植或花壇布置;風景林路邊向陽處片植或帶狀種植。植株含有鞣質、黃酮類、氨基酸等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抑菌等藥用價值。

細葉野牡丹(學名:Melastoma intermedium Dunn)

花色艷麗
 
圖片來自 愛生活的二寧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細葉野牡丹
  • 拉丁學名:Melastoma intermedium Dunn
  • 別 名:糙葉耳藥花、水社野牡丹、鋪地蓮、山公榴、耳藥花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桃金娘目
  • 科:野牡丹科
  • 亞 科:野牡丹亞科
  • 族:野牡丹族
  • 亞 族:野牡丹屬
  • 種:細葉野牡丹
  • 命名者及年代:Dunn,1908

形態特性

小灌木和灌木,直立或匍匐上升,高30-60厘米,分枝多,披散,被緊貼的糙伏毛。葉片堅紙質或略厚,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頂端廣急尖或鈍,基部廣楔形或近圓形,長2-4厘米,寬8-20毫米,全緣,具糙伏毛狀緣毛,5(-3)基出脈,葉面密被糙伏毛,毛隱藏於表皮下,僅尖端露出,有時夾有微柔毛,基出脈下凹,背面沿脈上被糙伏毛,有時其餘被微柔毛,側脈互相平行;葉柄長3-6毫米,被糙伏毛。

傘房花序,頂生,有花(1-)3-5朵,基部有葉狀總苞2,常較葉小;花梗長約3-5毫米,密被糙伏毛,苞片2,披針形,長5-10毫米,寬2-4毫米,被糙伏毛;花萼管長約7毫米,直徑約5毫米,密被略扁的糙伏毛,毛有時具極少分枝,裂片披針形,長約7毫米,外面被糙伏毛,裡面無毛,具緣毛,裂片間具1小裂片,棒狀,較裂片短;花瓣玫瑰紅色至紫色,菱狀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長2-2.5厘米,寬約1.5厘米,頂端微凹,具1束刺毛,被疏緣毛;雄蕊長者藥隔基部伸長,彎曲,末端具2小瘤,花絲較伸長的藥隔略短,短者藥隔不伸延,花葯基部具2小瘤;子房半下位,頂端被剛毛。果壇狀球形,平截,頂端略縊縮成頸,肉質,不開裂,長約8毫米,直徑約l厘米;宿存萼密被糙伏毛。花期7-9月,果期10-12月。

近種區別

該種與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極相近,主要的區別是,該種植株較大,毛被較密,葉面密被糙伏毛,毛隱藏於表皮下,僅尖端露出;花較大,萼上的糙伏毛略扁。

生長習性

晴天5:30花瓣呈相互抱疊緊密的橄欖形,掰開花瓣可見內折的外輪紫色雄蕊未展開;6:00-7:30花瓣重疊緊密,部分有鬆動,掰開花瓣可見內折的外輪紫色雄蕊微微展開;8:00花朵微微開口或半開(開口直徑1厘米左右),外輪紫色雄蕊半展開;8:30花朵全開,外輪紫色雄蕊完全展開和花柱彎向花瓣翼側。14:40花瓣開始合攏;16:00花瓣半合攏;19:00花瓣全部合攏(天暗)。次日,花形態與前日19:00的一致。第3天花瓣雌雄蕊及花柱整體脫落。單花花期1天,觀賞期2天。

2012-2013年度對福建省漳州天寶五峰的細葉野牡丹自然居群的開花物候進行觀測。細葉野牡丹的花期在5-9月,不同階段的物候期即始花期、盛花期及末花期出現的時間在不同年份有一定的差異。2年觀測結果表明,始花期在5月底至6月初,盛花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末花期從7月上旬或中旬開始。

不去雄,不授粉,直接套袋,結實率為0,說明細葉野牡丹不能自花傳粉,即需要傳粉者活動才能結實。人工自花傳粉及人工異花傳粉均可以受精結實,人工異花傳粉結實率為57.5%,人工自花授粉結實率為68.75%,人工自花授粉的結實率高於人工異花授粉。去雄不授粉套袋結實率為0,說明不存在無融合生殖現象。自然對照與去雄不授粉不套袋的處理每果飽滿種子數高於人工自花和人工異花授粉處理,可能是人工自花和人工異花授粉每花只授粉一次,而訪花昆蟲可以多次訪問自然對照與去雄不授粉不套袋的花朵,從而使自然對照與去雄不授粉不套袋處理的花朵柱頭得到多次授粉的機會,從而使每果的飽滿種子數較多。

主要價值

觀賞:花色艷麗,引人注目,為優良的地被或垂吊盆栽植物。可於庭園中片植或花壇布置;風景林路邊向陽處片植或帶狀種植。

藥用:植株含有鞣質、黃酮類、氨基酸等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抑菌等藥用價值,開發潛力巨大。 [1]

保護現狀

種群現狀:由於盲目開發和人為的毀林開荒,細葉野牡丹的生境遭到嚴重破壞,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種群數量大幅減少,分布地逐年縮小,生存狀況不容樂觀。

地棯(學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

是野牡丹科、野牡丹屬的匍匐狀小灌木,長10-30厘米;幼時被糙伏毛,以後無毛;葉片堅紙質,卵形或橢圓形;聚傘花序,頂生,花瓣淡紫紅色至紫紅色,菱狀倒卵形,花期5-7月,果期7-9月。

地棯分布於中國(貴州、湖南、廣西、廣東、江西、浙江、福建)和越南。生於海拔1250米以下的山坡矮草叢中,為酸性土壤常見的植物。地棯生活力較強,具有耐寒、耐旱、耐瘠、生長迅速等特點,甚至在石縫中亦能很好地生長開花。

地棯是一種集藥用、觀賞和保健於一體的優良地被植物,果可食,亦可釀酒;全株供藥用,有澀腸止痢,舒筋活血,補血安胎,清熱燥濕等作用;搗碎外敷可治瘡、癰、疽、癤;根可解木薯中毒。

形態特徵

小灌木,長10-30厘米;莖匍匐上升,逐節生根,分枝多,披散,幼時被糙伏毛,以後無毛。葉片堅紙質,卵形或橢圓形,頂端急尖,基部廣楔形,長1-4厘米,寬0.8-2(-3)厘米,全緣或具密淺細鋸齒,3-5基出脈,葉面通常僅邊緣被糙伏毛,有時基出脈行間被1-2行疏糙伏毛,背面僅沿基部脈上被極疏糙伏毛,側脈互相平行;葉柄長2-6毫米,有時長達15毫米,被糙伏毛。

聚傘花序,頂生,有花(1-)3朵,基部有葉狀總苞2,通常較葉小;花梗長2-10毫米,被糙伏毛,上部具苞片2;苞片卵形,長2-3毫米,寬約1.5毫米,具緣毛,背面被糙伏毛;花萼管長約5毫米,被糙伏毛,毛基部膨大呈圓錐狀,有時2-3簇生,裂片披針形,長2-3毫米,被疏糙伏毛,邊緣具刺毛狀緣毛,裂片間具1小裂片,較裂片小且短;花瓣淡紫紅色至紫紅色,菱狀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長1.2-2厘米,寬1-1.5厘米,頂端有1束刺毛,被疏緣毛;雄蕊長者藥隔基部延伸,彎曲,末端具2小瘤,花絲較伸延的藥隔略短,短者藥隔不伸延,藥隔基部具2小瘤;子房下位,頂端具刺毛。果壇狀球狀,平截,近頂端略縊縮,肉質,不開裂,長7-9毫米,直徑約7毫米;宿存萼被疏糙伏毛。花期5-7月,果期7-9月。

主要價值

園林觀賞

地棯的觀賞價值也較高,其葉片濃密,貼伏地表,能形成平整、緻密的地被層,覆蓋效果好,是良好的地被植物,並且葉、花、果終年都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葉片可在同一時間內呈現綠、粉紅、紫紅等色,甚至可在同一片葉上出現;圓球形的漿果從結實至成熟也呈現綠-紅-紫-黑的色彩變化。且地棯幾乎長年開花,沒有明顯的無花階段。

食用保健

地棯果實是一種多汁漿果,近球形,直徑7-11毫米,成熟的果實中還原糖占總糖的96.34%;果實中維生素C的含量與傳統水果梨、香蕉等相當。地棯果實中至少含有16種氨基酸,包括蘇氨酸、纈氨酸、蛋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賴氨酸等7種人體所必需氨基酸和嬰幼兒所需的組氨酸。穀氨酸具有較高的含量,且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總量32.80%。花青甙含量也較為豐富,達到300毫克/千克。

地棯果實中含有鉀、鈣、磷、鎂、鈉、鐵、錳、銅、鋅等多種礦質元素,且各礦質元素的比例適當,果實具有高鉀低鈉的特點,有利於維持機體的酸鹼平衡。同時,常量元素鈣的含量較高,達7328.4毫克/千克,可作為天然的補鈣食品[2]

藥用價值

地棯研究早期主要是作為藥草被人們所利用,其味甘、澀,性涼,具有活血止血消腫祛瘀清熱解毒之功效。臨床用於治療高熱、腫痛咽喉腫痛、牙痛、赤白血痢疾、黃疽、水腫、痛經、崩漏、帶下、產後腹痛、癰腫、療瘡、痔瘡、毒蛇咬傷等病症。現代臨床研究報道,可將地棯製成製劑,治療消化道出血,其止血功效著。另有報道,地棯有抗腫瘤、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而對正常細胞沒有毒副作用。

色素利用

地棯不僅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提取天然色素用於食品加工,地棯果實的色素無毒副作用,有濃郁的果香味,在酸性條件下顏色鮮艷,性質較穩定,可用於飲料、冷飲、果酒、糖果和點心的着色,其色素用水或乙醇提取,工藝簡單,成本低,是一種優良的天然食用色素。

細葉野牡丹(中藥材)

拼音注音:Xì Yè Yě Mǔ Dān

別名:鋪地稔、山公榴、水社野牡丹

藥材基源:為野牡丹科植物細葉野牡丹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lastoma intermedium Dunn[M.kudoi Sasaki;M.suffruticosum Merr.]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切碎,曬乾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300m以下的山坡、田邊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南及福建、台灣、貴州等地。

原形態

矮小灌木,高30-60cm。直立或匍匐上升,分枝披散,被緊貼的糙伏毛。葉對生;葉柄長3-6mm,被糙伏毛;葉片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2-4cm,寬0.8-2cm,先端寬急尖或鈍,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葉上面密被糙伏毛,毛隱於表皮下,僅尖端露出,有時夾有微柔毛,葉下面沿脈上被糙伏毛;基出脈5條,有時3條。傘房花序頂生,有花1-5朵,基部有葉狀總苞片2;花梗密被糙伏毛;苞片2,披針形,長5-10mm,被糙伏毛;花萼外面被糙伏毛,裂片披針形,具緣毛,裂片間具1小裂片,棒狀,較裂片短;花瓣玫瑰紅色至紫色,菱狀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長2-2.5cm,寬約1.5cm,先端微凹,具1束刺毛,被疏緣毛;雄蕊5長5短,長者藥隔基部伸長,彎曲,末端具2小瘤,花絲較伸長的藥隔略短,短者藥隔不伸延,花葯基部具2小瘤;子房半下位,先端被剛毛,果壇狀球形,平截,肉質,不開裂,長約8mm,徑約10mm;宿存要密被糙伏毛。花期7-9月,果期10-12月。 [3]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主痢疾;口瘡;癤腫;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或研末敷。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文獻